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的五句子情歌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奇葩,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动心歌、试探歌、相恋歌、相思歌、反抗歌,它们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崇山峻岭、重岩叠嶂,把鄂西山区装扮得格外神奇、峭丽。鄂西山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民间文学艺术珍宝。它好象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园,情歌,就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五句山歌五句多,堆成山岗淌成河”,走进鄂西山区,就象投身到浩瀚的歌海,注入这歌海的是滔滔的历史长河。  相似文献   

3.
五句子歌是重庆巫溪县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文艺。它包括两个部分,五句子山歌和五句子鸳鸯号子歌,其内容切入当地民众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风俗习性、生活方式,以及民间故事与传说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深厚的民俗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以古代巴国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广大西南地区,流行着一种一元性霸主型山歌——五句子歌。它不仅是五句曲体的概念,而且词体结构也是以七言五句为主体、涵四、五、六行式的“泛五句歌”。 这个泽被西南,影响巨大的定格的五行诗现象,不见于典籍,也不见于文人创作。就连大型词典的“五”字条目下,有小小的“五倍子虫”,也没有大大的五句子歌。在民间,中华大地上除了巴境及其边缘,再也不见流行。甚至直接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国  相似文献   

5.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贵州省天柱、锦屏、剑河、三穗等县毗邻地区的侗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这里不仅有男女青年传达爱情信息的情歌,还有祝酒歌、婚嫁歌、哭丧歌等。但只有情歌流行面最广,也最为当地侗族所喜闻乐见。本文专论侗族北部情歌。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居住在湘西、鄂西一带。早在两千年以前,他们便定居在这里。大约自五代(公元910年)以后,鄂西地区土家这一稳定的共同体,便逐渐形成单一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土家族形成了自己独特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山歌即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土家族的山歌有情歌、战歌、诉苦歌、劳动歌等。  相似文献   

8.
论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苗族情歌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苗族青年男女多数以歌为媒,传情抒意于情歌的对唱之中.而男女内心的种种激情,诸如试探之情,赞美之情,爱慕之情,离别之情,相思之情,失恋之情等等,却又无一不是借助于一定的恰当的艺术技巧抒发出来的.比兴手法,就是苗族情歌的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和普遍的一种技巧.本文拟就苗族东部方言区即湘西、桂北、黔东、鄂西南、川东诸地流传的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鄂西,不仅“清江秀绝三巴地”①,而且“天边秀色鄂西山”②。也就是在这风景如画、山水相依的地方,孕育了有“骎骎大国风”③的文学艺术,因而被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④。历史上,鄂西的民间文学,无论是内容及形式,还是情感及艺术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研究鄂西丰富、优美的民间文学,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对于探索和评析鄂西的文学现状和发展,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有以歌传情的习俗,热烈美好的爱情也同时孕育了意蕴深厚的情歌。“库咕笳”作为土族特有的传统情歌,也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艺术风格和有别于“花儿”的特征,对土族人民至善至美的爱情追求进行了讴歌。此文将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鄂西南古老的民歌,世代相传,绚丽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一、民歌分类 鄂西南民歌的种类很多,体裁丰富。我们按照各种不同的劳动和生活习惯,把它们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风俗歌、儿歌及宗教歌等。 (一)号子:号子是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为劳动服务的一种歌,各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号子。鄂西南的号子很多,有船工号子,放排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龙船号子、打油号子等。各种号子的唱腔除单曲体(一曲反复)结构外,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13.
浅析土家族情歌抒情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情动于中而发于声,以声传情。这虽然是古今抒情之共性,但是,土家族以声传情,却有其独特的民族特征:细腻、多样。传情的方式有歌声、器乐声、口哨声以及木叶声、鸟叫声等,这是土家族人的创造。“恋情不把山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山歌,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以情声谱写成的乐章。按谈情说爱的发展历程,土家族情歌可分为相识歌、初恋歌、热恋歌、盟誓歌、相思歌、诉苦歌、反抗歌、逃婚歌等类型。唱腔有柔腔、高腔、拖腔、滚腔、花腔等之分。韵律有押尾韵、头韵、腰韵、插花韵等。歌式有四句头、五句头、三句半等。例如,怀春相识,萌生敬慕之情,所歌之声,为“敬心感者”,则“直以廉”,犹似珠玉落盘,流转轻脆;当情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的文化产业竞争以文化资源的争夺为表征,而文化资源主要来自于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竹枝歌由巴渝地区转向江南地区,进一步演变为中华竹枝词的过程;还曾出现五句子歌由“安徽歌圈”向“湖北歌圈”传播的过程。这两个民歌文化资源的转移事件中包含着文化资源发生转移的基本规律,并启示今人,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应具有共享历史文化资源和自觉保护、传播文化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渝西情歌是渝西山歌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从总体上讲,渝西情歌具有清新隽永、情意深长的共同特点;从具体内容看,它们或含蓄、委婉,或坦诚、热烈,异彩纷呈,而最终则落实到一个“情”字上。这里的“情”,不是矫情或者虚情,而是渝西人民千百年来凝结的爱生活、重情义的一片真情。  相似文献   

16.
相对独特的梅山社会环境孕育出来的梅山情歌是包括梅山文化的湖湘文化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按照表达感情的方法,梅山情歌可分为思春歌、挑逗歌、赞慕歌、相思歌、赠物歌、相爱歌、思别歌、反情歌、规劝和讽刺偷情歌及怨媒歌等十种。其积极的道德内涵可概括为择偶重视真心相爱、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追求专一的牢固的爱情、鼓励艰苦奋斗与勤劳致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今年12月1日,是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五周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与全州各族人民一道,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识鄂西、建设鄂西,自力更生,团结奋斗,顺利实施“七五”计划,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第一、过去的五年,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首流传在藏族人民中间脍炙人口的“谐”体情歌,它象那带露的玫瑰,清新可喜,历经数百年,而其艺术魅力仍经久不衰。 这类情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广大藏区,几乎人人会唱,个个会吟,比比皆是,俯首即拾。有的歌只唱不跳,有的歌又唱又跳,有的则结合游戏来唱。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流传在西藏、甘肃、青海和四川巴塘、阿坝地区的称为“谐”(),流传在四川德格一带的称为“古尔姆”(),流传在云南中甸境内的又有人称为“日玛”()。早在1930年,  相似文献   

19.
情歌类白茆山歌是2002年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除《时政歌》之外最多的山歌,也是如今当地人认为的占据最主要地位的一类山歌。文章将山歌集中的情歌分为五类,并对其中两类——求之不得式和两情相悦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和分析。通过这两类情歌与《诗经》中情歌的对比研究,发现前后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对"白茆山歌·情歌"的保护和对《诗经》中情歌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侗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栉风沐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珍贵文学作品。撩人心弦的诗歌和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遍及村村寨寨。因此,侗族地区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文学,主要有诗歌及传说故事两大类。这些文学作品,多为口耳相传,但也有的录成集子,流传民间,沿袭后代。侗族诗歌有:抒情诗、礼俗诗、叙事诗。韵词等。诗歌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形象。但也有一些夹杂封建伦理、道德和宿命观念的作品。以情歌最多的抒情诗,句子忧美细腻,真挚热情,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巧妙多样。如:我们讲过的那些话,就象岩石垒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