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六十多年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可,大部分人们都养成了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条件,在普通话教学的道路上也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县级以及村镇地区使用方言教学的显现依然屡见不鲜,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讨论依然激烈。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普通话普及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利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共生联系,来实现课堂双语教学是有可行性的;其次,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普通话为主方言为辅的原则,制定普通话和方言双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加大校园普通话推广力度、强化教师普通话培训力度以及开展地方特色教育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普通话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亚萍 《民族论坛》2005,(10):63-63
按国家语委和广电总局规定:所有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必须通过普通话测试并持证上岗。使用准确的普通话进行播音是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普通话不普及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电视采访——尤其是录制现场同期声时,是否也一定要使用普通话进行采访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在湘西广播电视部门从事播音和主持人工作20余年得出一个体会:在许多电视拍摄场合,使用当地语言进行采访,更易于接近采访对象,使现场同期声最佳化,达到采访目的。一、普通话采访的局限性及成因采访是一门学问。美国著名记者鲍尔·福尔斯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特有的语流音变现象,普通话轻声词是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对数以千计的普通话轻声词进行梳理归类,定性分析普通话轻声词的韵律类型、构造类型、语意类型,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帮助人们多角度认识和学习普通话轻声词.  相似文献   

4.
谢娜 《中国民族博览》2022,(24):130-133
舞台表演作为推广文艺、文化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但因传统文化艺术节目内容过于守旧、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观众很难对其一直保有热情,又因地域或方言等客观因素,造成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无法正确、有效地传播与传承。就此,相关舞台技术人员开始积极地寻找优化舞台表演的创新出路,而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也成为舞台表演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用于提高传统文化艺术舞台表演效果的意义,浅谈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艺术舞台表演效果的提升,以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明确方向,为未来传统文化艺术舞台行业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京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群体,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北部湾西南沿岸地区,世代以捕鱼为生。近现代以来,京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从母语“京族话”、粤语“白话”到普通话的拓展。伴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京族自我认同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落后的少数民族”成长为“有文化的中国人”。京族的语言使用及其自我认同的演进,既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体现了当地人在现代国家语境下重新建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学研究中,大家都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理论根据。这个定义就是:“民族是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但是学术界在对民族四特征理解上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民族共同语言是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益成分发展而成的。它并不等于方言。我们不能望文生义,认为凡某个共同体共同使用的语言就是民族共同语言。如把原始社会里的部落语言说成是民族语言。摩尔根认为部落和方言是  相似文献   

7.
王远新 《民族学刊》2022,13(4):65-75, 138
易地搬迁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搬迁者普遍面临语言文化适应及新的社会身份建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麻山社区为调查点,考察布依族、苗族易地扶贫搬迁者的语言生活、语言文化适应和新的社会身份建构。调查表明,调查对象在本族内部主要使用本族语,与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家庭成员使用本族语的比例随年龄降低而降低。多数人基本能听懂普通话,但很少用于交际。扶贫搬迁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环境,为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建构新的社会身份,搬迁者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期望后代最先学会普通话;对本族语的实用功能评价积极;调查对象汉语方言的掌握程度最高、使用范围最广,但对其社会地位、实用功能和发展前景的评价不高。调查对象对移民安置点的满意度总体较高;部分人认为收入降低、找工作难,部分中老年人语言适应和身份转换困难。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为移民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文化服务,创造就业条件;搬迁者应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自我发展和汉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方言是在民族融合和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多来源、多层次的汉语方言特征,同时受到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经过长时间的整合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站话是黑龙江地区早期的汉语方言。本文主要从站话对黑龙江方言的形成在时间、地域上的影响条件,移民的历史以及语言内部因素的对比考察等方面,论证了站话是黑龙江方言的基础方言之一,对黑龙江方言及其东西两区的格局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生活的稳步提高,与之相适应各项社会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深入的变化.其中,语言使用格局的改变是不对等的,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作为强势语言的普通话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另一方面,一些处于相对弱势的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活力却不断降低.本文通过对语言规划和语言保持关系的梳理后认为,语言规划是一种长期的,有预见性的语言干涉,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在规范各种语言使用的同时,保持语言生活的多样性,建立和谐稳定的可持续语言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从言语社区理论入手,意在从该理论的五个要素方面论证巴马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言语社区,进而对该言语社区独特的语言接触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认为壮族属于世居民族,他们的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风情以及民族体质构成了壮语言语社区的语言基础,在与普通话接触过程中,壮语不会马上消亡。由于普通话是北方人说的语言,且南方与北方在地理环境、民族体质等方面都有与北方不同的地方,加之巴马方言以易学性较高的西南官话为基础,又兼顾巴马壮族人的特点,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巴马社区会出现汉语言语社区(含普通话次区、巴马官话次区)、壮语言语社区同时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盛于宋明清,现存近两千件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涉及题材广泛,向人们描述刻画了当时的人文、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桂林石刻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意蕴和地域山水风光,是中国对外推广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下文围绕桂林石刻的对外推广,梳理了石刻文化旅游推广研究现状,从桂林石刻文化代表作品挖掘整理、桂林石刻双语文化作品及旅游周边衍生产品研发等角度,挖掘石刻文化内涵并与跨语种翻译做有效衔接,以期通过外文译介的合理推广,使桂林石刻文化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印记与精神面貌.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13种少数民族语言及6种汉语方言,方言资源得天独厚.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视、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广西的语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一部分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已经濒危.本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的条件入手,对广西方言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对广西方言今后的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大对方言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广西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该文是作者作为一个新西藏60年的曲折发展、起伏嬗变的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回顾、感悟,以及研究藏戏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博大精深的藏戏及其母体藏文明在当代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是针对多方言背景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研究更是意义重大.本文从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及相关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等六个方面综述了国内近10年来有关方言对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并指出当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法制建设是多民族国家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紧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演进的宏观背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法制发展的历史回顾,勾勒了民族法制建设的艰辛历程;综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民族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继续努力的方向;瞻望了面向21 世纪的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目标取向:民族法制现代化、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法制化、民族法制研究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藏语的方言     
西羲郎  周炜 《西藏研究》2002,(4):110-120
一、藏语方言研究状况在藏缅语族中语言使用面积最大的是藏语。使用现代藏语的地域除了以中国的西藏为中心外 ,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诸省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邻近诸国的大喜马拉雅山脉地区。① 藏语的使用面积尽管现在还不太清楚 ,但是 ,作为使用中心的西藏的面积却是很清楚的 ,这就是 1 2 0多万平方公里 ,仅这一点就比约 38万平方公里的日本总面积要大近 3倍。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这个地区的四周被沙漠、高山和大草原等自然屏障所隔断 ,加之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实行封锁的政策 ,致使西藏成为外人难以接近的地区。在这…  相似文献   

17.
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和“两山论”在当代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随着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需求的日益提升,森林康养产业已成为大健康时代发展的新趋向。发展民族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在增强康养者舒适感、幸福感、快乐感的同时,能更好地推广地域文化、促进黑龙江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为黑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18.
龙夫 《民族论坛》2006,(11):58-59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语言和方言5600多种。语种和方言密度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尼日尔河流域,约有280种;而语种和方言最多的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在300多万当地人口中竟有1010种语言。在形形色色的语言和方言当中,还有许多十分奇特、有趣的乡土民俗语言。"劳高米拉岛的口哨语言"大西洋东北部的加那利群岛中有个叫劳高米拉的岛屿,是世界上仅有的使用口哨语的地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吹的口哨居然有元音和辅音之分,能够完整地表达所使用的西班牙语。口哨语言不同于说话,不会因大声呼喊而吐词不清,只要能听到口哨声,便能毫不费力地知道对方的意…  相似文献   

19.
闽南音乐属于闽南地区的珍贵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主要将闽南方言作为主要的文化基础,属于闽南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的重要艺术成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展现出闽南地区当地人民群众的思维与想法。现如今的文化生态环境状态下,闽南民俗音乐逐渐呈现出失传、消退等不良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继承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做好闽南语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将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闽南民俗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2,3(6):79-82,101-102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时建行省,晚清改军府制下的伯克制为行省制,民国沿其制。新中国建立后,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半个世纪以来,新疆民族构成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有必要对新疆地方行政建置进行制度创新,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进一步加强国家的一体化管理,进而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