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基督教思想界已经存在的主要关系理论,梳理它们与宗教他者的关系,从而阐明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真正合适的关系是什么:基督教需要完全地确立起其他宗教的他者身份,任何排斥、包容、驯服、扭曲宗教他者的模式、态度都不利于宗教的和平以及基督教信仰中爱之核心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嵌入式宗教是指宗教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宗教生活受到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傣族的宗教是一种典型的嵌入式宗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有不同的互动和关联,并呈现出神职人员的非职业化和信众宗教生活中的超验目的与现实诉求合二为一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五四前陈独秀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大致呈现出如下倾向:首先,他在反对孔教的视野中肯定基督教存在的合理性,否定独尊孔教的言论。其次,他对于宗教悉怀尊敬之心,将宗教与迷信作了区别。再次,他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以科学代宗教的观点。五四以后,陈独秀一方面赞同非基督教运动,一方面提倡将耶稣的人格感情来拯救民族。在非基督教过程中,陈独秀是将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教会截然分开的,呈现出强烈了民族主义色彩;在赞同基督人格与精神中,陈独秀是将基督教文化当作拯救民族的西方文化资源看待的。在陈独秀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态度中,可以明显看出陈独秀强烈的社会关怀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4.
樊孝东 《河北学刊》2014,(2):253-254
正2012年12月,由河北省民族与宗教研究会主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基督教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地区及意大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宗教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基督教的中国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等问题展开研讨。一、中国基督教的生存现状:"复兴"与挑战1980年代后,伴随中国社会"文化热"的出现,基督教亦悄  相似文献   

5.
语言不仅是用来表达意思、传达思想的,而且还是社会联结的公共纽带。在近代早期的欧洲,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圣坛语言和文人语言以其强权培育了欧洲统一的政治理想,催生了基督教的欧洲统一,奠定了欧洲人的身份认同,从而在政治、宗教和文化上为今日欧洲的统一贡献了力量。反思拉丁语的语言权力,固然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基督教的传播和人文主义在西欧的兴起有关,但更为主要的则是拉丁语自身演进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简明化作用使然,这也为我们推广和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理财 《江汉论坛》2014,(3):135-139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是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种反应。乡村社会个体化为农村宗教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一些农民通过皈依宗教在信徒之间重新建构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宗教的团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消解和缺失。这些被新兴宗教所吸引的农民往往是被市场经济边缘化的群体,与之相反,那些不信教的农民往往可以借助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他们生活和生产上的互组、合作问题,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乡村社会个体化还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各种新兴宗教的竞争之中,基督教因为提供了更好的"信仰产品"而在宗教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成为当下农村宗教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是新疆历史上流传的诸种宗教之一,也是新疆地区目前流传的宗教之一。近些年来,基督教在新疆一些地方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就若干问题做了研究,撰成此文。  相似文献   

8.
昭通市农村基督教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宗教的社会存在指出了方向.昭通市农村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特点,其拓展态势是诸多现实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存在对昭通农村社会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加快散居民族地区脱贫步伐,保证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注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基督教存在与社会相协调的不二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境遇及思考聂丽珠本世纪初年,当宗教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明显减弱时,西方的现代基督教神学却开始了它著述丰饶、流派纷呈的兴盛期;而世纪末的现在,由于宗教“参政”和时尚化的世界潮流造成了一定的“宗教复兴”声势,人们对宗教精神在现代社会里“复活”...  相似文献   

10.
郭文深 《兰州学刊》2006,3(9):44-47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对宗教的认识与评述,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批判并力主废弃宗教,中期倡导基督教,后期批判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本文以《新青年》为主要资料,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宗教观。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陈独秀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宗教的近现代变迁,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山北高卢,罗马人的宗教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传递给当地居民,使他们深受熏染,逐渐改变了长期沿袭的传统宗教习俗,向融入罗马社会迈进了一步。本文通过对崇拜对象、神职人员、祭祀仪式、宗教场所等层面的细微变化进行分析,透视山北高卢宗教领域罗马化的表现及其特征,探寻罗马帝国时期山北高卢居民宗教信仰潜移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作用于公共领域,宗教已成为私人信仰问题。然而,西方近代哲学家关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则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图景,其中有一种将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路向,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从历史的线索来看,从马基雅维利到卢梭有一条渐进的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思路:马基雅维利深刻领悟了宗教对于政治的重要作用,并从罗马社会汲取思想资源来加以解决;霍布斯和洛克分别对《旧约》和《新约》进行了政治化的解读,以使《圣经》思想符合并服务于现代政治哲学;卢梭最终提出"公民宗教"的概念,汇集了之前各个线索,显示出宗教对于政治社会的全面价值。这些思想揭示了近现代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的政治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西方社会中政治与宗教、政治稳定与价值形态相互依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宗教对一个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基督教和中国宗教在近世出现的性格转型,对中西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基督教将“天职观”与“禁欲主义”相结合,产生出一种蕴含着“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观念;而中国近世以来,儒、佛、道三教互动发展,也产生出了有入世性格的宗教精神。然而这两种具有入世性格的宗教观念又因其宗教理念上的差异性,影响东西方分别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近成立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应答了形势的要求,经过短时间紧张而深入的研究和撰写,出版了《宗教论稿》一书。这是“七五”计划第一年我省宗教研究的积极成果。 《宗教论稿》(以下简称《论稿》)首先对世界性的宗教作了研究。在马超群同志的《原始基督教的性质和历史地位》一文中,批评了西方学者对“原始基督教”的理解上的混乱,指出,原始基督教和后来的基督教有本质的区别。基督教在我国,我省亦有信徒和影响,因此我们应研究它。但是,墓督教源于中亚,发展于欧洲,主要在西方传播,我们中国人要研究它并提出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新看法,是颇为不容易的。因此,马超群同志的文章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成果。吴继德同志的《伊斯兰教与当代国际政治》一文,从伊斯兰教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说明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算起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基督教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但从总体上来说,如果和佛教传入中国相比,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并不太顺利.直到今天基督教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宗教,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在宗教的理论上也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这里原因何在?本文仅从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所遭遇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所面临的挑战,说明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化境域中得到发展,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与基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家庭的关系,宋庆龄青少年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后来她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观念而强化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博爱精神是她民主主义思想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灵性资本与中国宗教市场中的改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津 《文史哲》2012,(3):132-142
"灵性资本"是一个用来解释宗教现象的新概念,是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后对资本概念的又一发展。灵性资本包含了来世、健康、社会资本、公共服务、经济态度和宗教的外部经济六个要素。由理性选择理论角度看,宗教信仰是个体基于最大化动机而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个体信奉宗教是为了获得灵性资本,而改教则是放弃灵性资本较低的宗教,改信灵性资本较高的宗教。中国社会中基督徒数量的大量增长,是一种从传统的民间信仰皈依基督教的改教现象,而且这种改教几乎是不可逆的。这说明,基督教所提供的灵性资本高于传统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有其深厚的西方宗教哲学背景,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之前的启蒙宗教学说理论加以论述:其一,认识神人关系的实质,把神还原为人,把神性还原为人性;其二,通过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的分析,揭露基督教神学信仰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性质;其三,用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论证,把神圣的《圣经》还原为世俗的作品,得出了是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的结论;其四,揭露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社会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打开了从无神论人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观念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夏目漱石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嬗变过程,内心呈现出极端的矛盾,他反对宗教中的偶像崇拜及形式主义,憧憬宗教的道德伦理和超越思想。夏目漱石关注宗教主要是出于"生存困境"和道德上的探寻。基督教宣扬真、善、美,道德、良知、宽容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正契合了他的文学理想。他的文学真正地追问人的生存状况,希望从宗教中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意义在于超越生存困境,塑造崇高人格,提升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48-52
哈弗罗斯在基督教传统内复兴了德性伦理,人们往往指责他逃避政治。其实他对基督教如何介入公共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他批评美国主流的新教思想家,指出基督教社会伦理应该超越康斯坦丁主义(即宗教与政治的联合)的诱惑,基督教团体本身应该有独特性,是与社会、国家作为比照或对比的城邦。这对人们认识到国家的有限性、共同体的重要性等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