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投票悖论是困扰众多学者的难题,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对前人解决投票悖论的方案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从投票规则着手研究投票悖论的消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投票规则是解决投票悖论的关键,这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投票是群体决策行为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往往以投票的结果作为群体最后的决策选择。群体的决策选择是由各个群体成员的投票选择行为所构成的,对于群体成员的投票行为,可分为诚实投票和策略投票。   一、诚实投票   诚实投票就是指在几个可选择的方案中,他总是投票赞成他最喜欢的方案,即喜爱哪个方案就投票赞成哪个方案。这是一个策略选择,但可能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在诚实投票中,人们的行为是理性的,满足差异性和传递性。就是说可选择的方案对于投票者来说,效用是不等的,是有差异的方案之间的效用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秘密投票——以私密的方式行使民主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上,公开投票在政治领域曾是占主流的投票方法.近代以来随着公民观及公私关系的变化,秘密投票成为一种可能选择.而普选权的扩展则使得投票的秘密性成为必须,因为人们在投票时需要借助隐密以抵抗外部的压力.秘密投票的实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澳大利亚式选票"的出现表征着一个实质性飞跃.当今完善的程序和方法能够保障公民隐匿自己的投票意向,而网络投票等技术手段甚至可以隐匿公民是否投过票,投票在将来或可完全成为私密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共识是民主的规范性要求,如何在多元条件下达到共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主要难题。公共选择理论基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框架,把理性个体的策略选择当作民主的基础,强调通过投票机制把不同个体的多元偏好汇总起来并形成社会选择。商议民主理论则认为投票并非是民主的唯一内容,公共领域中的交往也是民主的内涵。它期望人们通过无强制的交往达成共识,认为个体偏好可以运用交往理性通过"更佳论证力量"的商谈而得到改变。商议民主理论在总体上虽然有些理想化,但它所提出的许多方法、观点,对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分歧包括政治分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灵 《南方论刊》2012,(6):37-39
党委票决制的实施对完善我党的决策运行方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设计在理论上始终不可避免公共政治学中的投票悖论这一问题。研究如何避免投票困境的出现,对解决当今票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投票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理是个人理性决策与集体一致性行动的冲突在社会选择领域的表现,并结合森对悖论的解答,引入信息基础的理性扩张、合约成本和作为契约的程序、制度,以农村村支“两委”选举为例,探讨村民自治过程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的农村中个人理性走向集体一致性社会选择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村民自治中实现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统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道德悖论本质上是实践理性领域出现的矛盾,表征在道德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悖性事态。借助当代情境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依据“语境”、“心境”及“事境”的不同而将道德悖论区分为“道德悖理”、“道德悖境”、“道德悖情”三种形式,并可通过对特定“语境”、“心境”及“事境”中的矛盾焦点的具体分析来探讨道德悖论的消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经济投票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投票"理论为分析公民投票行为内在机理提供有效的观测窗口。伴随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民主选举的蓬勃开展,针对投票人投票参与和投票选择等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有研究中由于存在样本选择、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取向等问题,无法从严谨的学术视角提供经济投票理论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行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对经济投票理论展开全景性回顾和归纳性评述,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来实证分析农村基层选举中经济投票理论的现实影响,可以发现,年龄与投票行为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社会经济地位对投票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状况和主观社会地位来施加,政治涉入程度越深的村民更倾向于积极参与,认为"经济发展比民主重要"的人群更愿意投票,"经济评价"对投票行为只发挥了很有限的影响。所谓"经济投票"理论对中国农村基层投票行为的解释力有限,可能受理论局限性、经济投票测量问题、中国当前重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以及村庄的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民主转型的起始阶段,塑造民族、建构国家、政治选举、说服公众、赢得权力、引发暴力等等事务复杂地关联起来。其中,民主化与民族主义冲突的关系,成为决定性影响民主转型前景的核心关联。斯奈德尝试在投票选择国家执政党与领导人的政治安排中,刻画争夺选票的精英说服中存在的四种民族主义类型。他从中提炼出从民主投票到政治暴力演变的论述主题,试图告诉人们,唯有公民民族主义才足以为民主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冲突解毒。但他的分析遵循的是一种由个案描述得出规范结论的进路,其论述可信性是需要改善的。  相似文献   

10.
卢文忠 《南方论刊》2010,(7):33-34,32
家务劳动向来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现代社会也存在激烈争议。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中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了“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以作为女性争取劳动认可、提升女性价值的一种选择。通过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家务劳动工资化”不是公理而是悖论。这一悖论在“三化”选择之下化为公理。  相似文献   

11.
李聪 《理论界》2014,(1):99-102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改革开放可供选择的策略原则。"顶层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唯理论的事前规划;"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经验论的渐进实践。"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无"顶层设计"的"摸着石头过河"将导致实践的盲目;不"摸着石头过河"的"顶层设计"会导致主观臆想的"乌托邦";抽象意义上的既要"顶层设计"又要"摸着石头过河",这种貌似正确的折中辩证思维在现实中具有不可操作性。默顿拒斥"宏大叙事"的"中层理论"把理论定位为源自实践的"有限理性",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悖论性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有助于建构一个良好的和谐社会。理性成熟的和谐社会的逐步建成是破解"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两难选择的现实平台。  相似文献   

12.
伴随我国基层民主的蓬勃开展,针对投票人投票意向和投票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西方理论界20世纪中后期以来对选民投票分析倾注大量科研资源。本文即针对西方颇具影响力的经济投票理论展开全景性回顾和归纳性评述,在检视西方投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期返观内省提升扩展我国基层选举投票行为理论分析的高度和视野,为我国基层民主研究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在个人投票中存在不合理性的问题 ,并从西方经济学的公共选择和公共福利观点出发 ,分析了个人在投票选择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 ,从中给出一些解释投票困惑的识别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投票行为研究的发展及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研究中的投票行为研究从传统政治社会学中脱胎出来,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理性选择论的范式转换。这种进步和转换不是简单的淘汰和代替,而是不同视角的转换、不同观点和范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郑海侠 《兰州学刊》2004,42(3):63-65
当今,日益恶化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学者们将问题归结为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理论及建立其上的理性主义和主体性传统.本文通过哲学史的解读认为,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单纯的"理性"和"主体",并非是"主体理性",而是"理性主体",即对人的抽象化理解.但西方现当代哲学却未能突破这一理论悖论,而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归结为主体(人)的本质,建立起的"实践主体"哲学突破了"理性主体",从而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郭金兴 《江淮论坛》2007,64(5):5-10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揭示了,新古典资本理论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逻辑悖论。虽然论战的结果是秉承古典传统的英国剑桥学派取得了胜利,但它并没有取代新古典分析范式。新古典理论仍在经济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并得到不断发展。这形成了理论演进中的一个“悖论”,本文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一“悖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当前备受学界关注的"幸福悖论"问题,认为描述财富增长而幸福水平停滞不前现象的"幸福悖论"实际上是狭义的"幸福悖论",它是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而幸福水平却停滞不前的广义"幸福悖论"的一个表现,而广义"幸福悖论"的形成是由于人们把大量资源消耗在追求某些低层次的、仅仅蕴含有限价值的幸福类型上,以至于阻碍了整体幸福感的提升。基于这一认识,文章提出了"幸福转型"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初步但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道德矛盾。学界使用"道德矛盾"话语也呈现多义混杂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学术对话,也妨碍公众对道德矛盾包括道德悖论本真状态的认知。基于此,对当代中国学界关涉的"道德矛盾"问题进行分析和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客观界说道德悖论的内涵、理性解读"道德风险",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神哲学史上 ,克尔凯郭尔是对悖论进行生存论探究的第一人。他认为 ,基督教是关乎生存的宗教。基督教植根于悖论。对基督教而言 ,悖论是一个应张扬和加强的优势 ,而不是一个应遮蔽和减弱的缺陷。本文剖析和梳理了克氏著作中的若干悖论 ,并认为 ,他的悖论的主旨在于揭示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信仰高于或超于理性。理性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界限 ,“为信仰留下地盘” ,从而确保基督教的“超越性”和“生存性”。克氏从唯信论生存论的角度对悖论以及理性和信仰关系所作的思考 ,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对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是公共选择学派公共政策的基本范式,这一范式源自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公共选择学派"经济人"假设有助于对政策失灵现象进行现实的描述与分析,但是由于这一学派对人性的狭隘理解,他们无意中却又使公共政策陷入了歧途,认为政策也只不过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妥协,所以最终选择的决策也无法对公共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由于人性的不完美和决策只是在有限的信息条件下进行,所以容易导致政策失误。公共选择理论之所以走入了这一误区,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亚当·斯密理论的片面理解以及错误地阐释理性选择,把理性地达到目标的方法简单地归结为讨价还价。与利益计算相比较,民主的决策程序更是理性选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