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本文刊载于英国《发展与变化》杂志1979年10月号,原题为《社会主义与发展:略论苏联的贡献》,作者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作者认为,早在1920年代,苏联经济学界已就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进行了讨论,涉及许多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例如商品货币关系、价值和价格、生产和需要、中央计划和市场经济等,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出很大贡献。本文对当时的讨论作了详细阐述,说这些理论上的成就随着这些经济学家后来遭受镇压而销声匿迹。作者最后说:“苏联的经济思想最终果然复活了,并且作出了某些富于创见的贡献,但是苏联当今一代的经济学家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前辈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目前经济学界对“公有制能否与商品经济兼容”问题的讨论,涉及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能否从全民所有制自身中引出商品货币关系,二是能否在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上贯彻公有制所要求的等量劳动互换或等量劳动占有等量产品。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那就不仅是对“公有制与商品经济能否兼容”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而且是证明了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或虚拟的。因为,既然我们能够从全民所有制自身中引出商品货币关系,并且能够以等价交换为出发点导出等量劳动占有等量产品,那么,商品货币关系就显然是全民所有制自身的一个内在规定,而谈不上二者是否兼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论》实际上主要是研究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关系,并与商品经济相比较地研究了其它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认为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人们可以直接以产品的形式进行生产、分配和交换。但是,当代世界上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不发达,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探讨社会主义商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现实社会主义的有效形态,客观上包括自觉地和广泛地利用商品生产和货币.商品和货币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如成本、利润和价格这些经济核算形式,按劳分配的各种形式,工资和奖金,还有信贷、利息和货币流通等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弃置的要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们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内容,并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性质问题,是几年来学术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中带有基本性质的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打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济经,发展社  相似文献   

6.
关于纸币的本质及职能的研究和认识已有很多结论。纸币仅仅是货币符号,还是实在的货币?其价值基础是什么?职能有哪些?有关这些问题的探索关系到货币理论的发展和深化,对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问题的认识,本文拟就纸币的本质与职能作以探讨。一、纸币是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1〕纸币“直接地只是价格的符号,因而是金的符号,它间接地才是商品价值的符号。”〔2〕也就是说,纸币不是真正的货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马克思关于纸币性质的判…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具体构想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具体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以“劳动券”为凭证,统一地来实施。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论述尤其是不存在商品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是否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怎样?如何利用商品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些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机械地照抄照搬马、思的某些论述,否认价值规律的作用,排斥商品经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必要性承认如果不存在生产资料各种不同的所有者,便不可能有商品关系这一点,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方法论原则.因此,存在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以及由此而来的集体农庄和国营企业之间(以及集体农庄之间)的有偿交换的必要性.被认为是商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产业的劳动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分。如果从是否创造新价值或国民收入的角度进行考察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系统中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那些能够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生产劳动,其产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一是那些不能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其产品(凡是收费的)尽管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而获得了一种商品形式,但并不真正具有商品的内在属性。 一、生产性服务行业劳动产品的价值确定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这是马克思阐述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正在形成真正的商品货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市场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能保证生产者对消费者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目前这种市场尚处于萌芽时期。为了加速其发展,应当深入研究其理论原理,分析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贸易的正面经验,坚决摈弃命令式的摊派体制。A.叶梅利扬诺夫在《经济问题》1988年第7期发表的《经济机制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市场》一文阐述了这一问题,但所表述的是一些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价格范畴问题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社会主义价格形成基础是商品价值,还是生产价格上。我认为,生产价格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价值。生产价格范畴的存在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按劳分配规律决定的。生产价格规律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自动调节器。研究生产价格的产生的必然性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寻找原因,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寻求根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要坚持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与按资分配、与工资奖金(分红)等形式、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关系.为此,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一些理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较完整的阐述.马克思的设想是,在未来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就是在社会新增财富中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余下的消费品按劳动者的劳动量来分配.其实现形式是给劳动者发劳动券,劳动者持劳动券领取消费品.但这种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形式由于现实经济条件的局限,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未完全实行过.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曾实行计划经济的模式,那时实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以货币工资形式对劳动者进行统一的计划分配.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充分地证明了商品经济存在的普遍性。现在,理论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要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经济根源。一在这里,首先有必要对经济学界以往的观点加以评价。 (一)“两种公有制形式并存”说。早在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思想。他说:“除了经过商品的联系,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以外,与城市的其它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观点肯定了商品经济因周围的经济条件而改变其经济性质,指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从而第一次在理论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是,这种观点不仅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货币关系,而且也错误地解释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相互的经济联系。因为这两种所有制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不是商品经济,因何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区别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关系如何;这三个基本问题是商品理论中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本文试图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联系起来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水平方面看,联合劳动的具体形态表现为多主体性,多主体的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源;从垂直方向看,联合劳动的具体形态表现为多层次性,多层次的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根源。社会主义商品具有市场性和计划性两重属性。市场性是实体性因素,计划性是附着性因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商品两重性关系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设想过,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公有以后,商品、货币将自行消亡。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实践证明,那样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一方面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存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承认“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前,到处都在谈论通货膨胀问题。如果对所有的议论加以评论,那么可以说,通货膨胀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属于何种制度)经济中不断产生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在苏联、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主要表现为潜在型(隐蔽型)通货膨胀,价格表面上稳定或呈“爬行”上涨趋势,而商品服务的种类却不断缩减。因此,在这些国家,货币明显地表现为质的贬值;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六年甘肃省哲学学会年会着重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党内政治生活原则进行了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认识:①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内容。理由是,儒学中固然有很多很好的人类知识和人类总结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胀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副产品已经使货币政策效力越来越不确定,这样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就变得日益重要。货币从商品中独立出来,并发展了自己的派生形式,也为货币的宏观调控创造了相对独立的空间。由于商品和货币变成对立的两极,联系二者之间的价格也就有了双重涵义:价格的上升既可以是商品的升值也可以是货币的贬值。这种生产与流通共有的因素交织在价格决定中,使货币当局决策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表现为市场上均衡价格与非均衡价格的交替运动,及与之相联系的货币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一、均衡价格与非均衡价格的交替运动1.均…  相似文献   

20.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10,25(12):5-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思想或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对不同国度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他们的思想或理论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东方民主革命的理论,关于改造东方小农的理论、关于消灭城乡差别(对立)的理论,关于东方农民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的初步构想等等都在后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如列宁的关于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理论、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在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怎样改造小农并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等等;斯大林个体农民改造的思想、集体农庄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关于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农业合作化的理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城市支援农村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但由于俄国、中国都是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革命胜利时由于战争或帝国主义的掠夺无论国家和人民手中的财富都消耗殆尽,在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