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给予义在更多情况下是句子的整体意义,是特定句式、句子各成分间语法结构、语义结构有机结合的结果。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大到小,先从整句入手进而对给予句中的三项名词(N1N2N3)、可进入给予句的动词以及三种“给”(给1给2给3)进行语法、语义上的描写、分析,试图寻找出表达给予义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2.
看到“一个”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普通话及大量北方方言中常见的那个数量词组,如“吃一个苹果”,这个“一”还常被省略,“个”是量词。有时“个”还可能是个非量词,如“吃个饭、打个球、游个泳”等等。无论怎么说,“(一)个”都是分布在句中的。本文所要谈的是出现在句尾的“一个”,这种现象在兰州方言里越来越多。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这些“一个”具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运用vP壳讨论现代汉语中几种典型“给予”义“给”字句的生成,探索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现代汉语几种“给予”义“给”字句是典型与格句在不同句法层面上的派生。典型与格句能否转换为双宾语句式受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只有带“移出”义动词的给字句才能转换成双宾语句式,并进入紧缩式。如果动词只有“移动”义,不带动作趋向,句子进入紧缩式就会产生歧义。句子歧义可以通过区分具体语境中动词的“移出”义和“移入”义来消除。  相似文献   

4.
“ABA”武是上海方言的一种独特的口头表达方式,本文对“ABA”式与普通话的相关语句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清中后期两种口语程度极高的北京话材料<语言自迩集>、<小额>中含"给"字的给予句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分析,将其归为十种句式并对其进行了语法、语义以及信息分布等方面的描写和解释,说明了句子给予义的表达条件.  相似文献   

6.
结合"给"的语法化历程研究了宿州方言中"给"的11种用法,着眼于语义和句法的分析描写。认为宿州方言中的"给"作动词时,"给……宁"结构的用法类似于"像……一样",与"跟"截然不同;作介词时可引进时间和处所,与"搁"同中有异;作连词时是"跟"的音变形式。因此宿州方言中的"给"宜看作四个同音词。  相似文献   

7.
“剋”是淮北方言中的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的泛义动词.它可以和各类宾语组合,并表达多种意义,意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取得义和处置义,其中语境对“剋”意义的确定起到限定的作用.另外,“剋”的口语色彩比较浓,一般不用于书面语体.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汉寿方言被动标记“等”的特点及成因。被动标记“等”源于使役动词“等”,使役被动兼用,是汉语南北方言共有的现象,是汉语历史语法规律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文化语言学功能句型理论中的关系句与结构分析中的复句在句子观、事件单元、涵盖范围和分析原则上存在根本差异。对比基于小说文本的大量实例可以发现:单纯依据关联词语和逻辑-语义关系标准的复句分析是不可靠的。汉语的关系范畴渗透于短语、句子成分及小句之间,因此必须首先确定句子是否是一个以表达关系范畴为目的的功能单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句子内部的关系范畴类型。此外,流水句是汉语句子的常态,是复句系统难以攻克的难题。只有在功能视角下,流水句的关系分析和句子成分分析才游刃有余。因此,对于汉语句子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功能视角的分析方法之下。  相似文献   

10.
兰州熟语中的一部分凝结为四字格的形式。其中象“欢天喜地”、“十拿九稳”、“心直口快”、“左右为难”等,已见之于普通话。但是,还有许多尚未被酱通话吸收进去。例如: (1)上头逝脸 (也作“上头挂脸”。动作放肆,没有礼貌) (2)扳嘴喂食 (一点一滴,全要人教) (3)跟前撵后 (也作“跟前断后”。跟前跟后) (4)亮光晴天 (空荡荡的) (5)龟背蛇腰 (也作“弓背蛇腰”。弯腰驼背) (6)由心晃荡 (随心所欲,漫不经心) (7)汤汤水水 (不干脆) (8)大话喧天 (也作“大话扬天”。喧哗) (9)装大矇儿 (佯装不知,悄悄地做) (10)沫里沫拉 (不知高低、轻重地待人接物)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固定语句,反映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经验教训,通俗而含义深刻。兰州方言中蕴藏着丰富的谚语。其中一部分已见之于普通话,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纸里包不住火”、“称砣虽小压千斤”、“隔行如隔山”等等。但还有许多尚未见之于普通话或与普通话中的不大一样。本文所说的“兰州方言中的谚语”(以下简称“兰州谚语”)是指后者而言的。下面我们对之略作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2.
“兼语式”这种现象尽管争议颇多,但其概念和范围基本上还是为大家所公认的,,那就是指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本文讨论的现象既包括通常所说的兼语式,但范围又比兼语式大得多。我们把义句中表示对象的成分叫做项,把表示运动、变化、状态的成分叫做谓词。凡是从语义上分析,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的语义成分(包括连续性的和非连续性的),都叫作兼义成分,以区别于兼语式。义句中的谓  相似文献   

13.
鄂东方言“把得”被动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鄂东方言的"把得"被动句.全文分四个部分一、单音节被动标记;二、带后助词成分的被动标记;三、"把得"被动句的语气类型;四、"把得"被动句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兰州方言里的“上”与“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和“下”两个字是汉语里的基本词,使用得较广。既可以作动词,表示上下方向的动作,也可以当副词、形容词等词类使用,表示状态、位置和次序。譬如: 我上山去。他上学去。山上有个庙。把帽子戴上。他的文章登在上一期上。你要下乡去吗?山下有眼泉。请脱下帽子。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了你们。他的事迹下星期三见报。兰州方言里,“上”与“下”两个字,他用得更加普遍,发音上也有其特异的地方,用法上还有许多细微别致之处。  相似文献   

15.
汉口方言里“倒[tau~(42)]/[tau~0]”的词性、词义及句法功能都比较复杂,且有特色。“倒”可以是动词,助词,介词。 1、“倒”作动词有两项主要的意义。①表示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或引为对调。表示这一意义念[tau~(42)],与普遍话的“倒(tau~(214)]相当。可作句子谓语的主要动词,也可充当结果补语。②表示达到目的或有所结果,相当于普通话的“着[tgau~(35)]或“到[tau~(51)]”。表示这一意义时念轻声,只能充当补语。如: 小偷抓倒了(小偷抓着/到了)  相似文献   

16.
南阳方言的“给”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阳方言中,“给”单用时读为[kei33],与其他成分共现时读为[k(□)13].总体看来,“给”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介词“给”在不同的语义条件下起到不同的标引、标记功能.“给”的多功能性导致部分“给”字句在缺乏语境制约的情况下出现歧义.功能不同的“给”在语句中大量共现,使得南阳话的“给”字句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极具代表性的是以“给我”为标记的命令句和以“给你”为标记的“强处置式”.后者在功能上与一般处置式和复标处置式类聚成群,共同承担起南阳话中处置义的多样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合肥方宫中,"在"有一种和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用在句尾,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现在状态意.旨在分析这种"在"的分布情况和意义类型,并试图证明其语法性质是表示进行、持续意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8.
谈黑龙江方言中的词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方言中 ,词缀非常丰富 ,“拉”就是一个较有普遍性的词缀 ,本文主要探讨充当词缀时 ,“拉”及其成词的语音、语法、语义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贞观”之期步入中土的唐代景教,由于受制于入传之际的时空环境,受制于儒释道“三位一体”式的异质文化生态语境,为求新声于他邦,不得不效仿佛教“东扇”之初所择用的“格义”宣教范式,对中土文化资源进行广采与博取。然而,为何景教在历经如此这般的“格”致之后,最终落得的竟然是个了无痕迹的不“义”结局?“格义”之法自身有何利弊?景教“格义”的态势到底如何?景教“格义”的得与失究竟何在?诸如此类的论题.正是本文拟将开掘和阐释的论旨。  相似文献   

20.
各地方言对于普通话常用词“漂亮”有各具特色的巧言妙说,陕北方言亦不拿“漂亮”当“漂亮”,而是有“俊”、“奴”、“可喜”、“袭人”、“骨香”、“拴整”、“靓”等多种说法。文章对此进行了逐一考察并分析辨别,以示陕北方言词语丰富有趣的表达形式、效果和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