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资本折旧率为突破口,利用经济计量的方法估计出不同省份的资本折旧率,重新估算了中国省际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对资本回报率进行了再估算.结果显示:(1)折旧率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周期波动.(2)中国资本产出比近年来增长很快,但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我国资本产出比尚处于合理范围内,资本积累未出现过剩迹象.(3)资本回报率直到金融危机前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但此后出现反转.省际间资本回报率的差异表现出缩小趋势,可以推断危机后较低的资本回报率更多反映了资本在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错配.与过度投资相比,这或许是中国投资目前面临的更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R&D资本化核算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SNA-2008的框架体系和核算要求,在详细探讨当期R&D投资、R&D投资价格指数、R&D资产的服务期限和折旧率、初始R&D资本存量等关键参数设定方法的基础上,利用BEA方法估算得到1998-2015年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厘清了省际R&D资本存量的核算思路,可适当补充和完善现有R&D资本化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增速逐渐放缓;从地区层面来看,各省份R&D资本存量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地区间差距逐渐扩大而地区内差距逐渐缩小,但有可能存在全域收敛,须进一步利用统计指数或计量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应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并基于30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从省际角度对1997~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和省际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小于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力: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省际影响差异,各省际单位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货币政策短期内对内陆经济水平较低省份的影响力较大,中期内对沿海或靠近沿海地带省份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王涛等 《统计研究》2019,36(4):60-70
基于2012年中国31省市的投入产出表,借鉴国内资金流量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社会核算矩阵理论编制了中国省际贸易矩阵,估计和分析了各地区省际间贸易往来规模及特征,并进行了各地区贸易往来影响效应的比较。结果发现:北京、海南等省际贸易依存度较高,四川、山东等省内贸易比例较大,江苏、北京等省际贸易总量较大,而青海、西藏等省际贸易总量较小;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较为密切,同时一些中部省份是贸易流入的主要地区;北京、上海等呈现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有着较强的感应度和较弱的影响力,宁夏、陕西等西部省份呈现较强影响力和较弱的感应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平均资本成本的估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治国  唐国兴 《统计研究》2002,19(11):21-23
一、两种估算方法根据厂商与投资者行为 ,可以在总量水平上推导出的两种估算平均资本成本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基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法则 ,估算资本的租金成本。生产使用的资本由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所决定 ,厂商必须就使用更多资本为其获得收益所作的贡献 ,与使用更多资本所发生的成本之间求得均衡。也就是说 ,资本的边际收益等于资本的租金成本 ,MPK =cR 。因此 ,当市场上的所有厂商达到均衡时 ,总量水平上的资本租金成本可以通过总量生产函数中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导出。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且规模报酬不变的柯…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1990~2011年分行业和区域的Ellision-Glaeser指数系统考察中国产业转移与扩散趋势的现实规律.结果表明,以2004年为界,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基本趋势.规模经济效应强,资本密集度高和技术含量丰富行业的产业集聚度持续提高,而消费导向性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从2002年开始最早出现扩散趋势.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但近年来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等省份产业集聚度有所下降,中部省份和个别西部省份集聚度逐渐上升,部分行业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使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短期波动是否影响投资,以及短期波动是否通过投资影响长期增长.研究表明,波动对国有经济投资的边际影响为负,对非国有经济投资的边际影响为正.波动对各种投资的影响随着各地区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非国有经济投资可能是我国波动影响增长的重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测算2012—2017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对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使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的动态演进历程、地区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演进历程来看,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度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度上升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分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整体分化格局并未扭转,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呈现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呈现低值集聚,少数省份异军突起,与邻近省份表现出极化效应,呈现高低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考虑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中国各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平均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其中从2005年开始,上涨速度加快;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型分布,北京增长最快,而湖北是能源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省际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8年31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实证发现:数字经济省际关联呈现出"中心—外围"式非均衡分布发展特征,各省在网络中的联系较稀疏、稳定性较差、等级结构较弱,但彼此互通可达;数字经济发展中心位于东部沿海省份,扮演"桥梁"和中心行动者角色,从外围省份不断吸引要素资源,并对外围关联省份的辐射力大;各板块间的联系和溢出显著,发挥东部省份双向溢出和主受益板块的中心优势,引导中西部省份经纪人和净溢出板块,增强其发展能力;各省产业结构、区域开放、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显著差异共同驱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注重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制定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省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凤娥  江永宏 《统计研究》2018,35(2):99-108
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拓展了固定资产的边界,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被视为一类新的固定资产,列入了知识产权产品。目前,官方统计并未给出中国各地区的R&D资本存量数据,现有文献也鲜有讨论2008年SNA框架下的相关测算。因此,本文依据2008年SNA和现有的统计资料,在合理估计1978年以来各地区的当期R&D投资的基础上,采用永续盘存法科学测算了1978-2015年各地区的R&D资本存量数据。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各地区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各地区R&D资本存量年均增速与各地区GDP年均增速,具有正相关关系;中国的R&D资本存量主要由东部地区贡献,东部地区是中国研发创新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素质竞争力是国家基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与成长的能力。本报告从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状况、国民教育和生活质量五个方面对全国31个地区的国民素质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国民素质竞争力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在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协调性,以期能有助于提升各地区国民素质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吕冰洋等 《统计研究》2021,38(11):101-114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不同地区资本回报率应趋向统一。基于这一前提,本文首次将微观数据汇总到地区层面,借鉴“价格法”的思想,基于“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资源配置”提出资本要素市场分割测算方法。本文使用1998—2013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在省份、地市层面测算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全国资本要素市场及省份内资本要素市场的市场分割程度。研究发现,第一,整体来看,1998—2013 年各类资本要素市场分割程度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在50%左右,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下降尤为明显。分阶段来看,资本要素市场在第一阶段(1998—2002年)及第二阶段(2002—2008年)均趋于整合。第二,基于地级市层面的测算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市场分割下降幅度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且在样本期末前者的市场分割程度低于后者。第三,基于省份层面的测算发现,全国各行业市场分割平均下降幅度大致在49%~63%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分割程度相对低于内陆地区。第四,增加市县级政府税收共享比例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会加剧市场分割,而中央政府在更大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资本要素市场整合。  相似文献   

14.
张二华  原鹏飞 《统计研究》2018,35(11):14-25
受固定资产基础统计资料严重缺失所限,现有对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献很多未遵循SNA中先微观估算后宏观加总的核算流程,估算结果还不能反映我国不同部门资产积累的重要信息。目前基于核算视角的资本存量估算研究还比较缺乏,随着部门资产负债表在经济分析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分部门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变得更加迫切。鉴此,本文充分挖掘了企业财务资料中可用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论述了基于固定资产原价指标估算企业部门固定资本形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工业35个行业为例,运用PIM对工业企业部门设备和建筑固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并对估算细节作了尽可能的改进。本研究不但解决了企业部门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难题,同时也为除家庭之外其他部门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的社会收益是各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发展战略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触摸性、投资和收益的长期性,及其数据支撑的缺乏性,我国并未对此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实证研究。本文从人力资本价值估算的成本法和收入法寻找到新的数据来源支撑人力资本社会收益估算,并将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结合,修正了内部收益率法,提出了"差分回报"计算人力资本社会收益的方法。估算了1995-2009年全国及代表性省份的人力资本收益总额及其收益率水平。结果表明,15年来全国及各省份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额只有小幅增长,而收益率则呈下降趋势,全国及代表省份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额与GDP之比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段万春  杨建龙 《统计研究》2010,27(12):72-77
 资本存量是进行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尚无官方公布的资本存量数据。因此,为了提高后续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结合既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资本存量进行测算的一个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我国1986-2007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和工业行业的固定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同时将测算结果与已有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资本产出比的检验表明,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资本深化的过程。进一步对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研究表明,19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工业行业均出现了资本深化过程,但1998年之后,不存在资本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邓飞  柯文进 《统计研究》2020,37(2):93-10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始终是社会经济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本,应与区域的异质性相一致,以实现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化。本文在充分考量“四大板块”区域异质性基础上,以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为视角,利用1987-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种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两个维度来探寻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效能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①全国层面,所有层次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初级和中级人力资本会遏制产业结构高级化,只有高级人力资本才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②区域层面,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技术进步扩展为技术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劳动和技术外资,重新构建技术型C-D函数。在面板数据模型支持下,利用2000—2011年中国各省域数据,验证了技术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劳动和技术外资均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东北三省技术产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最强的作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溢出效应在四大区域中最强;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和技术劳动投入力度对经济产出作用在四大区域中均无显著差异;比较起来,中部地区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对经济贡献效果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劳动资本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郝枫 《统计研究》2021,38(7):112-126
“财富-福利等式”表明国民财富与社会福利具有理论等价关系,是评估发展可持续性的最优指示器。我国国民财富研究相对滞后,总量测度与结构分析都亟待深化。本文基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范式,依据国情优化关键参数的设定,改进了我国国民财富与分类资本估算,并剖析了省际国民财富结构以识别其演进模式。研究发现:由于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有别,省际国民财富结构差异显著;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国民财富结构先由自然资本主导转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主导,进而转变为人力资本主导,最终迈入社会资本主导。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禀赋与发展阶段做好“投资组合管理”,以此来提升国民财富并优化其结构从而改善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