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命题,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谈“异化劳动”部分提出来的。在我们所能读到的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著作中,只有这部手稿明确提出这一重要的具有多方面意义,包括美学意义的命题。正因为如此,这一命题显得特别珍贵,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倍加爱护与珍惜;绝不能用这部手稿是什么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之类的理由而有所轻视甚至忽视。  相似文献   

2.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在本世纪20年代被发现,30年代刊布于世后,其中关于“美的规律”的论断,一直是马克思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一论断,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居核心地位.正确理解它,不仅有助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对审美本质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天才的美学思想,如“人化自然.”“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 等.这些对于科学地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中国当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研究《手稿》中的美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里,仅就“美的规律”的有关研究,单列出来加以辨析,一方面指出“美的规律”研究上的种种歧误,另一方面力图纠偏,提出一种“美的规律”的新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妇女的解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经济地位的改变。但是在我国 ,几千年来所盛行的男尊女卑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上升与经济因素并重的地位 ,单是经济地位的改变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5.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论是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就包括如何掌握和运用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来进行美的创造的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高尚的精神情操,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继续对“美的规律”作进一步的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之间的区别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美的规律”至今仍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但对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这一点,则都是首肯无疑的。  相似文献   

7.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读香港书谱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书法大辞典》,其中丛帖部分介绍到《余清斋帖》和《清鉴堂帖》,都是明代徽州人汇刻。一些说法与事实有很大出入,所以忍不住在此一辩。  相似文献   

9.
<正> 一、“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詠而归。”(《论语·先进篇》)这段话是曾皙谈志向时说的。从古注到今注,不少的人都把“浴乎沂,风乎舞雩”,解释成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乘凉。师承口授,辗转相传,好象已成定论。仔细推敲起来,这个传统解释,是需要商榷的。 它的主要问题,是与季节时令不合。周正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所谓周正的暮春,即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四年六月,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有理有据地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崇洋媚外的文化政策——“送去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殖民政策——“送来主义”,响亮地提出了著名的“拿来主义”的战斗口号,并进一步指出了借鉴文艺遗产、创造无产阶级新文艺的正确途径。 长期以来,在如何看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极端的态度。复古主义配合封建主义反动政治的需要,竭力阻挡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主张全盘继承文化遗产,企图把封建主义的腐朽东西作为“国粹”保存下来。鲁迅饶有风趣地痛击道:“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怎样理解这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对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领导文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和文艺评论,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说的话。二十六岁的青年马克思能够写出象《手稿》这样思想深邃的著作,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但其中涉及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感的产生等重要美学问题,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时的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分化出来,又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在他的《手稿》里,不仅保留着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曾经使用过的某些概念,而且整个文风受到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这就增加了阅读《手稿》的困难。因此,今天来学习《手稿》,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确切地体会马克思原话的意思,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原话的理解,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停留在一般的推论阶段,而要把马克思从人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还原到期实际中来,从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空谈的政策占了上风。那我个人当然是一秒钟也不会留在政府和我们党的中央委员会里。”这段话,是列宁在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三日早晨急就的一篇短文中表明的立场和决心。这篇短文刊登在当天真理报的晚刊上。列宁与空谈的作风格格不入,绝不调和。他在上述短文中还说;“我一直认为革命空谈是对我们党的(因而也是对革命  相似文献   

14.
“读书必先识字”是我国古代经学、文字学、训诂学乃至古典知识论的核心主张与基本纲领。在它背后,蕴含着一个完整的古典知识论体系。建构训诂阐释学必须对这一标识性命题给予全新辨析,而对它的质疑,则与对伽达默尔的误读相关。语言学与语文学技能至今依然是整个西方古典学大厦的核心,同时内在于哲学阐释学的系统当中。“读书必先识字”意味着文本阐释须以语义理解为先,意味着语义与文本的密切关联,意味着经典文本的指向,意味着一种特定的思想建构形式,意味着一套完整的语义阐释规则,意味着教师在古代学术传承中的知识传递作用,还意味着“改变世界”的实践指向。“读书必先识字”深刻反映了汉字文化的特质,不仅不违反阐释循环原则,而且在对“看”与“写”的尊重中,蕴含着识字活动对于文字限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就是几十年来西方和中国哲学家、关学家纷纭争执、迄无定论的“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世界。毛泽东同志深谙人类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历来十分重视文艺的审美性,不仅自身进行了成功的审美实践,而且在美学理论上也有创造性贡献,早在《讲话》中就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原则,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纵观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从隐伏状态中觅见一条发展脉络,即:从“人化的自然”到“美的规律”,最后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自公开发表以来,其中的美学思想引起了长期的争论,焦点是“内在尺度”的归属以及“美的规律”与主体内在尺度的关系。本文联系近年来的论争文章,认为“内在尺度”属于主体人的看法更切合《手稿》的整个思想;“美的规律”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结合,主体尺度即人的本质力量,主要指人的目的、需要和意图;应联系“实践”来辩证地认识“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美的规律作为社会历史规律,无所谓绝对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迄今我们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都是这样写的,都说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马克思当年那样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也存在商品生产,生产者的劳动也形成价值,但那是小商品生  相似文献   

20.
《河北学刊》今年第四期发表的严昭柱《论美的规律的客观性质——兼与向翔同志商榷》(下简称《论美》),对《再论美的存在和美的规律》(下简称《再论》)一文偏离唯物主义路线的观点和失误,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中肯批评,读后受益匪浅.笔者同《再论》的作者对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与阐释,也存在着分歧,故本着“争鸣”精神,谨以此文就教于向翔等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