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陈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44-152
国家监察全覆盖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反腐败斗争的全新局面,这一战略性布局是新时代政治层面改革的重大部署,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国家监察全覆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颁行之后动态运行的驱动力,需要遵循法治思维与法治逻辑,从静态制度规范转向动态的实践运行,并在动态运行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国家监察全覆盖的核心任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下的集中高效反腐,在当下反腐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前提下,需要稳固这一胜利果实并注重监察运行的法治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
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推行,检察机关的职能将会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自侦职能转隶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查办审判人员违法从内部协作转为外部衔接,民事行政检察机制重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从检察权、监察权特性出发,根据职权配置,分析研究两者的共性和边界,以及监督资源整合,从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行政执法监督两个层面,构建民事行政检察与监察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3.
魏昌东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2,(5):101-113+166-167
监察全覆盖应以实质化全覆盖为导向,纠正形式化全覆盖造成的对象泛化、靶向失准、重点偏向等问题。监察全覆盖涉及三个维度,其推进重点各有侧重:(1)监察权主体全覆盖,应以最大效度地提升监察机关整体履行监察职权的能力为中心,全面提高派驻机构监察监督实效,发挥监察权在推进公权合规运行中的关键作用。(2)监察对象全覆盖,应坚守国家公权力行使者是腐败治理首要对象的基本定位,区分国家与社会公权力腐败在危害性的质与量上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国家公权力行使者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的治理效能,防止将有限的监察资源投向泛社会公权力的行使主体。(3)监察范围全覆盖,应以廉洁义务维护为中心,准确厘定公职廉洁义务的内涵,合理收缩职能管辖罪名范围,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定位,推进公权合规计划的实施,提高“质量型”监督全覆盖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未动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察调查是落实监检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的重要机制,兼具履行法律监督与实现诉讼职能的双重价值属性。现阶段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察调查实践中普遍存在提前介入时间不充裕、角色定位错位、提前介入率过高和被调查人权利救济机制缺位等难题。消解的路径宜从提前介入时间节点的合理选择、检察机关角色的应然定位、限定适用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以及明确监察调查阶段被调查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等方面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5.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5)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创设了新的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旨趣,从权力属性、组织架构、队伍建设、与其他机关的关系、职责职权、加强对监察机关的监督等角度审思了监察委员会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重大事项,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法理支撑和理论构建。但现有学术研究存在同质化、单学科性和实践观照不足等特点,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增强实践性及加强学科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推进党纪与国法的有序衔接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党纪与国法互动的历史轨迹来看,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分水岭,呈现出由“纪法分离”到“纪法衔接”的变迁。理解纪法衔接的内涵,要准确把握党纪与国法关系的三个面向:党纪与国法之间存在界限,不能混淆;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体推进执纪执法活动。“严而不厉”是纪法衔接的政策基础,纪委监委合署办公为纪法衔接提供了组织保障,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纪法衔接的规则指引。当下纪法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纪法规范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立案审查调查的一体化以及处置上存在“以纪代法”和“以罚代刑”现象。为此,需要从完善纪法规范、强化纪法界限意识、坚守法治原则、适度分离立案审查调查程序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政府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对相关单位的财务收支等进行监督。媒体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两种监督方式均以寻求“公正”为价值目标,在抗震救灾资金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但两种监督方式也可能产生冲突。媒体监督由于其自身特点,如新闻自由性等对审计独立具有天然侵犯性。此外,对于经济事项的判断,政府审计与媒体监督可能会产生分歧。对救灾资金的管理,政府审计协调与媒体监督关系的途径有:尊重新闻自由与审计独立性;重视媒体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借助媒体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力;审计机关应正确引导舆论、重视民意并及时处理举报线索,对可能出现的舆论危机做好预案等。 相似文献
8.
李宗录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49-51
不论从细致考察西方的司法体制方面 ,还是从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的宪政思想观念的冲突方面来看 ,都不能把检察权作为行政权而应是司法权 ,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 ,使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混乱 ,我国法律不应再使用“法律监督机关”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9.
贾志鸿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2)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的30年,我国检察事业蓬勃发展,检察理论研究也日趋繁荣,出现了一批全国性的检察理论研究组织和学术团体,培养了一支稳定的检察学理论研究队伍,检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日益成熟.但是,理论界对检察学理论体系的观点各异,难以形成一种具有说服力的通说,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学在学界的认同与关注.笔者将检察院、检察权、检察官作为检察学的基本范畴,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检察学的基本范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检察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朱春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4-47
人大的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之间的关系之争由来已久。我国宪法规定人大的法律监督权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监督权 ,同时亦规定检察机关是我国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 ,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在新时期 ,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亦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 相似文献
11.
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制约是监察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监察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监察权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加强对监察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制约.国(境)外反腐败成功的廉政机构的有效经验也表明要加强对反腐败机构监督制约.对监察委员会进行监督,在内部,可以采取组织分设、相互监督和内部制度设计等方式进行;在外部,可以开展新闻舆论、社会群众的监督.对监察委员会进行制约,内部要建立请示报告和审批程序、集体决策、业务流程三个方面的制约制度.在腐败案件处理和政治架构中其他国家政权机关可以对监察委员会形成制约. 相似文献
1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100
目前,我国监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其中,职务犯罪监察调查工作法治化是关键问题。现行《监察法》《刑事诉讼法》规范下的监检关系呈现监察机关主导强势、法律监督缺省、侵权救济自监自纠等样态,与现行法治发展状态仍有差距。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思想、分权制衡的法治原理、诉权保障目的论是监检关系合理构建的法理根基。从宪法规范的监、检机关的法律定位与权力属性,从法规体系的统一与协调,以及对国家反腐政策的分析都表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法律监督之间存在着追诉职能的一体与分离关系、诉讼业务上的指引与被指引关系、权力制约上的监察与监督关系,以及侵权救济上的制衡关系等逻辑范式。为此,需要从立法上进一步明晰监检逻辑关系,理顺党委与监委关系,依靠实践理性推进监检关系的合理生成。 相似文献
13.
刘丁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60-63
刑事申诉检察对检察权进行监督制约具有深厚的法理根据,它主要通过复查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来实现.刑事申诉检察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尚存不足,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思想,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监察委员会整合反腐监察资源、集中履行对公权力的监督职能,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产生的重要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规定“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那么监委会移送的案件是否需要审查起诉?文章认为,从立法程式、公诉职能实质化、人权保障、证据等因素考量,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能够有效保障检察监督职能,因此监委会移送的案件应当先审查后起诉。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法,对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使这一司法政策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使刑罚的执行不逾越法律的轨道,对社区矫正的执行者、执行内容、执行过程进行检察监督极具紧迫性和必要性。与监禁刑检察监督相比,非监禁刑的检察监督具有特殊性,探讨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检察监督机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演变与检察权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权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国家法律监督职能的演变而演变。法律监督职能经历了从产生时与别的国家职能混同到从别的国家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演变过程 ,检察权也经历了从产生时从属于封建王权到从属于行政权 ,再到独立成为一种新型国家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聚焦一个核心问题,追问中国修辞学在语言学科注册而游离于语言学学科结构的症结;围绕修辞学与“交叉学科╱跨学科╱多学科”的学术关联,挖掘派生问题;结合理论与应用,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中国修辞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基于广义修辞观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