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冬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1):64-68
游走情节是长篇小说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文本中,动因、阻力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情节的发生、发展。本文从游走情节的角度还原分析《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认为《西游记》是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堂吉诃德》是写实主义亦庄亦谐的游走叙事,两个文本各有不同的游走动因和阻力设置。正是在不同动因的驱使下,人物才开始踏上游走的路途,游走情节也随之发生。而重重阻力的设置,不仅拉伸了整个游走过程,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还对游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使游走过程更具未知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陈家生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86-91
杰出的作家都是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手法的高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运用犯与避手法最多、最为炉火纯青的一部.其作者把"特犯不犯"、"犯中求避"艺术手段发挥到了一种奇异至极的境地,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刻划、细节的描写、场景氛围的渲染等方面,出奇制胜、弃俗创新地运用这种手法,达到同中见异;同中见异,变幻多姿,引人入胜,为我们树立了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实践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两说。在对现存诸版本《红楼梦》内容情节进行细读的时候发现的许多问题,如用“二书合成”的观点进行分析,则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二书合成”过程中,有一些情节被删去或隐藏起来,薛蟠、秦钟、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维模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47-152
以大自然的季节时令,按春夏秋冬的时序,赏析并剖析红楼故事。情节、人物、宗旨以及曹公的匠心妙笔,欲为探索红楼奥秘开启又一个视角,并对一些红楼之谜作些试解和修正,以映证曹公的自然灵性和现实修为。 相似文献
5.
简析《傲慢与偏见》情节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岩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
一部作品,如果缺乏经久性的魅力,一见文学史便会化为乌有;只有优秀的具有经久性魅力的文学作品,才能经受住残酷的时间老人的考验而不被淘汰。本文主要通过对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所描写的四条体现不同意义的婚姻线索的分析探讨,着力揭示此作品的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之魅力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三打白骨精"这个为大家所熟悉的内容,以故事探源、情节的内在联系和人物形象的展示为切入点,分析了<西游记>在情节上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两说。在对现存诸版本《红楼梦》内容情节进行细读的时候发现的许多问题,如用“二书合成”的观点进行分析,则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二书合成”过程中,有一些情节被删去或隐藏起来,薛蟠、秦钟、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代寓言体小说的人物及情节结构模式--以贾平凹的《猎人》和阎连科的《耙耧天歌》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红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122-125
从叙事和文体角度讨论当前小说创作中的寓言化叙事倾向,选择具体文本作人物和结构模式的分析,力图对寓言体小说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根源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和小说观念的嬗变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9.
吉日莫铁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9-121,124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中人神支格阿鲁“射杀五日六月,降伏雷公,克风降雾,铲妖除恶,战天斗地,济世救民”的神话传说在广大彝区(川、滇、黔、桂)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缘于长期族群迁徙所导致的彝语方言化,又使其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称谓。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该史诗在具体内容、风格和数量上的一些差异。不过,就总体来讲,还是一致的。综合各彝区关于人神支格阿鲁身世的传说来看,支格阿鲁是“龙鹰之子”的说话较为显著。于此,激起了笔者对于人神支格阿鲁神性血统中“龙鹰情节”的兴趣并期望能藉此作为论述的切入点,开启一扇窥探彝民族族群美学观的幽扉。 相似文献
10.
王以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3-87
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都有其素材渊源,作者在化用素材时一般会熔铸己意、别有寄托。因此,从素材的角度把握某一情节的意蕴和题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文本解读新方法。对《儒林外史》中三则情节的素材考辨可以说明,通过情节素材解读小说文本不仅可以更全面和更深入地把握作品题旨,而且也是对古代小说素材研究的一个开拓和推进。 相似文献
11.
王红相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9-62,93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争论不断,但多是着眼于她们的异质特征的对比,很少有人论覆其人物形象的共性。从这两个人物的前生、今生和来世等不同的经历寻求二者的相同处,进而阐释了她们作为一个艺术构思整体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揭示了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2.
王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3-86
《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部经典名著,其复杂的体系、复杂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事件,是学者永远谈论不完的话题。为了表现复杂而难以言喻的体系、思想、人物、事件,作者曹雪芹精心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开场人物。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林黛玉、刘姥姥作为《红楼梦》开场前六回中的人物,有如五面镜子,昭示了红楼故事的内在本质。借助诸人,我们可从中窥见伟大作家结构小说时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保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2):74-77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写,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木石前盟作为《红楼梦》的情节主线,同样是被续作者歪曲了的首先是抽去了木石前盟的思想基础——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其次是修正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条件——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知己之爱;其三是改变了爱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个性特点。从而抹杀了木石前盟所体现的超越时代的积极精神。 相似文献
14.
赵青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34-36
在我国古代,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明清时期,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的故事为依据而创作的传奇、杂剧,便成为其时剧坛上的主要剧目.然而,戏曲改编小说并非易事,它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戏曲演出时间与小说叙事时间上的巨大差异,小说所容纳的故事长度是戏曲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剧作者在根据小说进行再创作时,对原有题材能够做到有目的取舍.清代"红楼戏"改编<红楼梦>小说,对原著的情节内容主要采取了"由人入手"和"由事入手"这两种取舍方式,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来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最高统治集团为了更好地驯服、剥削、奴役奴婢,他们利用国家机器,制定了一系列镇压奴婢的反动政策。《红楼梦》对康雍乾时期统治者掠夺、圈禁和镇压奴婢的血腥现实进行了艺术的扫描,深刻地揭露了“大清律例”——奴婢制度的吃人本性。 相似文献
16.
张惠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83-86
宝玉和源氏,或缺内心动力,或缺外部条件,都难承补天重任。补天梦断之后,他们不约而同人世求雅,但随着“永恒女性”玉殒香消,两人看破红尘,皈依佛教,由暂时的“坐忘”达到永恒的解脱。 相似文献
17.
“情本”与“情空”——《红楼梦》诸艳的宗教修养与宝玉出家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珂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75-80,85
佛教中涅般木解脱目标的基础,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以此为切入点,文章旨在探讨红楼诸艳的宗教态度和佛学修养,及其与宝玉参禅悟道、出家解脱的联系和差异性。宝玉出家体现了与佛教原始宗旨较为接近的修行理念,与其相呼应的,是有小乘气息的惜春,红楼诸艳中大多数人的学佛态度,并非真正的宗教浸润,而是士大夫式的佛学文化与禅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