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世间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报道,中国的人口已经满12亿。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3亿。 如此众多的人口,是一座庞大的“人才山”。 金山银山,比不过“人才山”。“人才山”是一座真正的“宝山”。 人才开发,是最重要的开发。有了人,有了人才,金山银山才能开发。 在中国,报刊如林,《人才开发》杂志独树一帜。《人才开发》杂志,不登老道斗法,也不载血案惨案,而是不断发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声,致力于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才瞭望》2005,(12):108-109
河南五类高技术人才年底紧缺;许昌市九项优惠政策让分流“乡官”释怀;鹤壁市举办《公务员法》宣传周活动;南阳市宣传学习《公务员法》扎实有效;周口市人事局组织全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公务员法》;信阳市筹资6万元免费培训800名学习《公务员法》骨干;2005年郑州市引进人才硕果累累;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管城分局实行段长目标管理责任制;濮阳市人事局引智工作开通国际通道;济源市以“三进服务”形式建立长效机制;安阳市北关区人劳局推出“AB角”工作制度;项城市以“四个主动”做好企业军转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博爱县人事局打造职称评审透明机制;武陟县加强人事信息宣传工作;南乐县成立人才信息储备库引进紧缺人才;  相似文献   

3.
据《工人日报》载.中美合资利夫糖果有限公司的党支部书记,一天请美方总经理高先生猜猜公司谁是共产党员.不料这位高先生竟准确无误地一口数出了12名共产党员的名字.书记感到诧异;“您怎么知道他们是党员”?“这好认”,高先生说:“那些有责任心、有生产成绩,有困难走在前头的人.准是党员.”  相似文献   

4.
最近,据日本科技局预测,如果要保持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到2005年将至少需要98万名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可是,据日本教育部门测算,届时日本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最多只有50万,也就是说青年科技人才的缺口竟然高达将近50%! 对此,日本各大公司都在纷纷策划制定加强“搜罗人才”的近期和中远期的规划,计划在本国和外国加紧“人才争夺”。 据了解,在外国人才中,许多日本大企业,特别是他们的“中国分部”都把中国人列为首选。原因是他们都认为中国的人才通常有以下一些优势:  相似文献   

5.
谢文静 《人才瞭望》2006,(10):44-45
日本松下幸之助在主持松下公司时,写了《对人的思考》一书。其中一章就是企业要注重人才“再生产”。他在大阪总公司设置了人才培训中心,对新职工及在职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同时还兴建了36个实验室,招聘和培养了2.2万名研究生和工程师,使企业人才济济,职工创造力大大提高,公司生产和持有专利的产品达5.5万项,实现了他“从人才再生产到产品再生产”的宏愿。  相似文献   

6.
《国际人才交流》2005,(8):39-39
最近,首位香港志愿者姚文孝抵达乌鲁木齐市并前往米泉市一中指导当地英语教师教学,今年的香港“西部开发人才支援计划”新疆部分正式启动。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国专家局透露,新疆今年是香港“西部开发人才支援计划”的重点支援地区,在选派的100余名志愿者中有15名被派往新疆。志愿者们都是香港各行各业具有丰富经验和资历的在职人员,他们自愿申请利用休假时间来到新疆,以技术指导、市场分析、信息交流以及策略咨询等方式分别在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各类企业进行为期两周至4个月的服务。据了解,香港“西部开发人才支援计划”于2001年由香港…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某市举办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据了解,与会的5000多名各种应聘人才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海归”人员,但是这些“海归”们实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的并不多,一些“海归”明确表示自己找工作的期望值最少在年薪30万元左右,而不少用人单位对此高标准打了退堂鼓,更有单位对高薪”海归”是否“物有所值”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甚至  相似文献   

8.
未来5-10年,北京将吸引符合“海聚工程”的高端人才2000余名,即计划每年引进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北京工作。这些高端人才可获得100万元人民币的安家费,子女上学也可“特事特办”。目前,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业、IT通讯等行业人才较为稀缺。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国家、包括工业发达国家都面临人才不足而制约经济发展的威胁。据全美科学基金会预测,美国每年缺少4.4万名受过科技训练的大学毕业生,每年还缺少9600名博士水平的科技人才,到2010年缺额将增加至70万人。据法国大学全国委员会预测,在未来20年中,法国对工程师的需求量将从目前的16万增加到40万,而法国的学校每年仅能培养1.6万人。日本科技厅的一份报告说,到2005年,日本国内科技人才将短缺51万人。到2005年,英国需要增加25%的科学家。今后20年,德国仅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就需要6万名。一方面国内人才求…  相似文献   

10.
最近《人民日报》在网络和微信上发布《“十三五”,中国要上100个大项目》,其中第11-16项都是与我国人才战略有关的“大项目”。未来在国家落实“十三五”规划、实施供给侧改革战略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大数据提出了更高的应用要求,应尽快进行规划布局、开发应用并提供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南京市将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扶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创业发展。日前,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宁科研、创业和发展的意见》,将从创业、生活、待遇等多方面对来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倾斜。据南京市人事局有关人士介绍,过去该市对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着重于引进工作,“十一五”期间政府将更加重视对人才创业发展的扶持方面,为此南京市每年都将拿出5个“200万”及多项优惠政策促进留学人员创业创新。第一个“200万”是每年安排200万元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金”,以无偿拨款的方式拨付…  相似文献   

12.
金虎 《人才瞭望》2013,(1):16-16
从古书记载中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发表,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相似文献   

13.
据不完全统计,北大某些院系有76%的毕业生在美国;清华毕业的学生在美国硅谷的有1万人。中关村的人才优势在日复一日地、一点一滴地“流失”着。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北京 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中关村作为中国高新技术的火车头,在新千年到来之时“全线提速”。从1988年在“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创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11年后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担任“中国队”的“领跑”,历史两次选择中关村,与她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有密切关系。 中关村是我国智力最…  相似文献   

14.
据《工人日报》载,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税务局利用所属公司开业之际,向企业摊派,用于请吃送礼.挥霍浪费,中饱私囊,共有75个企业进贡.达29万人民币之多,被举报后.该局主要领导人受到应有处理。看了这篇报道,联系当前企业日渐高涨的拒摊派难呼声,该文曝光曝得十分及时和必要。 一部《条例》规定企业有14项自主权.其中最难落实就数“拒摊派权”.可见摊派之多,摊派之重,摊派之“根深蒂固”。向企业搞各种或直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10,(7):M0003-M0003
【新闻回顾】据报道,中组部日前印发《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计划2010年新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相似文献   

16.
猜想一:人才市场上演“多国演义”中外合资人才服务机构的“新鲜出炉”,无疑会成为我们对2002年人才市场的第一猜想。据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以企业管理顾问、人力资源咨询名义开展“地下”业务的“洋猎头”,至少有300多家。目前尚未登陆的外国人才服务机构,乘中国入世的东风,来“瓜分”中国人才市场也在预料之中。据悉,一些“洋猎头”已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有实力、有影响的中国人才服务机构放出“合资”的探测“气球”。所有这些“亲密接触”,其中必定有“情投意合”者会在2002年形成“完美结合”。中国人才服务业的“跨国姻缘”离走入新婚殿堂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据此,专家认为:“多国演义”将成为2002年人才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黄进 《人才开发》2007,(10):54-54
时下,领导干部开博客(Blog)当属时尚。据《人民日报》载:江苏省宿迁市已有81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开设网络博客。写博1700多篇,访问量达76万人次。受此感染,254名大学生"村官"也集体开了博。一时间,领导干部开博被媒体热炒,俨然成为体恤民情、沟通民意不可或缺的创新手段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10,(7):M0004-M0004
【新闻回顾】《新民晚报》日前报道,最近某咨询公司一项覆盖全球22个国家超过2万名员工的调研显示.中国员工对就业市场的前景非常乐观。有关专家表示.员工“不安分”状态和对就业市场回暖的信心,将会加剧2010年及以后中国市场的“人才争夺战”。  相似文献   

19.
孙明 《人才瞭望》2016,(17):86-87
孔子集其一生的社会经验,认为在所有智慧中,能够识别人才是最大的智慧。《论语·颜渊》载,樊迟曾问孔子何为“智慧”。子曰:“知人。”《孔子家语·王言解》亦载:“孔子曰:‘仁者莫大乎爱人,知者莫大乎知贤’。”这充分体现出,在孔子看来,识人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我们今天已耳熟能详的“事业单位”一词。今天,事业单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份极为复杂的庞大集团,然而,却又是那样的步履沉重:一方面面临经费不足、收入偏低、人员流失等严峻问题,另一方面又因为有干部可当、有“皇粮”可吃,成为大学毕业生、军队转业人员、机关分流人员等就业的理想去处。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许多机关分流人员被安排到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成了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