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风笑天 《人口研究》2006,30(1):57-60
针对大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现实,本文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了婚姻家庭问题对于青年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并将外出打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重大事件”来探讨其对农村青年的婚姻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村外出打工青年婚姻家庭现象的若干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流动女性职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女性的职业地位普遍不高。本研究所构建的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教育程度、是否掌握专业技能、成就动机、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顶端、进城务工时长、到过的打工地区数等是影响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提出的基本逻辑假设是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流动对农村女性性别观念是否有影响;二是这种影响是否显著。将农村女性分为"流动"和"未流动"两组,并对社会性别观念问题结果数据做了交叉表分析和均值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假设成立。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主观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观念转变具有多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姜又春 《西北人口》2010,31(3):27-31,36
文章以湖南潭村为田野点,探讨了该社区在打工经济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养育模式。由于抚育留守儿童的功能需要,潭村的家庭结构由以核心家庭为主转变为以主干式家庭、扩大式或者联合式家庭为主。家庭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迁,婆媳关系趋向陌生或融洽,妯娌关系变得淡漠或利益化,家庭的“抚育性社会化”功能弱化导致了亲予亲密关系日益疏远。在此背景下,潭村为解决留守儿童养育问题,形成了五种养育模式,即祖父母养育模式、单亲养育模式、外祖父母养育模式、叔伯养育模式以及母系亲属养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了流动对农村已婚妇女性别观念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流动有利于促进农村已婚妇女的性别观念向现代型转变,而且不同类型的流动对性别观念的转变影响程度不同.单独流动的妇女观念最为现代,夫妻双方一起流动的妇女相对传统.人口流动对农村已婚妇女性别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以家庭经济地位关系为基础,不仅受到经济收入的绝对水平的影响,也受到夫妻间相对经济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检验婚姻承诺在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婚姻冲突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中的测量工具包括:婚姻承诺量表和婚姻冲突量表。被试为763位来自北京市区的已婚女性。分析表明,婚姻承诺可以调节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的婚姻冲突。研究结论是:婚姻承诺对相对高收入女性的婚姻冲突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7月在四川南充的调查数据,对外出就业的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情况等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主要以单独或夫妻共同的形式外出,把孩子留给老家的父母抚养;他们大都会寄钱回家,这些收入对改善家庭的整体生活状况作用显著,在有家人外出的家庭中,对家人外出持支持态度的人数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大量流动人口的外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利;农村劳动力缺乏加重了留守成员的负担;以及农村社区贫富差距的扩大等。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发展使农村家庭呈现出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居住离散化的趋势,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随之弱化,农村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呈现下降趋势。文章应用2015年CGSS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家庭规模、社会支持和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通过影响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影响,表现为社会支持力度越大,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越高,同时社会支持还通过影响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既具有直接影响又具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为健康状况越好,主观幸福感越高,间接影响表现为通过影响家庭规模间接影响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成年子女的流动对其经济支持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调查"数据,综合其中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流出地及迁移过程的相关信息,对迁移所带来的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行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流动人口的迁移方式以及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相关社会、经济背景均会对他们的养老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迁移在提高流动人口经济赡养能力与维系其对父母的传统养老责任方面存在冲突—在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获得改善的同时,他们与流入地社会的融合削弱了其原有的养老意愿。研究还指出,就外出者在流出地所处的大家庭而言,他们与父母之间仍旧延续了传统的代际互惠和交换模式,成年子女之间保留了资源分配优化的群体合作分工方式,外出成为调节子女之间养老分工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婚姻迁移是通过婚姻途径发生的并伴随户口变更的人口迁移。我国婚姻迁移人口的规模不断增长,婚姻迁移受性别、出生地、出生年代的影响,初婚年龄的队列差别对婚姻迁移同样存在影响。个人经济地位,即个人年收入越高,婚姻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婚前男方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婚姻迁移的可能性更高,女方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婚姻迁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农村计划生育社区自治是未来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方向 ,本文探讨了农村社区计划生育自治的内涵、意义、理论基础、操作方法、自治的施用条件以及在自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对山东省内的农民工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文卷,回收650分,其中完整问卷479份,数据分析时,对缺失数据采用了个案删除的方法。通过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从务工时间、务工地距离、务工收入、务工经历和土地影响方面,分析了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状况。最后从促进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和提高非正规就业收入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压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留守确实增强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压力,留守妇女承受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抚养赡养压力都要大于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年龄、家庭特征、当初择偶时对般配的重视程度、夫妻异质性、与外出丈夫的沟通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家庭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得知儿子外出就业,对老人的经济支持方式上出现了货币化倾向;儿子外出就业收入的增加同样惠及到了家中的老人;儿子全部外出就业家庭的老人所得到的经济支持明显好于儿子全部在家就业类型的老人.从线性回归的分析结果得知外出的儿子数与儿子年均收入和老人所能得到的经济支持呈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计划生育投入是指为满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所需要的投入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从计划生育的投入到家庭效益的产出是个有机联系的过程 ,这种效益集中体现在 :促进了农村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转变 ;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整体上提高了计划生育户的家庭消费水平。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投入还存在低效误区 ,今后要抓好计划生育投入机制的转换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投入体系  相似文献   

17.
余驰  石智雷 《南方人口》2011,26(1):33-40
通过在湖北省调查的2883个农村女性劳动力样本,首先描述分析了选择往复式流动和永久性回流的农村女性的人口学特征差异,然后利用Logistic方法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变量、社会资本变量和家庭禀赋变量对农村女性做出往复式流动和永久性回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往复式流动决策的做出主要受女性自身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而永久性回流决策受三类变量的共同影响。女性年龄对于往复式流动有正向作用,对永久性回流起反向作用,受教育年限对往复式流动起反向作用。对永久性回流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是农村劳动力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具体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进行就业地决策的过程。通过SPSS17.0的频率分析、聚类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以安徽省四个样本村为例,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目标决策、就业途径决策、就业方式决策和就业地决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个体属性差异对转移就业空间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外部环境外,个体属性因素深刻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而提高人力资源,消除阻碍转移的户籍、社会保障、定居等障碍因素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韦艳  沈志龙 《南方人口》2013,28(4):73-80
利用2012年“陕西省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调查”数据,本文采用生命表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儿子(女儿)初婚后离开父母(公婆)的分家生命表,对农村地区分家时间的变动态势、分家时间在不同维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家时间集中在初婚后三年之内,且分家比例随着结婚年数的增加逐渐减少。父母做主的婚姻方式和较高的彩礼比重推迟了分家时间;分家时间随兄弟个数增加提前且分家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20.
女性就业竞争力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分析表明,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拥有更高的出生性别比,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此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城镇中男女性别在就业与教育中的差异都存在收敛的现象。但在农村中,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就业竞争力还是在劳动收益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与农村男性还是与城镇女性相比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都要少得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女性与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差异,并影响了城乡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