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果观念是影响明清小说创作最为显豁的思想观念之一。因果观念虽源于印度佛教,却与传统的善恶报应思想有相似之处.故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因果观念很快能为国人接受,并直接启示了新的小说思维模式的产生,对我国早期小说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明清时期文人“劝惩”意识普遍得到强化,谈因果、说报应、遇劝惩日益冒炽。甚至有的作家把小说作为宣讲因果观念的工具,严重地影响到小说的美学品位。同时,因果观念的渗透也对小说的结构方式、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但以因果命意的小说虽多,并不代表明清小说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作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有其印度之源、中土之流,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和传统“承负说”相比,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以其独特的内涵和理论特征,弥补了传统报应现理论上的局限,开启了中土劝善化俗的新思路,成为中土教化民众的主要宗教伦理工具,其扶世助化之功实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早在汉魏六朝的一些志怪小说中便已显露出来。佛教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佛经譬喻中精变故事对志怪小说题材来源的影响;二是佛经地狱轮回观念与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融合在志怪小说中的表现;三是增伽幻术所寄托的空幻思想对志怪小说意象与理念的渗透。三种形式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封建迷信,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说,都归于唯心主义的有神论和宿命论,它们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都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由宇宙之外的一种神秘力量即“神灵”主宰的,因而它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歪曲的、颠倒的、虚幻的。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这些共同特点决定了它们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是不相容的。但是宗教与封建迷信毕竟不是等同的,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把宗教和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封建迷信相混淆,划不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把握不住党和国家对宗教和封建迷信采取的不同政策,因此有必要搞清楚二者的区别,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黑桃皇后》是普希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法难以全面理解小说高度凝练的情节结构和充满悬念与梦境和幻想的艺术魅力。神话理论和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能够透过扑克牌中的黑桃皇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因素的表层,探寻到小说背后传来的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原始宗教神话的回声,领会到作品独特的神话诗学特征: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对人的命运的影响以及善恶有报的观念、人物的原型意蕴以及悬念与意外、预感与征兆、幻觉与梦境、报应与劫运感等原始宗教神话成分对情节建构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戏曲《伍伦全备记》和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撰作,是为了宣扬儒家五伦观念和忠孝思想。儒家的道德追求在于个人的提升,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现世的人伦秩序。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不需要依赖宗教善恶报应的力量,但在民间的表达却不一定如是,这不单在中国,在古代的韩国也如出一辙。本文尝试探讨中国及韩国的文学作品中对忠孝观念的阐述,并通过《伍伦全备记》与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比较,了解道德宣扬和宗教关怀在两种通俗文学著作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活中发生的诅咒现象,我们发现内藏在纠纷中而独立于利益之外的报应系统,称之为民间报应正义。民间报应正义既是一种社会观念,又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秩序。它主要包括善的报应和恶的报应,这些因素既是报应正义诱因,又是报应正义的主要类型。民间报应正义与法律报应正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分属不同的秩序系统。法治应对民间报应正义高度重视,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9.
伦理思想是一般宗教派别中都存在的重要内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派别在其发展中均提出了这方面的观念。这些派别伦理思想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包括:行为善恶与因果报应观念、禁欲与限欲观念、自利与利他观念、平等观念等。这类成分在古代就对广大信教群众有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认识这种作用,对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城市,涌现出众多慈善家和慈善组织,其中工商业者是慈善主要力量和慈善事业的推动者.众多工商业者个人经历和所受到的家庭熏陶和社会环境影响不同,其行善动因也不一样.有的出于国家和民族大义而行善,有的出于社会责任而行善,有的受宗教影响而相信善恶报应而行善,有的出于扬名留世而行善,还有的出于经济目的而行善.总之,工商业者慈善动因是复杂的,每个慈善者会受到一种或多种因素支配而从事慈善.在行善的这个目标下,不同目的人走到一起,共创慈善组织,共同推动民国慈善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清话本小说中广泛的善恶报应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刻挖掘善恶报应所体现的和谐精神,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苍天终会开眼,善恶总有报应,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必将受到苍天的道德评判,这是土家族民间信仰中的坚定信念和道德诉求,也是其社会正义观的委婉表达。  相似文献   

13.
试论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武当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指出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与宋元以后的道教劝善书相互呼应,对我国民俗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居住于滇南山区的哈尼族所信奉的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其迷蒙、杂芜的神灵观念,除天上至高无上的天神“摩米”之外还可分作三个层次:一是卫护躯体的神灵;二是无恶不作的鬼;三是善恶兼施的自然神。文章通过对哈尼族原始宗教观念中的魂、鬼、神文化内涵的探析,揭示了山居农耕民族社会文化走势和观念形态衍异规律。  相似文献   

15.
善恶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形态。扬善去恶是人格修养的基本准则。然而,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认识得并不很清楚。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把善恶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客观品质或属性,善即理性、利他之举,恶即欲望、自私之举。其实这是经不起事实考量的。另一种历史上流行的观点是用苦乐定善恶,认为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行为,恶是给我们造成痛苦的行为。其实这也经不起推敲。苦乐与其说是善恶的决定者,毋宁说是美丑的决定者。事实上,善恶是由包含私欲的社会公意决定的,满足者为善,背离者为恶。人类有超越历史和国家民族的社会公意,这就构成了善恶的普适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公意,这就决定了善恶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6.
童话的主要特征在于幻想性。童话的幻想具有特殊功能:童话通过幻想培养了儿童一种无畏的、向上的力量;童话中的“善恶报应”观念,使儿童产生一种模仿“善”的力量;童话中的幻想能使儿童压抑的冲动得到释放和宣泄,减少他们犯错的几率。对童话幻想中以上三个功能的张扬,就使儿童在道德情操的培养上有了依托和模仿的对象,从而达到自律。  相似文献   

17.
死刑制度变革优先策略、死刑观念变革优先策略和死刑制度变革与死刑观念变革相互促进策略是当代中国死刑观念变革可选择的3种策略。通过权衡比较,当代中国死刑观念的变革应该采取死刑制度变革与死刑观念变革相互促进策略。通过对我国报应主义死刑观、功利主义死刑观和人道主义死刑观考察分析,当代中国死刑观念变革的进路应该是:第一步,先用报应主义限制功利主义;第二步,再用人道主义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哲学家F.C.S.席勒指出:真正的定义,对一切必须从事于处理它们的人,不论是逻辑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是一种经常的困难,因为一个真正的定义,要牵涉到被定义事物的性质的全面认识。这话颇有见地。宗教就是一个极难下定义或者说极难描述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进行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探讨,才是全面认识宗教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侧重于把宗教作为一种观念、认识或颠倒的反映来研究的,这是对的。因为宗教的确是一种观念或虚幻的反映。但是,宗教不仅是观念,还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即宗教活动。研究宗教活动对于全面认识宗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教建立了"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论,强调天地自然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形皆含道性",从而建构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普遍的生命平等观。道教还提出了"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并以宗教的积善成仙与善恶报应的观念作为落实这一规范的基本保证。更重要的是,道教将生态伦理诉诸人的道德情感,要求人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天地自然,以普遍的慈悲和怜悯之心善待动物和植物。这样,就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20.
元初艺人张国宾的杂剧《合汗衫》不仅宣扬善恶观念,而且包含有多层意蕴:现实层面包含有对社会的认识;伦理层面有对传统家庭的定位;道德层面有明确的善恶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