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燕赵学人     
《河北学刊》2005,25(6)
穆兴增 1963年生,河北省辛集市人。1983年毕业于河北 北方学院畜牧系,1983—1988年留校任教,1988年调入河北省社 会科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02年应邀赴日本岩手县立大学参加中日“WTO与日本暨WTO与 中国”论坛。2005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相似文献   

2.
1993年10月18日至20日,国家“八·五”重点研究项目“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课题组在合肥聚会,交流了近期研究成果。沪、苏、浙、皖、赣、鄂、川6省1市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组成员及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部分学者出席会议。自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来,课题组已进行3年多跟踪研究,在数省市召开过研究和工作会议;应香港基金和亚太ZI世纪学会邀请,课题组于1992年11月赴香港参加了“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研讨会”,引起香港经济界、学术界、新闻界广泛关注。课题研究的范围,从最初确定的浦东开发与沪、苏、浙、皖地区的关系,扩展到…  相似文献   

3.
一、哑弦其人 哑弦,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32年生,为当代台湾诗坛之名家。曾就读于南阳私立南都中学、豫衡联合中学。1949年在豫衡联中上学时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后随军赴台。1953年进台湾政工干校影剧系学习,毕业后服役于国民党海军。擅长演剧,曾获1966年最佳男演员金鼎奖。喜爱诗歌,学习影剧的同时,于同年参加中华文艺函授学校学习。1954年开始写诗,处女作《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在诗坛引起注意,它以“甜美而富磁性的又带着民谣风的歌声”为读者所欣赏。同年秋,与洛夫、张默创办《创世纪》诗刊,发起成立“创世纪诗社”。该社与纪弦1953年创办的《现代诗》诗刊,1954年春组织的“现代派”诗社以及覃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诗社形成三足鼎  相似文献   

4.
“黄远生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9月1日至5日在其原籍九江市举行。 黄远生为著名记者,也是我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奠基者。他名为基,字远庸,生于1885年1月15日,清末进士。1904年赴日本留学,至1909年回国。  相似文献   

5.
创造社主要成员、现代作家郑伯奇(1895—1979)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他赴日留学,主要“想学习些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尽力。他终于会走上“五四”新文学道路,则是由于郭沫若和田汉的“引进”。起初,他写作新诗,继而开始了小说和戏剧创作。1922年,他在《创造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最初之课》,接着,又在《创  相似文献   

6.
读《河伯不用“掉转头来”》一文(《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颇有同感。但觉雷文只谈到了“旋”应作“改变”讲,而未谈及“旋”为何可作“改变”讲。这个问题不谈透,似不能稳固立论,因此再来啰(口苏)几句。愚以为,“旋”当训作“还”。《尔雅·释言》:“还,复还也。”郭璞注;“还音旋”。这里,郭璞用“旋”为“还”注音,说明古代“还”、“旋”音同。《广韵》下平声仙韵中:“旋,还也,似宣切”;“还,  相似文献   

7.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广东史学会、广州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学研究会及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于四月十八日下午联合举行广州市中等学校高中历史教师座谈会,讨论关于中学教师如何参加历史科学研究问题,并邀请曾赴北京参加关于编写“中国通史”座谈会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  相似文献   

9.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1,(3):F0003-F0003
施建军,男。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里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参加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拉筹伯大学“影子校长”实习项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学人     
房德胜,1942年生,196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从事编辑出版工作30余年,现任《学习与探索》杂志社主编兼《黑龙江年鉴》总编辑、中国年鉴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学与年鉴学,发表论文、刊物言论等80余篇。1998年初,《学习与探索》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6年,《黑龙江年鉴》荣获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王朗玲,1948年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经济系。现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7年赴英国深造,获硕士学位。归国后,从事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