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选 《人才瞭望》2013,(11):103-103
人才是一种可流动资源,人才跳槽现象就是人才动态分配的真实反映。哪里的政策对人才最具吸引力,哪里的环境最适宜人才充分发挥才干,哪里就是人才荟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上海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上海人才资源总量近400万人。在沪"两院院士"161人,已有42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其中13人入选"外专千人计划";31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超过10万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500余家。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约8.5万余人。上海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就是‘第一资源',是比土地、资本、劳动力更稀缺、更珍贵的资源,是最活跃、最先进、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力.哪里有人才,哪里就会活水一潭,就会有发明、有创造、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这是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陈进玉近期在全区人事人才工作会议上说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4.
人才发展环境是造就创新人才、吸纳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人才能量的客观条件.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的成才率、创新人才作用发挥的效率和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就是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就是对创新人才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对众多海外人才来说,上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现在,全国每四个"海归"人才中,就有一人在上海.截止到2008年底,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海外人才已经达到7.5万余人,约占全国的1/4.  相似文献   

6.
《国际人才交流》2004,(3):45-45
国家外国专家局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每年引进的外国人才只有五六百人;上世纪90年代猛增到每年6万多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规模已达每年24万人,若加上来自港澳台的各类人才,引进人才的总规模已接近45万人次。其中在制造业领域服务的境外人才数量最多,人数超过20万。外国人才的来源也已从当初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国家。20多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已累计聘请各类外国专业人才来华服务超过100万人次。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引智大国。 尽管如此,国家外专局局长万学远仍认为,中国在外国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国家实施人才建设战略,由政府主导实施的人才小高地政策,给地方及载体单位的科技到得了快速的发展.笔者结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人才小高地战略的实施及取得的成果,分析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小高地战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冯立平 《人才开发》2006,(7):22-23,26
人才测评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形成从古至今,人对预测自己的未来一直保持很大兴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即关注人的生活及生存状况。由于改造自然力量有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预测命运的  相似文献   

9.
叶萍 《人才开发》2006,(9):52-5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关键就是要有一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要培养和造就众多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一个适宜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就包括强有力的创新激励机制。当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创新工作,并且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对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社会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中央的决心和措施之外,许多工作还有待于社会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健全和强化创新的社会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原大地西南隅,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和诸葛亮躬耕地,作为电脑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皇帝”作家二月河、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诞生地.被胡锦涛总书记称赞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地方”、“一个风光秀丽的城市”的人杰地灵的南阳.正在成为新时期人才创业的热土。南阳市人才总量达55万人。年均增加5万人: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1名.省、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发展没有重点,就没有地位;没有尖端,就没有前途。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关键时期,对浦东来说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申博成功,为上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成为21世纪人才荟萃的地方,成为中青年人才集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年来出国留学尤其是自费留学的人员数量急剧增加,然而,海外人才回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除15万多人回国工作外(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还有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另据不完全统计,仅清华毕业的学生去美国硅谷工作的就有1万人,进入微软公司的达360人,  相似文献   

13.
《人才瞭望》2004,(12):56-57
河南大力引进留学人才海归博士享受正处待遇、东北三省人才交流大会3万人竞聘1.2万个岗位、哈尔宾市构筑人才高地谋划科学发展、人才租赁杭州浮出水面发展前途待时间考验、汕头明年起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人才?对企业而言,人才就是能为企业所用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不管他文凭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带来效益,那么他就是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05,(4):110-111
据了解,2005年广州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153.4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所占比重需达到7:40:5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万人:普通高等(含高职)在校生39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21万人。但目前,广州技能型人才约为120.8万人,与实际需求相差32.68万人。而且,广外目前只有高级技师、技师3.98万人,高级工17.17万人,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6.
谢文静 《人才瞭望》2006,(10):44-45
日本松下幸之助在主持松下公司时,写了《对人的思考》一书。其中一章就是企业要注重人才“再生产”。他在大阪总公司设置了人才培训中心,对新职工及在职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同时还兴建了36个实验室,招聘和培养了2.2万名研究生和工程师,使企业人才济济,职工创造力大大提高,公司生产和持有专利的产品达5.5万项,实现了他“从人才再生产到产品再生产”的宏愿。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美国华盛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提供的资料,中国在近20年内流失了几十万学子,累计共有40多万人到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学成归国的仅10万人。另据资料显示,中国大陆仅在美国本科以上的各类人才已达45万人,仅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就有6万名是中国人。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8.
正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和日益担当国际社会重任的大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国际人才话题,对如何实施国家和地方人才发展战略,优化完善引智环境,重视引才质量,用好和留住海外人才,将引才与产业紧密结合等问题发表了各种观点,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实施企业人才招聘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企业环境的高度动态性,在企业范围内有必要对企业人才重新定义:人才,是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并能够自行处理好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突发事件”,直至创新性地完成工作。企业人才不同于具有特定特长的人,更不同于具有一般专业技能的人,其特点在于工作的创新性,他要能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创新机会,迅速识别企业环境的变化,并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我们把按传统既定的工作程序工作的人定为职工,而把能够进行创新性工作的人定为人才,目的是给企业管理者以借鉴,因为在动态的环境中人才对于企业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所谓得人,是人要为我所用。引进外国人才并使之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是要能够在中国“待得住”。只有待得住,才能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如果不能让外国人才心甘情愿待下来,就很难期待他能在这个地方发挥我们预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