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这是由落后走向文明的转变和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并且越来越突出和尖锐。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某些政策的偏执,而不是由于个人原因,大批民众相对被剥夺,成为了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2.
周庆刚 《理论界》2007,(4):26-2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适应三大转变,即由传统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由片面追求GDP的“物文主义”向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主义”转变,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模式,包括以承前启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为内容的目标模式,以以人为本、软硬兼进、共创共享为内容的建构模式和以政府主导、社会推动、全民参与为内容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规范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及时有效地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 ,是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既需要从实际出发 ,先解燃眉之急 ,又要立足长远 ,强本固体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必须有规范、高效的领导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分化.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市场经济建设到和谐社会建构,只有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当代中国发展的转型性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具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实质.其历史性重任在于:由传统的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型;由伦理社会向民主法制社会转型.社会经济转型的特点在于:经济转型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多质经济因素交互作用;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交来进行;政府与市场的的双重启动;发展的不平衡贯穿社会始终.结构性社会转型要求采取若干特殊的发展策略,寻求有利于转化矛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正发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社会全面转型不仅引发社会结构、社会群体和成员的权利、地位及其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动,而且正引发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特别是由传统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7.
政治竞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中国的政治竞争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条件下的政治竞争.我们的政治竞争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制内的适度的政治竞争,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求,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客观上需要政治竞争.中国的政治竞争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并且要为政治竞争在中国的发展打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3-0047-02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新的社会格局中,财政正由以往完全的政府行为向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我国现已进入集体劳动争议的高发期,由其引发的矛盾如不能妥善得到解决,将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长久稳定社会的维护.现阶段我国劳动争议正从个别向集体转型,由于劳动者主体人格不完善和缺乏专门的集体利益争议处理机构等原因,导致现行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无法满足现状社会的需要.就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研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独特的历史进程,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加速了转型并使其有了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新路径与目标。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增强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社会结构转型的性质,即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型,由伦理社会向民主法制社会转型。结构转型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始终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由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在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谐社会的特征、市场经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一定的经济向度和伦理向度,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极大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当然也是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和实行一套低能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才能顺利完成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7.
“消费型社会”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在整个社会制度安排中处于优先地位.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是由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缘于我们长期处在生产型社会阶段,是由生产型社会本身具有的结构性矛盾所致,而破解这些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实现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这不仅是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化模式与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进程。它不仅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标志着一个国家 ,一定地域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化。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 ,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然而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城市化不只是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且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 ,可以把城市化作为一种动因去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也会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组织自身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注重自身及战略规划的研究,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开发人才资源的步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全面合理地开发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已经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与农村繁荣和文明进步密不可分。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