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沦中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就是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原理同一般唯物主义所一贯坚持的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先提出认识论中两个问题,作为本文的引子. 第一,传统的“认识”定义忽视了主体性原则按传统的“认识”概念的定义,是指“人们的头脑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或“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两大特点:认识对象仅仅是主体之外的客体;认识活动仅仅是一种反映活动,它忽视了主体性原则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特点也就变成了两个缺点:因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作为主体既是  相似文献   

3.
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说成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不正确的。 首先,由于物质、社会存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物质、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4.
一、法律和生产力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侧重于法律和所有制、阶级斗争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但它并没有忽视揭示法律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5.
<正> 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反映着不同的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哲学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被认识者或认识对象。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作用和被作用、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由实践、感性和理性等认识环节构成的认识的行为和现象。这种行为和现象是认识论研究的对象。哲学上所谓的认识论,就是人们对这种行为和现象以及它们发展的规律进行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观点、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却没能为人们发现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才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指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此,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种种混乱和武断的唯心主义解释开始“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却一直遭到各种  相似文献   

7.
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意识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方面,归根到底受着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②倘若将这个认识论原则贯彻分析的始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新中国文艺思…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为了适应这个历史性的大转变,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三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这个号召是非常及时的,非常必要的。解放思想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对社会存在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反作用。思想解放,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条件变化发展的要求引起的,而思想解放的结果,必然反过来促进经济的更大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斯大林在  相似文献   

9.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主要是反映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还使用过“决定性的反作用”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曾对这一对范畴作过明确的表述:“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  相似文献   

10.
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运输产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能使被运输对象发生空间的位移;它的价值,也是在商品发生位移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运输产品的商品属性决定了运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并反映运输业的供求状况。 现行运价政策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运价总水平偏低,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种矛盾组成的有机体。正如自然界物质结构具有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多种层次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也是有层次的。我们认为,其主要层次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层次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但概括起来不外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它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外面的一个矛盾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一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问题被称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热点中的热点”,其中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这一方面谈些粗浅看法,就教于专家学者.一、主体、主体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主体、主体性、认识的主体性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弄清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对于澄清某些思想混乱、深入研究问题本身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什么是主体?从哲学史上来看,不外有以下几种解释:(1)认为主体就是实体.比如说,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就是在实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绝不是象某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主张的那样,是什么精神的“自身反映”,也不是象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精神反映物质”、“物质被精神所反映”的过程。前者把反映者(主体)和被反映者(客体)都认作是精神或精神的派生物;后者虽然否定了把认识看作是对精神的反映的看法,但似乎是把精神当成了反映的主体,似乎精神是某种和物质同时并存的独立实体。在唯物主义看来,反映者(即反映的主体)只能是实在的人,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它有思维的机能和属性,但并不等同于精神。是具有精神机能的人在从事认识,而不是精神在认识。因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定义,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为前提的。它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个体—社会关系问题是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争论的焦点。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只有个体真实存在,因此,对社会及其结构的认识应当还原到个体及其行动来理解;方法论集体主义认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理解社会的主要对象是社会本身,个体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获得解释。而索耶的社会突现范式则提出了一种理解社会的微观—宏观辩证法,在承认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同时,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这种新的尝试超越了两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5.
按教科书所讲,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生产力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理论上早已迭成共识,那么,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是否混淆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界限?科学究竟应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的关键是运用辩证法.我们认为,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这是科学认识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二是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对象,往往被人们仅仅当作某种静态的物质实体存在,而作为创作者艺术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成果,也只不过被认为是精神活动的对象化积淀而已。这中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方面的特征,就是把文学作品看成实实在在的独立自在。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存在和物质文明,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它们分别属于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即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社会存在不等于物质文明,社会意识也不等于精神文明。但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社会意识的精华部分,即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的部分,也就是精神文明的积极成果。这种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按照这一内在规律,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始终如一地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并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对于物质结构认识的历史上,总是同时存在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是对于物质结构的可分性的讨论,另一方面是对于物质结构的统一性的讨论。不论是对于可分性的探讨,还是对于统一性的探讨,都深化了人类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都证明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统一性的认识,不是从现代开始的。在古代,人们运用朴素直观的猜测方法,所建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与其说是注重了可分性,不如说是注重了统一性。古希腊的原子论,即是力图揭示世界本原的统一性。它认为,世界万物虽然是丰富多采的,但本原、即最终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原子,原子经过不同的组合,便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论断指明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确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意克服那种轻视人才,浪费人才,压制人才的陈腐观念。党中央的这一指示,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根据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科学规定。“观念是[人的]认识和意图(意欲)”,人的这种认识和意图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才的价值观念乃是人对人才需求的认识和对人才消费(使用)的意图(意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人才的价值观念就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才的关系中产生的。在这里,人才是作为客体同主  相似文献   

20.
论真理层次     
<正>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认识过程,无论是对于世界整体的认识,还是对于世界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认识,都可以划分成几个阶段。这些阶段说明真理是分层次的。一、真理层次的客观基础1、物质世界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真理层次。现代自然科学体系证明了物质世界结构是分层次的。人类在这个庞大的物质世界结构体系中生活,只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认识物质世界,绝对不可能一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