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移民侵略是日本侵占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即积极向中国东北进行试验移民。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更将“移民满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日本移民东北对中国东北政治、经济乃至整个东北社会均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学界论述颇多。本文旨在对伪满时期日本“满洲移民”政策及于中国东北移民活动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东西南北》2011,(11):20-20
长期关注科技人才流动的旅美学者田方萌认为,中国人无论做什么都有自己的特色,连移民也不例外。 纵观新一轮投资移民热潮中人员的组成,多为30至40岁的社会中坚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或积累了比较丰厚的资本。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移民了真就会休息去享受余生?对于一惯爱折腾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推论显然不会成立。  相似文献   

3.
以外来移民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就是外来移民社会工作.西方外来移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主要由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机构、 作为服务对象的外来移民和作为社会工作实践土壤的外来移民社会政策三个要素构成.它要求相关社会工作者以反压迫、 反种族主义、 反歧视视角看待外来移民和东道国主流社会、 外来移民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及力量不平衡.中国可以在诸多方面借鉴西方外来移民社会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日本公布了对东北移民的“新体制”和“最高宪典”,提出了“二十年百万户移出计划”的行动纲领。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侵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移民试点”时期、“武装移民”时期和“国策移民”时期。日本对东北移民侵略的险恶目的,是为了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永远霸占的野心;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使之充作对苏战争的后备力量,起到巩固国防的作用;促进满洲国的产业开放和“文化向上”,确保大和民族向东亚发展的基础;解决日本国内的人口过剩问题,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侵略政策,随着侵略者的灭亡已经彻底破产,日本人把这一结局称作“满蒙开拓团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冲突的策略——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定军 《社会》2005,25(2):112-136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工已十年有余了,伴随着这项浩大工程的是亘古未有的百万移民大迁移。三峡库区移民属于工程移民,工程移民与投资移民、技术移民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除了得到国家发放的迁移补偿外,几乎没有资金,也不具备现代产业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和知识,他们大多是贫困山区的农民。他们的到来不仅难以为当地社会的经济带来活力,反倒有可能成为当地社会的负担。不少接纳地的政府并不像对待投资移民、技术移民那样,鼓励他们的到来,而是在国家的指令下接纳了这些工程移民。类似这种指令性的特征同样发生在移民身上,他们不像投资移民、技…  相似文献   

6.
伍斌 《求是学刊》2014,(1):161-166
20世纪初大规模外来移民的到来,对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造成了强大冲击;同时,排外主义者对移民与当时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煽动与渲染,也引起了美国身份认同危机,从而促成美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来同化移民。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夜校等培训班的形式,斩断移民与母国的文化联系,促使他们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当中,但由于缺乏对移民的尊重,对移民与母国的文化关系也缺乏理解,使得美国政府移民同化教育的效果有限。欧陆一战导致美国族裔群体的疏离与纷争,正是这一教育失败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试论日本移民中国东北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日本移民中国东北及其影响沈阳航空学院王秀华,李莹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除了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移民侵略,其目的是想把东北变为“纯粹日本”,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国策,也是向中国扩张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给东北...  相似文献   

8.
李淑娟 《学术交流》2003,(2):145-148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有着明显的本质特征。移民输出的特点体现于移民实施过程之中 ,同时又与移民输出的背景、动机、目的相关连。认真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特点 ,对深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危害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和移民侵略的政治性、军事性、掠夺性 ,移民的国策性、法律性 ,移民输出的强迫性 ,移民宣传的欺骗性等特征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风笑天 《社会》2008,28(2):152-152
本文依据对江苏、浙江两省6个县343户三峡外迁农村移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相对集中与完全分散这两种不同的安置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人际交往状况对外迁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移民在安置地的人际交往状况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的影响十分显著。无论是移民之间的交往、还是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都会大大增强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移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是决定人口地理分布及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史的意义上说,移民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发酵和催化的作用,本文首先以中国的移民发展历史充分地论证了这个作用。文章还着重论述了移民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它不仅促使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从血缘社会向地域社会发展,从而导致了近代市民的形成、家族组织的分解和宗族关系的疏远;而且由于移民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我国近代社会组织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先兆。同时,移民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变化和发展,并为形成“海派”文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论及了当代移民的特点及“内移外补”的移民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楠 《社会》2015,35(4):159
文化差异作为解释移民活动的决定因素已不是一个新的视角,然而截至目前,学界尚未对两者之间的量化因果关系进行过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数据,采用新的文化差异度量指标(姓氏基因距离)来揭示地区间文化差异对移民活动的因果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姓氏基因距离度量的地区间文化差异对移民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即移民数量随着文化差异的缩小而增加,并且即使控制其他经济、地理等因素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两阶段回归,该结果依然稳健。本文不仅为理解文化差异与移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扎实的实证证据,同时也对理解中国自10世纪以来的移民特征及其决定因素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闫海燕 《社科纵横》2011,26(2):86-89
自2010年6月起",新一轮移民潮"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中国前两次移民潮不同的是,中国的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已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然而,所谓的新一轮移民潮的说法是否成立?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选择移民的理由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中国该如何应对"新一轮移民潮"?作者在归纳社会各界观点的基础上对上述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应对"新一轮移民潮"的重要对策,这对于中国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评《中国移民史》———以辽宋金元时期为中心虞云国一移民研究历来是人口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中国历史绵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杂处,这诸多因素的结合,造成中国移民史研究必然是规模庞大、层面复杂、进程艰巨的,遂使一般学者视之为畏途。但是,离开了移...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0,(3)
"闯关东"与"走西口"是对清代从中国内地向西北部与东北边疆长久移民活动的整体概括。从中国历代王朝的历史进程来考察,可以说,这一移民活动,生动地展现出内地与边疆互动与一体的历史变迁。研究这一社会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其社会意义,对于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际南方集团网络 (InternationalSouthGroupNetwork ,ISGN) 2 0 0 1年 1 1月 2 2~ 2 4日在菲律宾马尼拉组织召开了妇女与全球化亚洲学术研讨会。会议参加者代表女工工会联合会、女性移民工人组织、乡村妇女协会、各类妇女基层组织和团体、非政府组织以及与性别和发展问题相关的网络发表了一份共同声明 ,表达了他们对全球化的看法。声明指出 :1、“全球化”或资本主义制度下世界经济不可避免的一体化与发展没有改善南方特殊妇女群体的状况。由于国际资本对处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妇女的剥削 ,妇女所经受的压…  相似文献   

16.
上海崇明县三峡移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小玲 《社会》2004,(2):22-24
三峡移民是工程性移民,这类移民是由于水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而造成的。传统上人们将这类移民划定为非自愿移民,他们与自愿移民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是被强迫离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的,因此具有组织性、非自愿性、补偿性和不可逆性以及不具市场选择性等特点(钟水映等,2003:6-8)。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百万三峡移民要迁得走,稳得住,能致富。显然,移民在迁入地能否稳得住,并且致富,是这次三峡移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稳得住的关键又在于在迁入地良好的社会适应。对移民来说迁移绝不简单地意味着居住地的改变,而是与原有社会角色相联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熟悉的社会文化、角色定位的断裂,是重新学习,逐步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因此,对三峡移民而言,其“适应”就意味着“生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对我国东北进行了近40年的移民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中国人民痛失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沦为日本移民的佃农及长工。刺刀威逼下的疯狂劫掠与欺压,使中国人民倍受凌辱与伤害。日本移民亦成为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200年中,中国人口曾多次由东南向西南作大规模的迁移。这个过程改变了地域的经济面貌和文化面貌,也带来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西去的移民减轻了东南地区沉重的人口压力,但他们也把原本属于东南地区的种种矛盾转嫁给了西南地区。因此,清代大规模的民变一次接一次地都出现于西南的川楚湘桂。在这200年中,人口西移和民变曾明显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雷开春 《社会》2011,31(1):74-93
本文运用2007年600位城市新移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总体社会资本与本地社会资本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旨在揭示城市新移民的本地社会资本在何种意义上更有利于其社会融合。研究发现,尽管本地社会资本更有利于城市新移民的总体社会融合,但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却有所差异。这表明,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的本地化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冯薇 《东西南北》2012,(20):48-49
“长着一张中国脸,一句中文不会讲”成了很多海外出生华人的尴尬,也成为他们第一代移民父母的心病。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际到达口,磨砂玻璃门开开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