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无产阶级文艺百花盛开。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的热潮中,在纪念毛主席的划时代的光辉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的日子里,延边话剧团继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红灯记》之后,又把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移植成朝鲜语话剧,同延边各族广大群众见面,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是延边话剧团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用朝鲜语话剧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是为延边话剧舞台谱上了新篇章。朝鲜语话剧《智取威虎山》,对朝鲜族人民学习革命样板戏,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朝鲜语话剧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读过王忆惠同志的长篇小说《眷恋》后,那些年青钻井工人的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地站到我的面前。小说《眷恋》是成功的。成功的原作为话剧的编导提供了基础素材。但从小说到话剧,还要进行艰苦的再创作。 山东省话剧团改编、演出的话剧《眷恋》,人物形象比之于小说更集中、更凝炼了。并且借助视听手段,发挥舞台艺术的特长,取得了小说无法取得的效果。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动情。一场演下来,掌声不下二十次。在今天影视充满屏幕的情况下,这是可喜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刘云 《老友》2012,(10):22-23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话剧舞台上,由江西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八一风暴》再现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这一辉煌的历史画卷,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话剧《八一风暴》改编拍摄了彩色故事影片《南昌起义》,影片上映后又受到海内外观众的赞誉。我作为话剧《八一风暴》的编剧之一,对这段历史的风风雨雨,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4.
周文 《成才与就业》2013,(18):20-21
——"嘿!下班干什么去?""当然是回家看《龙门镖局》!"随着电视剧《龙门镖局》的热播,下班回家看《龙门镖局》一时间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亚清 《北京纪事》2015,(5):73-76
王德顺1936年生于沈阳,演员,先后演过话剧、哑剧、影视剧,并自创"造型哑剧",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首演引起轰动.曾出演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天地英雄》《功夫之王》《我知女人心》《重返20岁》等.  相似文献   

6.
1945年—1947年,由《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的讨论,引发了王戎、冯雪峰同志与邵荃麟、何其芳同志关于文艺的政治性与艺术性、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论争。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场重要论战.这次讨论,当时以邵、何观点获胜,王、冯观点受挫而告终。建国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都是贬王、冯而褒邵、何.这是不  相似文献   

7.
"哲学王"是柏拉图的一个重要思想,人们往往只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它,由此形成了各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通过阅读《理想国》的文本探讨"哲学王"的真正含义,可知"哲学王"就是拥有真理性知识之王,也是一种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于一身的理想人格。这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它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具有范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1907年,由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及由革命党人王钟声等组成的“春阳社”,先后在东京和上海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文明戏,这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从那以后,话剧便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发展起来。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上世纪30年代南京的话剧演出很多,发生过不少轰动时的故事。为纪念“话剧百年”,熟谙南京文史的许亚洲先生特为本刊编写了下文,供读者们分享——  相似文献   

9.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剧”究竟“怎是”,如何建构现代西方意义上的“话剧意识”,中国学界、演艺界在1930年之前一直昧而未明。曹禺在改译《争强》一剧时,从布局、行动、性格、对话和情趣等方面,表现出他对现代西方话剧意识的极其敏锐的悟解。曹禺的话剧意识形成的机缘是多种的。《雷雨》产生前后曹禺的话剧意识已经很成熟,走在当时、乃至今日中国话剧界的最前沿。话剧剧作家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以什么样的话剧意识引领写作,才是最为关键的。话剧进入中国已经百年,但如何补上话剧意识这一课,在今天仍显得急迫。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围绕陈铨《野玫瑰》的上演与获奖,重庆左翼文化界与国民党文化当局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野玫瑰》风波"实质上是在独特的时代语境下上演的一部政治话剧。然而,据现有史料,对《野玫瑰》的批判,并非直接由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发动,组织。时至今日,有必要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障,对《野玫瑰》及这次风波加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范小青的《女同志》是当代女性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唯一一部以官场女性工作与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工作与生活的空间可概括为"官场"与"情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这部以从政"女同志"为主人公的小说,又是女同志与男同志联手上演的一台"官场与情场"精彩纷呈、波澜起伏的以人物对话为主轴的小说体多幕话剧。小说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是精彩的人物对话与心理分析,这使作品颇有《红楼梦》味道。  相似文献   

12.
前人已证明,"元年春王正月"并不是《春秋》所独有的记载体例。那么,为何史官要在开篇和每位国君即位时都要反复写该句?《春秋》学家们从"元年春王正月"衍生出的各种"大义"的文化逻辑是什么呢?从神话历史视域剖析,"元年春王正月"将国君即位时间、物候时间、神圣时间三者相重叠,其神话叙事模式潜在地将宇宙和王权统治隐喻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它包含了"天-地-神-人"的互动可能,从而为后人阐释出"正"和"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文本逻辑。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五场话剧《九龙滩》,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剧目,是一出主题鲜明,具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的好戏,上演以来,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它反映的是四川乌蒙江天险航道建设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通过赵志江这个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深刻地阐明了这样一个主题: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应该以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武装  相似文献   

14.
晚明士人王徵是《西儒耳目资》的中方作者,是继金尼阁后完成西方语言学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桥梁。文章从三个方面澄清了王徵在《西儒耳目资》成书、刊刻中的贡献,解决了《西儒耳目资》的作者问题。王徵在此书中独立撰写了《西儒耳目资释疑》和《三韵兑考》;与金尼阁合作完成了《译引首谱》、《列音韵谱》、《列边正谱》三篇的《问答》;王徵还有校、刻《西儒耳目资》之功。本文不仅指出,《西儒耳目资》的作者应著录为"金尼阁、王徵撰",还挖掘了王徵撰《西儒耳目资》的文化意义,认为他的工作不仅完善了中国传统语言学,还会通了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探索话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段落。前期从粉碎“四人帮”开始,以最早出现的《我为什么死了》和《屋外有热流》为标志,其间出现了《陈毅市长》、《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血,总是热的》、《绝对信号》、《野人》《车站》、《魔方》、《WM(我们)》……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全方位地体现出探索话剧的最初成就。而到1985年以后,以《狗儿爷涅梁》、《红白喜事》、《桑树坪纪事》、《中国梦》、《蛾》、《潘金莲》等作品的出现,探索话剧则进入到深化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先锋戏剧时期。本文所述的新时期对于戏剧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天津南开学校成立了新剧团。该团从成立之处上演了一系列精彩剧目,并在自身演剧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文侧重分析新剧团早期三部代表性剧作:《一元钱》、《一念差》和《新村正》,从它们的思想内容、编导演特色以及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在走向现代话剧过程中南开早期话剧的特色及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发展到《新村正》一剧时,现代话剧的面貌已经呈现出来,从而肯定南开话剧在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说命中》"说逨自傅岩"之"傅岩"与《说命上》之"北海之州",并非同一地点。《说命中》与《说命上》部分文句都是写傅说初见武丁,两人印证上帝赐梦之事,而非两次验梦、两次诘难。所以,清华简《说命中》不是《说命上》的续篇,而是武丁初见傅说一事更为详尽的记载,两篇之间是相关关系,而非前后承接关系,将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称之为"上"、"中"、"下"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与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了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了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麻雯 《北京纪事》2014,(12):55-57
记者:经过不断打磨,第三版《少年马连良》今天终于迎来了首演,请您谈谈这次复排的亮点。 刘侗:《少年马连良》是北戏于2012年创排的一台新编历史剧,反映了马连良先生儿时在喜连成(后称"富连成")科班学艺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