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照的易安词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婉约清丽的特点,其前后期词风有着明显的转变,这在学术界已成为共识。人们多将其词风的转变归结于生活的巨大转折,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易安词整体词风的形成和转变还与南北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方的儒家文化、齐鲁地方文化及南方独特的地理特征、地域文化等都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词风的形成是南北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早年喜作艳词,成为“苏门四学士”后,他的词风明显向苏轼的词风逼近。这一转变背后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一些变化。他的词风变化体现了他创作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他对词体雅、俗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刘熙载和王国维眼中,秦观词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刘熙载认为,秦观的词风"妍""幽趣""清新",而王国维认为,秦观词风"凄婉""凄厉"。笔者结合秦观的人生经历则认为,秦观从科考到出仕以及被贬,其词风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包括"耕读与漫游时期"的"专主情致、抒情深婉"词风阶段,"如越省亲与再次应举时期"的"言情之作,旖旎传情,缠绵哀怨;登揽抒怀之作,词情浓郁,收放自如"词风阶段,到"为官初期"的"更绮丽、更深婉"词风阶段,最后到"被贬之后"的"凄婉、凄厉"四种词风阶段。笔者认为,除人生经历等客观原因之外,"性格上的脆弱"和"女性化的气质"两大主观原因是影响秦观词风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张孝祥的词创作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转变.文章拟就其第一次词风转变作一些初步探讨,主要采用词人生平经历之考察与作品内容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致勾勒出其词风嬗变的基本轨迹,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思想风采。  相似文献   

5.
清词的复兴既与改朝换代的历史变化有关,也与一些天才的词人有关。明末云间派已经带来了词风的一次转变,而清初词人陈维崧更以其博大的才力大大开拓了词境,造就了"无意不可入词"的阳羡词风。  相似文献   

6.
宋徵璧系明末清初云间派的重要成员,其词论有《倡和诗馀序》《倡和诗馀再序》和散见于《古今词话》的三段论述。他的词论风格在入清后发生转变,在延续前期云间词派风格、推崇北宋词的同时也对南宋豪放词风有所借鉴,并在词创作中得以实践。宋徵璧尊北尚南的词学思想为清初苏辛词风的接受和发展有肇始之功,在词体推尊雅正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诗有“诗史”之称,《梅村词》也表现出时代风会与个人遭际的影响,以其《满江红》词表现最突出,可称词史。明清易代之际的大背景促成了吴伟业词风的变化,也促成了时代词风的变化,即由软媚柔婉到慷慨悲凉。由媚而雅是明清之际词学转变大势,直接影响到清词的品格,开启清词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8.
悲剧性时代与悲剧性人生孕育了晚清词人王鹏运的悲剧意识。他的悲剧意识在悲剧性时代与人生中滋生、衍变 ,相应地影响了他的词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周邦彦的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是北宋词风向南宋词风转变的枢纽。在慢词长调中 ,以赋的手法入词 ,一改柳永词的平铺直叙 ,多为转折、跌宕回环 ,结构之法丰富多彩 ;在秦观词情深词雅的基础上 ,更重言情体物 ,向思力精工、缜密典丽发展 ;大量融化唐人诗辞入词 ,使词更加雅化 ,善造深融和雅之境 ,影响波及南宋、明、清 ,成为婉约之大宗  相似文献   

10.
秦观是北宋中期的词学名家,后世多认为其词以婉约见长。统观其词集,不难发现早期词作风格异于后期。对秦观词的研究,大多限于其感伤词,这种只关注主流方面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秦观词中有些作品或豪放慷慨,或清空旷达,或浮艳佻巧,虽然数量不多,但仍别具一格,值得注意。除了作者自身心态的变化外,其词风转变与当时社会思潮、政治变革等原因有密不可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并以自己独特、鲜明的艳体词开了“花间”词风,影响了一大批词人,使词从民间词向文人词转变。温庭筠给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艳曲”词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并以个人的创作实践使词逐渐离开了诗,取得独立的地位。他所写的内容大多为闺情绮怨,所作之格调秾丽精美、香软绮靡,而其风格又丰富多样,因此在词学上具有开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历经百余年的宋夏战争影响了北宋词的发展。宋夏战争至北宋后期虽然接近尾声,但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主战与主和所引发的严酷党争,深刻影响了词人的人格心态与创作心理。在宋夏战争的现实背景下,北宋后期词在创作主题及艺术形式上均发生了明显转变,侧重以闺情离怨承载苍凉绮怨的悲情体验。对宋夏战争与北宋后期词风转变的揭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格局与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尔堪是清初三次重要唱和的倡导者与参与者,他与“三次唱和”结下了不解之缘。曹尔堪组织领导的“三次唱和”对自身词风转变以及清初词风转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曹尔堪成为清词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词人。“三次唱和”影响之深、之广,不言而喻。曹尔堪与清初三次唱和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在清初词坛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蜀词与南唐词都具有晚唐五代词风共同的时代特征,即绮艳婉丽。但因二者所处的地域不同,从而形成了西蜀词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差异。西蜀词的地域风格浓艳绵密,崇尚的是温庭筠的词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清丽疏淡,崇尚的是韦庄的词风。南唐词风对北宋前期的词坛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词作不多,却常录于古代词话、古今词选本,这是经典化其词的重要演进过程.论者多肯定他转变词风、开拓词境等意义,在词学史上占据席位,这是经典又罕见的例子.文章增补宋清两代其他词话的词论,如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丁绍仪《听秋声词话》等论述,完备古代词论中的王安石词.从近人词选本、赏析、创作等角度,着重考察王安石词重要性塑造的经典举措,分析近代词论家多元化审视王安石词,从而确立其经典词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宋朝孙穆《鸡林类事》记载高丽语"风曰孛缆"曾引起关于汉语"风"之语源的热议。按孟高棉语复辅音演变规律和随韵音变规律,结合汉语"风"的语义,孟高棉语一组"风"的词族与汉语一组"风"的词族存在音义对应关系,以高棉语phlom.为代表的原始孟高棉语"风"的语音可以合理解释汉语"风"字的多音现象以及与"檒"、"梵"、"岚"、"飞廉"及高丽语"孛缆"等词的同源关系,由此推论汉语关于"风"的词族与孟高棉语"风"的词族是一组同源词,为汉语与南亚语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清词史论纲     
不到三百年的清词,名家辈出,词派纷呈。其分期,前人或“三变”或“三期”,然可商之处尚多。如果综考词风的转变、领袖词人的出现、时代风会、各类批评等诸多因素,可将清词的发展演变分为三期六段,能较明晰地把握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苏、辛、陆的“以文为词”和“以诗为词”所开启的豪放词风,迦陵之豪放词风因着“复社遗风”而有了新的内涵:融洽经史,其词浑厚而雄健;愤世忧时,其词深刻而沉郁;抒浩然之气,其词豪迈而遒劲。此豪迈雄健词风的形成本于“复社遗风”,与迦陵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复社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北宋时期词体创作的风格流派的形成与变化,认为北宋是封建政治经济从鼎盛走向没落的时期,也正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文学与市民文学的盛衰交替的转变期,这对词体创作的影响表现为市民意识与士大夫意识、新兴都市文化与传统士大夫文化的矛盾冲突和融合妥协,并推动了一些词派词风的产生与消长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相对宽容的文化政策取得了成效,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朱彝尊诗词风格和文学思想之转变为文化政策影响文学的典型案例。朱彝尊博学鸿词试中第后,前期作品中所表现的出入之间的矛盾彷徨不复存在,其学习《乐府补题》所作的咏物词丧失了南宋遗民词的精神内核,远离了比兴寄托传统,其追求的"醇雅"实际上脱离了风雅精神。与浙西词派的兴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维崧和他所开创的阳羡词派。随着文化政策的变化,文风的推移,阳羡词派因词风不合时代精神变化之节拍而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