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现代以来,中外学者、司法实务界对未成年人假释概念、作用;未成年人假释的各项功能、类型;未成年人假释适用对象、条件及依据及未成年人假释专业化等都有比较完备的研究,相应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经对比考察,可知我国未成年人假释司法制度与实务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未成年人假释适用率低,社会预警机制远未健全;未成年人假释部门专业化严重滞后,审查程序过于粗疏等。建议构建双轨制的未成年人假释专门机构;探索和完善假释听证与公示制度;推动未成年人假释社会化及风险预警机制;对假释的检察监督等制度与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假释制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假释制度应用难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比照英美法系的假释制度的优点和适用上的诸多成功经验,提出了改革我国假释制度体系的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假释适用条件严苛,致使实践中假释率极低,很大程度阻碍了假释再社会化功能的发挥。根据刑罚综合刑论指引,在我国现有假释制度基础之上,扩大假释适用范围,降低无再犯罪危险认定,以及区分减刑、假释适用条件,重构适于我国司法实践的“积极假释”与“消极假释”的双轨制假释制度。从而提高假释适用率,创新罪犯出狱模式,有利于实现罪犯再社会化。而所谓积极假释则主要仍是考察罪犯刑罚期间的积极表现;消极假释则是要求罪犯执行一定刑期后强制假释。  相似文献   

4.
论假释     
假释作为现代刑罚的一种适用制度,目前几乎为世界各国的刑法予以规定。我国新刑法对假释作了不同于以往的规定。笔者正是基于这一事实,重点阐述了我国刑法中假释的概念、适用条件、假释的考验与撤销以及假释适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假释适用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假释功能的有效发挥 ,而且给监管工作和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进一步发挥假释制度的功能 ,必须加快假释的扩大适用  相似文献   

6.
假释制度是教育刑罚论的产物,但在行刑实践中,该制度的适用比例很低,没有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制度,且假释程序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体现足够的公正和效率的统一,甚至成为一种可能导致滥用职权甚至腐败的制度,因此,应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着眼于公正和效率,加强检察机关对假释活动的法律监督,进一步体现法院假释裁决权的司法权性质,通过各方当事人的参与,提高假释裁决的公正性,确保裁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假释作为一种行刑制度,对于改造和教育犯罪人,实现刑罚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现行刑法第81条对假释的适用范围作出了严格限制,规定了不得假释的适用条件.然而,从我国的刑事政策、刑罚目的、司法实践等深层次考虑,应从整体上扩大假释的适用,改变目前假释制度日趋严格,假释适用率过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假释性质的界定,各国假释制度的比较,指出我圆假释制度在假释的条件上规定过于严格;在假释的程序上受刑人没有主动性;在假释考验期的管束上不周密;在假释的撒消上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提出了在假释的对象上应适当的放宽;在执行的刑期上.应区分成年犯和未成年犯;在假释的条件中对“不致再危害社会”作出明确的解释;在假释的程序上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在假释考验期的管束上,建立假释监管工作机构;在假释的撤消上应采取法定撒消和可撤消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假释的适用率偏低,与法律预期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远未发挥其对罪犯的正反馈鼓舞功能及对自由刑缺陷所应起的弥补作用,本文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三大机制的构想,即再犯预测机制、假释动作机制和保护管束机制,以实现假释制度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假释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假释,这与刑法规定不一致。立足于假释制度的立法宗旨,从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假释的排除性条款、考验期、立法学等角度对我国的假释制度进行审视,力求从立法和行刑实践中完善现行的假释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假释制度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假释适用率极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立法上,假释制度的完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必要的假释制度;扩大假释的适用对象;将假释的实质条件合并为"确有悔改表现";制定《刑罚执行累进处遇法》,加强对"确有悔改表现"的考察;制定《保护观察法》,尽量减少和避免假释犯"再次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2.
浅议假释制度的完善——以罪犯权利保护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犯权利保护是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保护罪犯权利是实现保卫社会的必要条件.假释作为一种对法院裁判确定行刑期限的改变方式,是罪犯享有的权利而非对其奖励.该权利介入了对罪犯主观改造评判的因素,因而其完善对于罪犯改造及其重新回归社会保障措施之建构有重大意义.罪犯权利保护呼唤犯罪控制与罪犯防治的社会工程化,实现罪犯由监禁状态向社会的良性回归并最终保卫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从“中”到“中德”的一整套话语,因与上古时代协和万邦、亲睦九族的德治理想相适应,最终从一种政治智慧、政治抉择渐渐演为全社会的真理话语,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一种权力话语。它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都有所约束。  相似文献   

14.
假释由于其对犯罪分子复归社会的重要作用而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由于假释制度立法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假释功效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建议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扩大假释适用对象,具体假释适用条件,提高假释适用率;完善假释监督制约机制和监督考验机制,以发挥假释的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的不同及其关系,指出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应当并重,并通过实验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