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生活中市场成分的扩大使得利率市场化非常迫切。但自 1 996年 5月 1日以来我国央行连续 7次降息 ,使得我国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利率市场化任重而道远。利率市场化给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自主权 ,也使一种主要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产生了。利率风险可细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利率风险的存在既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改进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73-77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2013年,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正式推出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这标志着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全面推开。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产物,理财产品推动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意味着商业银行已经在进行着"隐形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时,理财产品定价对当前市场化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形成具有显著性影响,更多类似理财产品的金融产品创新将会不断加速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 ,世界各国都把利率市场化视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金融体制的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中国加入WTO又要求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或自由化。基于目前的国情 ,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有难度 ,而且有风险。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主要困难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存款利率市场化面临两难选择:放开有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和恶性通胀;不放开同样蕴含着极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突破利率市场化改革困境,关键是要在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中,有效避免或者化解可能的风险.在资金价格“双轨”格局下,可以在管制轨道的“边际”上引入市场因素,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和框架,制定严格的稳健性标准,选择特定的金融机构在相应的存款产品定价上赋予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有效控制风险,有步骤和有差别的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改变.即不能完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手段,这就需要寻找间接调控的政策工具,而利率政策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让渡其使用权的价格,这就要求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利率体制仍存在弊端,导致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严重滞后,因此积极探寻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燕  邹勇 《江淮论坛》2006,(3):38-43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所积累的利率风险逐渐凸现,各商业银行现有的利率定价机制和利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风险控制的要求。目前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文献多为宏观领域的政策分析,对商业银行作为微观主体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具体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参考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利率管理经验,对商业银行在新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提高定价能力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面对利率市场化 ,企业融资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目前现状出发 ,探讨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 ,以及企业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去应对这种变化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利率市场化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实行利率监测和利率风险衡量。  相似文献   

9.
张浩 《东南学术》2002,(5):98-101
本文首先反思了前苏联“激进式”改革的经验 ,提出我国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真正的风险是会产生国有“四大”银行的寡头垄断 ,而未必是利率的大幅上升。最后本文建议借鉴我国“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经验 ,对贷款利率的放开也采取“双轨制” ,争取经过一定时期实现了“体制外增长”后再并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影响面广、涉及面大。本文就如何实行利率市场化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对利率市场化后的效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钟晨 《天府新论》2013,(2):51-55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中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社会融资方式的引导、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商业银行业的转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要素市场自由化程度日益提升的中国,利率市场化可以改进资金的投资配置和行业的经营效率.然而,由于传导机制的低效率和改革效应的滞后,有关部门在调节利率市场化进程速度时,还要注意其对实体经济层面的影响和联动效应.银行由单一经营向集团式经营的转型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实体产业的融资方式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最终影响国家对于宏观经济控制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敏 《学术探索》2004,(7):29-32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但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制约因素 ,因此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 ,实现利率市场化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现状、地区经济及金融体制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孟姝希 《理论界》2006,(4):75-76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我国金融界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特点,向有经验的国家和地区学习,通过改革使我国经济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5.
利率的市场性理论是马克思利息理论的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关于"一般利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市场利率由供求决定"的原理,我国银行的利息率应在市场上由供求和竞争决定,即实行利率市场化.当前应在认识各种相互制约利率市场化因素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微观基础和金融市场,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 6 0年代就开始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目前 ,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有步骤地加速推进。从长期看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现代利率制度 ,对金融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从短期看 ,对银行的财务效益和资产质量将产生较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分析 ,探索积极的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各国的重要经济政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后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揭示出当前政府利率管理目标与利率市场化趋势相一致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益法前瞻性分析了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最佳实施时机,并且提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两大举措:一是从四个方面培育利率市场化必需的规范自律的市场主体;二是从货币和资本市场出发构建利率市场化所需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运行载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逐步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作为实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并且规划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和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17家商业银行2007—2016年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净利差收窄构成了商业银行盈利的严重利空因素,商业银行自身指标对盈利的影响程度不一,银行业垄断经营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高,大型商业银行较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能力更强。商业银行应加快盈利模式的转型,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非利息收入的渠道,通过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金融科技布局提高客户黏性,通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全面风险管理增强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情况下 ,央行采取的旨在启动和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金融长期压抑 ,尤其是利率管制严格 ,严重阻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要真正消除金融压抑 ,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 ,关键在于消除利率管制 ,实现利率市场化。只有利率市场化 ,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发挥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作用 ,为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切实有效的微观基础。应注意的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必须循序渐进 ,分步推进 ,最终到位。同时必须作好一系列相关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