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实践旨归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世界.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转型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消解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张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日常生活转向.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给定前提和价值归宿。当前,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宣传、创新、研究、教育、学习、批判等大众化的环节中存在着实践异化现象,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日常生活的理论紧张。要缓解这种紧张态势,必须遵循场域位移、主体关注、话语重构、心理疏导、价值引领、信仰认同的建构逻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转向,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之间的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4.
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从学理层面拓展到了实践层面。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进程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实践视野和普及面。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发生了重大改变,凸显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根据时代发展和不同受众需求的改变,选择适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度传播方法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本质是其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土壤。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必须选取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应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使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转化为个人实践。但是,由于存在科学理性思维缺失、社会多元文化消解、部分社会阶层认同感弱化、理论本身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对这些因素必须进行深入分析,为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深刻把握大众化的内涵与本质。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的历程表明,只有从言语交流、情感指向、民族归属和内容结构体系四个维度出发来理解和推动大众化,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化为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内涵界定、途径方法及历史经验等领域并取得成果.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着眼于实践性、民族化和时代性这三个基本维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遵循立足实践发展、突出民族特色、展现时代精神的基本原则,通过变革话语内容、转换言说方式及拓宽话语领域等基本路径来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从而提高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众化普及的效果,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不断地完善大众化普及的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分析影响大众化普及内容变化的基本因素,积极开拓完善大众化普及内容的路径和方式,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不断地发展和跃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和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当前城市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大众化传播平台的现代化和立体化、大众化传播主体的群体特性问题以及大众化传播方法的灵活性问题等。城市社区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建立大众化宣传普及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创新大众化的载体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生成,构建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个阶段的历程表明,要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必须坚持组织传播与民间传播并举的传播模式,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必须推动从高调动员到常识政治的话语转换,必须实现从单一灌输到多元渗透的方式更新。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厘清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建立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此,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优势,通过引发人文意义上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关注,造就大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趋近;利用大众文化受众广泛、个体性强、信息更新快和市场开放性高的特点,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项目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高等院校、理论机构、主流媒体、知识分子阶层的传统传播空间扩展到面向社会、倾向实践、兼容并蓄的广阔层面,引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空间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思维路径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式的重要转换和跃迁.用文化哲学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立足生活世界的现实根基,激发受众情感的心理认同,注重主体精神的实践理路,追求交往理性的认识融通.  相似文献   

16.
反思传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传播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是跨文化传播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性和现代传媒手段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与路径.从实现有效传播的各个组成即传播者、受众文化背景以及传播媒介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同时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及深层文化心理进行研究以实现传播的针对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播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再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使不同社会阶层人员信仰、接受、理解、知晓或不背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但理论形态的非彻底性、部分党员干部行为的失范性、宣传教育工作的低效性、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性等因素影响了人们信仰、接受、理解、知晓或不背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此,必须深入剖析这些因素,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洪鹏  陈玲 《南方论刊》2009,(12):12-14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小城镇的大众化传播是加快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于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小城镇政治传播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领导干部在政治实践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富有成效的传播。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分析领导干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领导干部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理应承担的三种政治角色,剖析当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领导干部因素,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更和理论层次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追寻领导干部在政治实践中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应该是人民群众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或强制信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期,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畴、动因以及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才能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性认同,使人们自觉地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