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教归一” ,是全真道鲜明的特征。丘处机继承和发展其师王“三教归一”的思想 ,在其作品中 ,从儒家中主要吸收忠、孝、仁、义等思想 ,从佛教中更多地吸取了禅宗的观点。本文对丘氏“三教归一”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分析 ,同时认为柳存仁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材料 ,对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岭南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作了分析 ,认为三教或单独或综合地产生影响 ,使此期岭南地区的许多丧葬习俗留下了它们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作者回忆了其作为中央民族学院1961级藏语言文学班的学生,于1964年8月至1965年10月间在西藏参加三教工作、拉萨市四级干部会议、西藏革命展览馆布展、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的筹备和保卫工作等实习经历。  相似文献   

4.
杜文秀是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清朝统治者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胸襟广大,深明大义的杰出历史人物。他响应太平天国号召,领导云南回民起义,只称兵马大元帅,不肯从部下的请求进位称王,就是表示不肯裂地割据,就是拥护祖国的统一。他的行动,昭然共见。他团结汉、回、彝各族,使他领导下的政权,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三教同心,联为一体”。他曾对天主教神父勒格尔暹说过:“我了解你们的宗教,我念过关于你们的书,回教徒和基督教都是兄弟。”他对祖国大家庭内兄弟民族情同一体,对异教徒视为  相似文献   

5.
南潮 《民族论坛》2007,(2):40-41
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强烈而庄严的自尊、自守意识,坚持民族本位,以我为主,但也具有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大度。这种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在唐初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李世民为首的李唐王朝统治阶级为形势所迫,在对待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发展上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三教文化在冲突中互相包容,呈现融合的趋势,丰富了中华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闫雪 《中国藏学》2012,(2):71-75,257
《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是明代宫廷写绘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善本珍品,其内容涉及藏密气脉明点修法、双修和拙火法、三教合一说及古代神话中的三足乌、玉兔等。经文和附图的书绘者分别为明宫廷著名书法家沈度和画家商喜。根据对文本和附图的综合分析,笔者推测或许这部经典就是专门为皇帝而撰写的,并非一部纯粹的密教经典。  相似文献   

7.
论辽代宗教文化黄震云公元907年(辽太祖元年),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职务,至公元1125年(保大五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获,辽亡、辽代历时218年。二百多年间,契丹民族延袭了唐代三教论衡的传统,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崇尚自然力的原始宗教和汉民族的儒...  相似文献   

8.
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国家教委、河北省政府确定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县把教育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建立起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运行机制,探素出一条农村教育改革的新路。青龙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但自然资源并不匮乏,造成这种“富饶而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落后,人才匮乏。据1986年统计,全县大专生仅占全县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居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壮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壮族的宗教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而后又吸收了从中原传入的道教和佛教的因素 ,形成了以师公为核心的巫、道、佛三教合一 ,信仰多神的格局。在壮族的民居文化中 ,宗教信仰得到集中的体现 ,而且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从村落四周到村落内部 ,从居室内到居室外 ,从地上到地下 ,遍设神坛 ,供奉各种神祗 ,形成一道道严密的心灵上的防御体系 ,反映了壮族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的兴起和代表学者  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一直在穆斯林中祖辈相传,从不向非穆斯林的汉族宣教,也不参与中国历代儒、释、道为代表的三教论辩。因此,形成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汉族对伊斯兰教义、礼仪很不了解,他们更多地把伊斯兰教看作是一种民风民俗。如何用汉文著述向广大的汉族人民宣讲伊斯兰教,使他们能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伊斯兰教,消除误解,有利于回族等族穆斯林的生存发展,这个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中国伊斯兰教的面前。还有一点,自唐、宋,特别是元代,大批中亚、波斯、阿拉伯穆斯林迁徙到中国内地。一开始…  相似文献   

11.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真宗"天书降神"一事,不但为当时"不语怪力乱神"的儒者反对,亦为今世秉后见之明,崇尚"理性"、"科学"的学人严厉批判.但元儒修撰<宋史>,于此曾表"同情之理解".本文即以此为起点,以考据为基础,试图揭示"天书降神"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实际效果,并提出与亨廷顿"文明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不同的观念--"文化竞争"(the cultural struggle).  相似文献   

12.
马效佩 《回族研究》2007,(4):104-112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不断繁荣,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阿拉伯商人开始大量增加,为了适应伊斯兰教日常宗教生活的客观需要,清真寺和圣墓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区别于宋代木构建筑的一种新形式,因而倍受当时士人关注。尤其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磨合和碰撞之后,富有早期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不仅一步一步地被宋代社会所认识、理解和接受,而且对元明清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依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保护好中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保护文化遗产要把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把合理利用与继承发展统一起来,把法律手段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要坚持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时代性标准和民族性标准。我们肩负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崇高义务和神圣责任,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要法制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近代哈萨克族图腾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近代哈萨克族图腾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认为在图腾制度的影响下,近代哈萨克社会的贵族阶层形成了内婚制,平民阶层形成了外婚制.文中还分析了哈萨克民族的口号和印记,认为它们是图腾祖先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神圣图腾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怒日地区位于尼泊尔廓尔喀县最北端,与中国西藏吉隆县贡当乡接壤。怒日地区由顾塘、怒日和促木三个地方构成。历史上,该地区先后由象雄、吐蕃、拉达克、贡塘、亚孜、久姆拉等政权统治,之后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855年,廓尔喀第三次袭扰我国西藏,战后怒日地区彻底被廓尔喀占领。怒日地区在西藏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莲花生大师指定的秘境吉姆隆和神山玛纳斯鲁峰均位于怒日地区。  相似文献   

17.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8.
巴勒斯坦西部城市希伯伦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奉的圣地,也是近百年来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冲突和争抢的重地。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开启后,历经数轮谈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最终在1997年签署了《希伯伦协议》,据此希伯伦城被割裂为巴方控制的H1区和以方控制的H2区。作为唯一城区内存在犹太定居点的希伯伦H2区则成了巴以冲突的缩影。H2区的巴勒斯坦人不得不忍受来自犹太定居者、以色列警察和军队的多重压力,特别是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H2区的巴勒斯坦人受到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在巴以全面和解还遥遥无期的情况下,以色列如何以积极的姿态去改善希伯伦H2区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状况,以改善其国家形象,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20.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6,7(4):56-61,117-119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de-pendence arising from emptiness of original nature;of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mind, and, the equality of all sentient beings ar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enets held by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y all have profou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Through various ways, including belief, promotion, advocation, and education, these thre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are subtly integrated in most Tibetan people’s ideological structure. This helps them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purify their minds, and promote their realm of life. As a result, it helps them to deal well with human re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t promotes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ibetan society. In today’s society, although so-cial conditions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se thre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Tibeta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