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有效而又公正地供给公共物品,是近年来学术和政策争论的热点.文章提出了具有一般性的“公共物品问题”这一概念,认为对任一公共物品问题的全面探讨,都应涵盖以下六要素:资源如何配置,成本如何分担,利益如何分享,物品(服务)如何生产,以上决策如何作出,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如何定位.这为有关公共物品问题的讨论建立了有用的分析框架.而传统财政学把公共物品问题当作某个决策者面对的最优化问题来求解,忽视了公共物品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因此,必须重视公共选择研究方法,把公共物品问题当作特定制度背景下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问题来理解,以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下求解公共物品(服务)的需求揭示、资金供给、生产与配送、利益分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解析国际公害物品这一概念,分析了国际公害物品的特性,并据此提出了当前国际社会合作治理国际公害物品所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对国际公害物品的研究是国际社会处理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更为有效地治理国际公害物品的前提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鉴于对环境公共物品进行科学分类的重要性,基于公共物品的特征和环境的属性分类,论述了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基于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分类方法,把环境公共物品分为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并对这两类环境公共物品的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准公共物品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既非公共物品又非私人物品的准公共物品。根据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划分的两个特征,即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把准公共物品划分为七类,并提出这样划分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存在供给不足和管理缺位两大难题。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民营化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其现实可能性是我国社会生态环境中存在着推动农村公共物品民营化的动力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对农村公共物品分类的基础上,可选择不同公共物品民营化治理模式,还必须注意政府和市场两大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共产品概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休谟等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公共产品问题,而萨缪尔森提出了经典的公共产品概念,后续研究主要是对公共产品概念进行深化,也有人对公共产品概念及其现实意义存有质疑,认清公共产品的内核和外壳以及对排他成本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公共产品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道路级差效益、公路商品化、公路是公共物品以及收费公路属于准公共物品,是中共十四大以来对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4个基本经济理论问题。这4个基本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提供的级差效益应当作为确定其收费标准的主要依据;公路不是商品;收费公路也不是准公共物品;高速公路是否应收取车辆通行费,并不取决于其在经济学中被界定为"公共物品"还是"准公共物品",而是由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或者社会公众的选择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成为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可行之策。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首先从理论上对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的扇形模式进行了建构;其次针对实践,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对理论的应然性和实践的必然性两个层面的研究,指出实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并围绕政府供给职能、培育扶持职能、制度保障职能、规划创新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的履行进行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9.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的开创性研究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造成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供给的失败,政府被认为是公共物品的必然的提供者,但是现实中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不断出现,这使得我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重新思考。公共物品性质的非纯性、可变性,政府的提供是有成本的、政府提供与生产的可分离性等几方面奠定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基础,但是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成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物品治理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重要性突显。公共物品治理包含着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两个纬度,经济学科纬度主要涉及物品的供给问题,而管理学科则主要关注物品有效管理的问题。广义的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收费物品和公用物品,根据供给和管理是否有效两个标准,私有化模式、国家化模式和自主组织自主治理模式都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和最佳模式。分析表明,多元化模式才是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共物品理论中,国防是纯公共物品的代表,可是作为国防组成部分的人民防空工程的公共物品属性却具有阶段性;从物品属性的阶段性出发,作者把人防工程以及类似的公共物品界定为阶段性公共物品;由于阶段性公共物品有平时用途,因此存在由私人提供的可能,这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重点保障乡村两级运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优抚、五保户供养、计划生育等支出,湖南省近几年来各级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但当前湖南财政支农面临着免征农业税后的困难、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应从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供给等三个方面完善湖南财政支持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普通民众对准公共物品的需求日益高质量和多元化,这为民间组织发挥其准公共物品供给职能提供了重要机遇。以台州市民间组织为例,中国的民间组织在文化、医疗、慈善、经济、就业等准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和政府等因素,我国民间组织准公共物品供给不足。要想扭转目前的困境,需增强民间组织自身竞争力,完善政府双重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以来,此一术语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理论架构。对哈氏这一概念的运用,尽管可超越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不能脱离其核心内涵,即公共领域构成的四个"要件":必须以市民社会的形成为其存在条件;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关心普遍利益的公众;必须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必须具有公共媒介和公共场所。根据这一标准,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用于对当代中国网络空间的分析时,可认为网络空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准公共领域"。从"准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市民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共物品、集体行动目标、集体行动困境方面梳理奥尔森理论的逻辑线索,从集团规模和选择性激励这两个关键变量出发,对奥尔森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尤其从经济学视域到政治学视域的转换角度剖析这一开创性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指出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有效供给公共物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供给机制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文章认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基础就是公共物品提供的经济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经济学中,公共物品作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被认为必须由政府来供给。科斯的《经济学中的灯塔》通过对英国灯塔供应的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挑战,提出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观点。本文在对科斯的观点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物品的产权特性,比较了在其产权界定和生产的不同方式。从而得出了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所应起到的作用。本文的最后将将这一讨论延伸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与市场职能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物品作为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识别城市公共物品多维安全风险及其结构层次关系是城市公共物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文献研究,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角度识别8个城市公共物品安全风险,分析各种安全风险主要因素与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的建模方法,构建城市公共物品多维安全风险解释结构模型。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分级模型的结果,分析导致城市公共物品安全风险事故最直接、最根本的风险,并从提高恶劣气候预测技术、加强公众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公共物品维管水平与公共物品质量状况等角度,提出减少城市公共物品安全风险事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主体无法满足农村公共物品的现实需求,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多元供给主体成为一个新思路。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多中心理论的视角,从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供给主体的职责界定和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0.
情节论     
“情节”是戏剧和叙事类文学中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文艺美学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学概念。大约在近代末,这一概念由西方引入我国文论。因为是舶来品,所以许多人对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就不甚了解。一般人使用它时多意指为“故事”(我国文论固有的一个概念,与情节有关系,但并不同一),而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五花八门。明晰概念是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前提。鉴此,本文拟从历时与共时两个方面对这一概念作一辨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