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评《中国儒学》岱丁谢祥皓和刘宗贤合著的《中国儒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儒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新成果,十分可喜。儒学,自古至今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封建时代,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文化,备受尊崇,历代儒学大师、学者著述不绝;近代以来,儒学受...  相似文献   

2.
近代儒学是近代文化史领域中一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由于研究难度较大 ,作者选择了从个案研究进行突破。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他的儒学思想内容丰富 ,反映出中国新旧文化交替的诸多特征 ,无论在近代儒学发展史上 ,还是在他本人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经学“殿军”之称。研究章太炎儒学思想 ,对于儒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走向现代化 ,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中怎样来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 ,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在现有大量关于章太炎研究的成果中 ,深入系统地探讨其儒学思想的专门…  相似文献   

3.
“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是由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独立设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专项基金,其宗旨之一在于资助、支持以孔子文化大学为中心的儒学研究。经酝酿讨论,现面向全国征集有关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项目或成果,谨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参考选题 世界“文明冲突”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祖国统一 儒家“德治”学说与中国古代政治 儒家的“德治”学说与“以德治国”理论 儒学普及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儒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代以来的尊孔与“批孔”思潮 出土文献与儒学典籍研究 …  相似文献   

4.
<正> 如何认识中西社会和中西文化差异,是直接关系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有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自然也就很值得深入探讨.对孙中山的文化观及其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近年不少学者已有专文论及,大体肯定了孙中山在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其思想主体的同时,也积极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以为补充,而对孙中山在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局限及其与传统儒学之关系却较少作细致的、系统的剖析.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透过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侧重分析其政治观、文化观、伦理道德观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及其与传统儒学的关系,谈谈若干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直是儒学研究中未解的难题。儒学似乎为近现代中国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其实 ,儒学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 ,之所以未能成为延续传统的活力源泉 ,其原因不能只从自身来找 ,还应着眼于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 ,与中国社会制度结构之间的历史交互作用过程。从社会大系统结构看 ,中国儒学有三个特点 :一是地域的原发性 (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传承性 ) ,二是“大一统”的文化特性 ,三是文化整合性。中国近代 ,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有效领导 ,儒学也没能围绕现代化目标进行积极有选择的转换。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现代化步入正轨 ,儒学也再度恢复生机。总结历史经验 ,我们仍应对儒学保持认真反思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援西入儒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引入儒学 ,从而化合出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中国文化形态特征的新儒学。学界过去常用“儒表西里”来概括康有为的新儒学 ,这一表述不尽准确 ,从康有为新儒学的内容看 ,西学与儒学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存在一种相互发明、交互阐释的复杂关系。他的新儒学既不同于旧学又异于西学 ,而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进行儒学与史学的双向考察 ,实则为史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探求历代史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儒学的关系 ,探求优秀历史著作的产生与时代思潮的关系 ,开拓新的研究课题 ,丰富我们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儒学与史学的双向考察 ,对于儒学 ,则能进一步认识它的优良精神对中国文化的灌溉作用 ,认识它的思想精华在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 ,如何构成吸收西方进步文化的内在基础和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探索近代化过程中,中国资产阶级比较重视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他们从改造社会主体出发,深刻揭露批判了封建“公德”“私德”观;指斥封建专制统治、宗法家族制、儒学等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从理论上界定了近代“公德”“私德”及其关系,强调“私德”是“公德”重构之关键,要求融合中西之精华,从改造家族伦理入手培养良好私德,辅以政党培育近代“公德”。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有助于塑造近代理想人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张祯  马力 《南方论刊》2022,(8):39-42
通过梳理学界对西夏儒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目前学界对西夏儒学的研究主要分为整体性研究和西夏文化、文学、儒释关系等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今后西夏儒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深入:一是西夏儒学与教育的综合研究;二是西夏文儒学经典文献的研究;三是儒学对西夏政治体制运行的影响;四是西夏儒生群体的研究;五是西夏文化的多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公园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近年来引起一批学者的浓厚兴趣,问世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者揭示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萌生与演化的历史进程、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多重功能及其象征意义.这些成果既显示至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也显示了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一是对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的比较研究;二是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倡议者和设计者;三是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与内圣开出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分析现代新儒学的内圣开出科学是否有历史根据。儒学仁智合一的传统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表明传统儒学的“内圣”具有开出和阻抑中国古代科技的双重性。明清之际的实学蕴涵着与近代科技相通的因素,但实学偏重的是外王而非内圣;明清实学流变为以内圣为体、实证为用的乾嘉朴学(经学),中国科技由实学引导的近代转向遭到夭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日本儒学研究,如果按照中国学界日本儒学研究者的学术辈分来划分,称朱谦之、刘及辰等是第一代日本思想研究者,王守华、王家骅、卞崇道等是第二代的话,作为年轻实力派的刘岳兵则属于第三代了。他的新著《日本近代儒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版,以下简称《儒学》),采取个案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儒学在1868年至1945年日本近代社会存在的形态及思想结构特征。《儒学》选取的五位思想家,除了中江兆民外,其他四位基本是鲜为人知的,至少在中国学界少有人知。该书所依据的原始材料也是在中国学界难以看到的,具有…  相似文献   

13.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自近代以来被边缘化。人们对儒学的认知和研究存在诸多的问题。要走出中国儒学研究的困境,一是在方法上,应当继承儒学研究传统,重视经学、训诂学的价值,合理吸收西方有益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二是在价值立场上,应当以中国阐释中国,摆脱中国哲学(儒学)西方化或者是在中国的西方哲学的模式,走中国道路的学术自信之路;三是在学术态度上,应当走进儒家经典来研究儒学。  相似文献   

14.
杨念群所著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 ,在中国历史学界应该算是一个异类。尽管其面临的史料、考察的史实完全在通常的近代史研究之列 ,即儒学在唐宋以降的发展脉络 ,但由于能够主动地向现代知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寻求支援 ,从而能以地域文化发生的新鲜视角 ,展现近代儒学话语空间并置、互动演化的网络图景 ,强烈地使自己区别于国内大量的同类著作。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开启了国内开放历史学的大门。“儒学地域化”的概念在书中是作为一个理想类型(idealtype)提出的 ,用来分析中国近代儒学流派…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现代新儒学,经过薪火相传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新儒家,这些人都有解放初期留学的经历,他们宣称,要迎接西方"后现代化"的挑战,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谋求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适应世界迅速变化的新形势,正确对待科技成果与人文价值的关系,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发展,使儒学真正走向世界。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近代儒学实际上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闽台地区开始的实践型新儒学;另一条是他们继承前两代的理论型新儒学。  相似文献   

16.
2009年9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由耿光连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一书.该书将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解读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过程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即在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的同时,探讨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及其变迁过程,阐释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副教授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以下简称“杨著”凡引此书只注页码,通过儒学地域化来解释近代湖湘、岭南、江浙三大区域知识群体的形成、互动及其与近代三大社会变革——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的确在选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借用西方话语分析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的尝试,也使得史学研究别开生面。这部杨念群…  相似文献   

18.
钱仲联先生对推进中国近代诗歌研究的深入做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他将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与中国传统诗歌评点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了对近代诗歌的全面公正评析,这来源于他对于中国传统儒学复古思想的近代体认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人文的学科分野始自近代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西科学及其实践在全人类生活中建构了具有统治性地位的现代性世界观,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世界观不同程度被抑制。至斯诺1956年相关论文发表之后,科学与人文关系(对立和融通)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西学东渐的我国近代学人多在欧西的意义上理解科学和现代化,人文的理解则是以儒学为主体的玄学,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欧西科学与中国儒学”关系。二者融通不仅是指两种地理文化的融通,更是指两种社会习俗的融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并促进中国各项建设取得进展,发掘具有“人文化成”本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体裁的新时代应用并在制度建设、学校教育、企业文化三个途径上落实。  相似文献   

20.
方克立教授的新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为现代新儒学的研究,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成果。是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宏大体系中考察,还是拘定于一个为文化而文化的小圈子,这是区别一种文化及其研究是否具有开放性和生命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