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09年央行推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之后,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大量资金流向海外市场。由此海外市场产生了大量对人民币结算、清算、兑换等需求,并促使人民币结算集中的地区逐步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目前除香港外,新加坡和伦敦是全球最大的两家离岸人民币中心。本文通过对新加坡、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业务发展历史,自身优势的比较,力争对推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新一轮升值,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持续走强的态势,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各方关注、多种议论,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弊得失的看法莫衷一是。在人民币汇率表现的基础上,试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浅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国际金融的焦点问题,国际上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二是认为人民币升值毫无益处。本文就人民币升值与否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终得出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从人民币的升值背景开始分析,然后介绍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接着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人民币升值热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冷思考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面对人民币升值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在亚洲的实质性区域化进程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中美贸易摩擦这一事件加快了全球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的转变,随着我国部分产业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我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往来加强,这或将影响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进程。本文基于改进的Frankel-Wei回归模型,使用48个月滚动窗口的估计结果构建货币影响力指数和人民币相对影响指标,研究了亚洲总体货币区域化进程和亚洲国家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并结合事件分析法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人民币亚洲区域化进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亚洲影响力较大的储备货币为美元和人民币,美元仍保持亚洲主导地位;人民币区域化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亚和中亚地区;总体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推进人民币亚洲区域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而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未对其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中美贸易摩擦促进印度尼西亚、不丹和印度等国形成人民币区域化,有利于提升人民币对也门、尼泊尔和阿富汗等国本币价格的影响力,但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导致吉尔吉斯斯坦和土耳其等国加速偏离人民币区域化,减弱人民币对其本币价格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内物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经济学原理,人民币升值将使得人民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降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但近期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高,我国的通胀水平仍居高不下.为测算人民币升值是否能有效缓解我国的通胀压力,本文根据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并考虑到进口品对国内品的替代作用和部门间的价格传递效应,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和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情景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PPI、CPI和各部门生产者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缓解我国通胀水平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各种的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持续升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出发,进而全面分析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持续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外汇储备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本文即对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做相应的分析,最终通过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达到在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时做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引起国内外普遍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回顾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近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引起国内外普遍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回顾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调研报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渠道及其流量和存量规模。境外人民币存在向中国回流的压力,如果便利化措施到位,境外人民币存量将稳定扩张。人民币对美元的平稳升值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期,应当大力推行便利境外人民币以及银联卡的交易、兑换、存款和投资便利化举措。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不断上扬,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8年7月2日,1美元对人民币6.85元。那么,人民币为什么要升值,决定人民币汇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改进传统回归均值系数分析的缺陷,引进汇率风险变量和适应性预期变量,通过构建行为均衡汇率(BEER)的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时变系数,同时估计了人民币汇率的ECM模型,研究2000年1月~2011年12月各因素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动态影响,并测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发现:政府支出、TOT、FDI对人民币的升值影响显著增强,其中贸易条件对人民币升值贡献最大;利率差R、汇率风险RIS和适应性预期变量,逐渐符合理论预测.人民币均衡汇率失衡均在6%以内,不存在较大偏差.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热钱流入,非经济基本因素的内在需求.解释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影响符合理论预期,但短期内各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与长期影响有一定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世界上地位逐渐升高,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但中国是外汇管制国家,本文旨在简单探讨如何使人民币合理升值,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以及对中国外汇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彭玉镏 《管理世界》2008,(9):166-167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重大改革,这以后人民币汇率呈现单边升值的态势,那么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是什么?本文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是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日益明显,面对人民币的升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对人民币的升值所造成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人民币币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汇率对国际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人民币究竟值多少美元已成为汇率的核心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人民币被低估了,从实质上看,则是美元被高估了。我们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对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趋势加以分析,对终结人民币持续单向升值的几种可能性进行讨论,中国应根据自己的贸易及国内经济发展战略来制定汇率目标。  相似文献   

18.
徐琰 《管理与财富》2009,(11):10-11
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三种升值的压力:来自国家之间外汇交易的市场压力,也就是政治压力,还有政策性压力和短期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2005年以来人民币有了小幅度的升值,出口企业将面临怎样的影响备受瞩目。上海市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城市,人民币的升值对其出口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上海市出口的影响,研究上海市的出口是否受到人民币汇率提高的影响,并且提出应对人民币升值对上海市出口不利影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社会核算矩阵技术,从一般均衡分析角度,以2005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为冲击对象,在以实际有效汇率为基础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假设前提下,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情景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人民币升值并不会改变中国的贸易顺差状况,同时,可以改善自1999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状况恶化的现状;第二,FDI对人民币升值呈中性特征,但人民币升值对国际游资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第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结构升级;但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会加大贫富差距,对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无疑会“雪上加霜”;第四,人民币的升值对提高政府收入水平、增加中国的总体经济的存量水平是十分有利的;第五,人民币升值无论是对采用支出法还是采用收入法计算得到的GDP的影响都不大。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一支独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泛滥于西方政界和媒体。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历史的回顾,压力的分析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不可半途而废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