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宾谓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谓语的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宾短语,我们称之为动宾谓语“被”字句。例如:①敌人被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坦荡的江水,被犁出一道道的波浪。(陆星儿《风暴,又是风暴》)③喜富的村长被撤了职。(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是:N_1+被N_2+V+N_3这里的N_1代表主语,V 代表谓语动词,N_3代表V 的宾语,N_2代表介词“被”宾语,在句中可隐可现。  相似文献   

2.
公式N_s+[给+N_1+N_2+VP]中,N_s代表主语,“给”是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它要求带两个宾语:N_1代表直接宾语,主要指人;N_2代表间接宾语,主要指物,有时也可以指人。VP代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例如: ①他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N_s N_1 N_2 VP ②妈妈给小王一块布料作裙子。 ③组织上给老张三天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④我给他一只猫捉耗子。 ⑤学校给老教授两个年轻人作助手。 N_2 本文似对该句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该句式的语法意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给”字和它的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要讨论的是下列句式中的“给”字和它的宾语。 (1) 我给他一本书。 (2) 我给他写一封信。 (3) 大夫给病人打针。 (4) 我给她喝一盅酒。汉语语法界里一向都认为(1)例的“给”字是动词,因为“一本书”是体词性结构,并由它充当直接宾语,而(2)(3)(4)例的“给”字是介词,理由是“给”字的后面有“写一封信”“打针”“喝一盅酒”等谓词性结构,从而通常认为它们不能  相似文献   

4.
(一)“兼语式”的提出,突出地说明了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结构: (S_1) V_1 O(S_2) V_2 (我)请他来(S_1主语_1,V_1动词_1,O(S_2)“兼语”,V_2动饲_2)  相似文献   

5.
<正> 介词结构在句子中除了经常单一地做补语和状语外,我认为还可以在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充当“补·状”式兼语,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兼语式。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向同志们请教。 1.在现代汉语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出现“补·状”式介词结构的格式,一般有下面三种: S_1:V_1+J+V_2 S_2:V_1+J+J’+V_2 S_3:V_1+J+O+V_2 在上面的写法里,J代表介词结构,J’代表连用的介词结构,V_1代表介词结构前边的谓语,V_2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谓语,O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状语(非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N_1的N_2格式研究的范图 (一)关于N_1的N_2格式研究的范围“N_1的N_2”格式即“名_1的名_2”格式(名_1可以是人称代词或疑问代词“谁”)。由于N的变换,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大地主的父亲 2、鲁迅的书 8、石膏的少女 4、木头的房子第4类N_1和N_2皆为非生物名词;第3类N_1为非生物名词,N_2为生物名词,这两类一般不构成岐义。第2类N_1为生物名词,N_2为非生物名词,有歧义。“鲁迅的书”  相似文献   

7.
“送”“给”等构成的给予表达如“NP1+(V)给+NP2+NP3”,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参与者的从缺,其从缺等级,一般认为是:主语〉直接宾语〉问接宾语/介词宾语。但这一概括不适用于“给”的参与者的从缺情况:NP2(即间接宾语)从缺为主,占80%,而NP3(即直接宾语)的从缺仅占10%。文章指出,三个参与者及其互动关系所组成的是理想的认知模型。理想的给予可划分为转移次事件和到达次事件,分别由“V+NP3”和“给+NP2”表达。以理想认知模型为基础,受人类思维方式“部分转喻整体”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转移次事件终点次事件认知给予事件,映现在语言表达中就形成了参与者的从缺。  相似文献   

8.
说帮动句     
含“N_1帮N_2VP”结构的句子,有甲帮乙动的语义关系,本文称之为帮动句。如: 小萍萍帮奶奶洗衣服。 N_1 N_2 VP 我去帮他寄信。 N_1 N_2 VP 你晚上还要帮孩子复习功课。 N_1 N_2 VP 帮动句可以分为三类:(一)帮替式;(二)帮同式;(三)帮让式。本文先考察带动句的构成部件,然后分别讨论帮替式、帮同式和帮让式。一、构成部件的考察 1.0 帮动句的构成部件有三种:一是N_1和N_2,二是VP,三是“帮”字。N_1N_2和VP  相似文献   

9.
“给”字在汉语里使用频率相当高,由“给”字构成不少不同格式的句子,表示各不同意思。由“给”字构成的句子中,最典型的是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是由“给”字充任述语,带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句子。例如:①我给他一本书。②张三给李四一枝笔。为称述的方便,把上边的句子记作:  相似文献   

10.
“V+一下_1”与“V+一下_2”两类格式在动词选用及语法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它们带宾语时的语序相应地就要受到动词的选用、语法意义这两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以FROWN和LCMC为可比语料库,考察"NP1+give/给+NP2+NP3"的三个论元为典型或非典型形式时构成的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句在实际语料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典型句式序列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典型句式序列为"仅NP3为非典型参与者NP1和NP3为非典型参与者NP1、NP2和NP3均为典型参与者",而汉语则为"NP1和NP3为非典型参与者NP1、NP2和NP3均为典型参与者仅NP3为非典型参与者"。分析比较英汉"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句式分布及其典型序列的异同旨在加深我们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是……的”是现代汉语中非常有用的一种句式,有人统计,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是……”的句约占10.5%左右,在议论文中它所占的正例还要高些.一、“是……的”句的形式:1.主+是+名+的 (A式)这房子是木头的.2.主+是+动/形+的 (B式)(1)我是:教书的. (B_1)(2)衣服是:旧的. (B_2)(3)他是:去年考大学的.(B_3)(4)他是:去年考的大学(B_4)(5)老王是:肺病死的.(B_5)(6)大家的心里是:很痛快的.(B_6)  相似文献   

13.
形成双宾结构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正确的句法形式,即V+N_1+N_2;二是合理的语义关系,即“三目谓词+与格的项+受事格的项”。语义关系是深层的、内在的、隐性的,既作用于句法关系,又能在句法平面上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一与十     
龙潭崇信禅师未出家前是一个卖饼的。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道悟禅师解  相似文献   

15.
<壹>·“相”字研究现状之分析 “相V”句式(相+动词)之中,“相”字属于什么词类?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之中,相字具体显现什么词义?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王力著《古代汉语》230页常用词“相”字之(四):互相。引申为共同。又指一方面对另方面。 (2)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读本》286  相似文献   

16.
身体行为句式是汉语里的一种常见句式,其基本结构模式为"n1+v+n2",例如"他摇了摇头"。句子中通常有两个名词,一个指人,一个指人身体的某部分。句中的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特别是施受关系比较特殊。身体行为句式属于可变换句式,句式之间的变换形式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7.
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着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同学送给…  相似文献   

18.
眉县方言的“AA(子)”式名词有小称作用,人民币面值有“数量数量”重叠式,两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AB可以重叠为“ABAB"式;眉县方言的个别名词后缀与普通话的“子、儿、头”等后缀及名词构造法不尽相同,眉县第五村一带有子变韵等特殊形式.眉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单数形式“他”受到“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调,指示代词“兀”受到“这、那”两个去声字的感染也读作去声调.普通话的“了1”和“了2”在眉县境内秦陇片方言的读音是:“了1”读作.liau,“了2”读作.lia,以“了2”的使用频率为高;表示判断的语句里,眉县城关等多数地区以句末有虚化了的“一个”为标志,第五村以“一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话系统里 ,典型的疑问句句末常用“吗”、“吧”、“呢”、“啊”等语气词。而娄烦方言疑问句中没有普通话的任何一种句末语气词 ,与普通话有别。具体分析比较可以发现 ,娄烦话作为汉语的一种地域变体 ,也和普通话一样 ,不可以简单地归类 ,合并同类项。各种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纠结对立的关系。疑问句也不是仅仅由那些纯粹的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构成 ,有些是由几种句式糅在一起构成的混合型句型 ,但是这样的句式在娄烦话 (口语语言 )中用得很少。  相似文献   

20.
1、前言“在”+V这样的表示动作进行的语法现象,由于南方方言的强大影响,在“五四”时期出现以来,急速地普及着,现在已被普通话所吸收.这种新兴语法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已经多次为人们所考察1),但对象“正在V”和“在那里V”伴随“在”而来的语法发展史,似乎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处.因此,本文在同“在”有关系的问题中,拟对表示进行时态的“正在V”,“在那里V”及“在V”的发展过程,用北方话同南方话加以比较的方法,进行历史的再分析.2、状语结构和补语结构使用“在”来表现场所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P+V(状语结构),再一类是V+“在”+P(补语结构).首先,在这里应该对这两类结构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予以明确.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