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艺术升华而为美,美主要表现于艺术。艺术略分两大类:空间艺术或静的艺术,这类艺术,西方名为“造型艺术”,即所谓“美术”;时间艺术或动的艺术,这类艺术,我们名为“吟志艺术”,即所谓“乐”。前者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后者有诗歌、音乐和舞蹈。因为环境、历史和民族性的差异,西方一开始就着重“造型艺术”,如雕刻与建筑;中国一开始就着重“吟志艺术”,如音乐与诗歌。造型首在形式,所以主模仿;吟志首在意趣,所以主表现。  相似文献   

2.
克孜尔石窟保留着大量内容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壁画,几乎占据所有洞窟的一半。石窟伎乐壁画中乐队排列形式主要有中心对称式、零散式和一种特殊的排列形式;壁画中乐器图像使用最多的是弓形箜篌,其次是排箫,再次是五弦琵琶,乐器组合形式主要有弹拨乐器与吹奏乐的组合等。克孜尔石窟伎乐壁画在乐队排列上,强调了欣赏主体所需达到要的艺术魅力;在乐器组合上体现了多偏重于弹弦乐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样式和内容,还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图形遗产”,这些“图形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现代设计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传统的徽州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分离、重构,获得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样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克孜尔壁画作为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东西方艺术的某些特征。历史时空的转移,对原有的本生壁画起了多少不同的开展作用。本文就克孜尔石窟“本生”壁画产生发展的时空背景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6.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建筑艺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是我国辽代的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其恢宏古朴和悠久的历史无与伦比,著名的古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海内之孤品”.这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蕴藏的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尤为突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思想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动画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在国际动画界享有"中国学派"的美誉。从传统的艺术宝库中挖掘有用的动画元素,并在制作中加以诠释,是当今中国动画创作体现民族特征的重要手法。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都借鉴和应用了图案这种艺术形式,本土图案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动画的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发掘、借鉴中国传统纹样、戏曲脸谱图案和石窟壁画图案等本土艺术形式,张扬民族风格,是中国动画创作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代在华西方教会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首先在教会大学中倡导了中西合璧新式样建筑,拉开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序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建筑风格。金陵大学因其首先开创了西方建筑形式与中国北方官式建筑形式相揉合的先例,并使这种尝试演进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基本趋向,因而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章探讨了金陵大学创建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追溯了金陵大学的创建过程,评析了金陵大学建筑的艺术特征,并对西方传教士在金陵大学建筑形态构成中的作用及角色进行了合理的推论,进而指出这一案例在中西文化交汇中的积极作用和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古代壁画入手,总结了我国古代壁画常用的构图形式,并通过实际作品,分析了它们在现代壁画艺术中应该怎样被传承,从而达到使用它们创作出既具有中国传统又不失现代特征的壁画作品。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四大楷模谈起,论述了佛寺庙观宗教壁画艺术的汉化轨迹:自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南梁张僧繇的“张家样”,唐朝吴道子的“吴家样”到周的“周家样”,渐次摆脱西域天竺外来样式影响,形成了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佛教壁画样式。  相似文献   

12.
从对早期中国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的源起、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考量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两汉厚葬风气的盛行造就了墓室壁画的发达,而三国两晋时代社会的衰微却间接造就了佛教石窟壁画的兴盛。两者一为纯然中国式的艺术风格,一为来自异域的艺术样式。它们虽然在精神追求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在后世中国的艺术发展中交相影响着中国传统美术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技巧,也间接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两大风格流派的前身。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应用最早的信息符号和实体媒介,壁画有着久远的传播历史和演进过程。我国古代壁画的主要传播形式有宫室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作为绘画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国古代壁画传播的兴衰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4.
关中地区道教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独特,有不少异于其他传统建筑之处。文章通过对关中地区道教建筑的实地考察和探索,从绘画、书法、雕塑三个方面分析了关中地区道教建筑的壁画、雕刻、匾额、楹联、塑像等装饰艺术,得出关中地区道教建筑装饰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为以后关中地区道教建筑更为深入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历史悠久,其壁画保存了自北朝至宋元时期大量的服饰图像和资料。因敦煌壁画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美学的重要资料。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从服饰的色彩和形式等方面探析敦煌壁画艺术中唐代服饰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本质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对之不持异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的“序论”中提出“社会意识形态不等于上层建筑,两者系并列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鲁枢元将人类社会存在的模式比做蓬莱仙阁;经济基础是仙阁的台地;国家、政治、军队、法庭、学校等上层建筑是主体建筑;道德等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更高的层次;哲学、宗教、艺术则是云霓。将艺术比做云霓,则显得虚无飘渺。栾昌大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指出“文艺就总体而言,有意识形态性,又有超意识形态性”,“只能把它看作是与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或精神现象之一”的观点。为了对艺术本质作探讨,本文拟从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现象之一,这样三个层次阐述拙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说 ,文学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传播媒介演变和进化的历史。媒体是艺术的传播和接受手段 ,“艺术”这一概念也随着艺术传播媒介形式的更新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就艺术而言 ,互联网络这一媒体中 ,融入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样式 ,是各种媒介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产物。它将两种文化的优点集中起来 ,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和发挥 ,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生产的创造力并使艺术消费变得通俗直观、简单便捷。以光速传播的网络艺术是传统的印刷文化艺术难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19.
从1949年到1976年,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和文革的终结。在“五四文化”与“解放区文化”两大文化的接缝处,新诗史在“当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它不仅成为文化调整政策的对象,更承担了在这一调整中歌唱与礼赞的使命。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从没有如此的密切过,文学也从没有如此得心应手地配合着政治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对当代中国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的深入考察,就不能说进入到了当代文学之中;如果脱离开对与“运动”相关切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很难说透彻了解了这个时期诗的主题、题材、艺术形式、审美情趣,以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壁画艺术的概念和起源出发,阐述了壁画对建筑环境的作用,探讨壁画艺术与环境之间融合和渗透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