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劳动供给不完全是在学校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事情。教师劳动供给不完全,降低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效率。造成教师劳动供给不完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劳动合同的不完全是教师劳动供给不完全形成的可能基础,固定工资制是教师劳动供给不完全形成的直接动因,学校对教师劳动供给监督的低效率是教师劳动供给不完全形成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3.
现阶段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民工的劳动供给与工资正反馈向下直至工资趋于民工的保留工资。考察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主流经济学关于劳动供给的研究忽略了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在考虑到劳动者存在最低必需支出约束的情形下,经典劳动供给曲线将出现一个拐点,延续拐点后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同时,就拐点后的这段劳动供给曲线而言,当劳动需求不足时,劳动供求将向右下方发散失衡。文章分析了这一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民工劳动供给现状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4.
我们将2005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作为一个自然实验,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已婚女性和已婚男性受税改影响群体的劳动供给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受税改影响群体劳动供给的净工资弹性约为0.344,已婚男性受税改影响群体劳动供给没有弹性;所得税制度改革导致已婚女性受税改影响群体劳动供给增加1.12%,劳动供给的增加完全是由就业率上升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联邦税收体系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也称为工薪税)为主体,相对中性的不具备调控收入分配功能的流转税是我国税收的主体,我国现行税制难以履行财税的分配职能。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往往对于收入Y的效用评价过高,对于闲暇Lo-L的效用评价偏低,因此征收所得税影响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征收所得税减缓劳动供给的效应不明显。目前,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居民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国家的税收政策应该有意识地倡导和鼓励居民多消费一些闲暇。  相似文献   

6.
7.
张凤林 《学术研究》2002,1(11):25-30
本文依据现代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探讨了劳动供给与就业体制安排的内在关系 ,进而由国企职工的劳动行为特征推引出今后国企就业制度重新建构 ,并且应当特别注重参考借鉴日本模式的新思路 ,强调指出较为稳定的就业关系可能是一种更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邓垚  王健 《东南学术》2012,(3):143-149
本文首先对东北地区劳动适龄人口的现状特点进行了描述总结,并基于普查数据及抽样数据,运用年龄移算法对该地区未来劳动适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种变动趋势将给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我们发现,尽管东三省未来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但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有效抵减了这一负面影响。未来需要在控制投资增速基础上,立足提高劳动人口综合素质,并且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研究金融素养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第一,金融素养与劳动供给时间、劳动供给质量均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金融素养能够通过提升工作收入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增加劳动供给;第三,初级金融素养与高级金融素养均会对劳动供给产生差别不大的正向影响。促就业需要重视金融素养的作用,提高金融素养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普惠金融发展,改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未来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是核心家庭日益增多,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逐渐减少。丁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更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古、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这一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中国粮食供给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粮食生产是中国粮食供给最主要的来源,粮食储备是粮食供给的重要补充,谷物净进口占中国谷物的供给比重很小,但中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却远远超过粮食安全要求的水平;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灌溉用水等资源性投入以及肥料等现代生产要素;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不明显;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为促进老年人劳动供给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应用就业选择方程和工作时间方程考察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了老年人就业水平的显著提升,并导致工作时间显著缩短;互联网使用促进就业水平的提升足以补偿工作时间的缩短,导致老年人劳动供给明显增加。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传播、增强社会融入和改善自我认知等途径促进老年人就业,互联网使用所产生的工资溢价一方面促进了老年人就业,另一方面导致老年人工作时间缩短;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老年人就业水平的提升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但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减弱;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城镇居住、无隔代照料压力、受教育水平较高和低龄的老年人群体,而对老年人工作时间缩短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有养老金、无隔代照料压力和城镇居住的老年人群体。基于此,政府部门在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导和鼓励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将有助于老年人劳动供给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老年人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运用IV-Tobit模型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的影响,并将这一影响进一步分离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成员外出打工人数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处于主导地位,而且非常显著:外出打工收入所带采的"收入效应"不显著;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体上显著增加了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时间.如果不考虑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决定的内生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效果将被低估.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基于符号约束VAR模型,首先对我国信贷供给冲击、货币政策冲击、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等四种冲击进行识别,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不同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后通过方差分解考察这四种冲击的相对重要性.研究认为,虽然货币政策冲击和总需求冲击能够解释我国经济的大部分波动,但信贷供给冲击对我国经济的波动也具有较大影响.在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政策部门应重视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各地区间劳动力市场相对分割,劳动力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存在制度障碍,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工资率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可能导致各地区城镇居民劳动参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行为,并估算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结果表明:在每个地区内部,女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均明显大于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随着地区工资率的上升,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劳动参与工资弹性明显下降;随着地区工资率的上升,男性劳动参与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劳动参与工资弹性没有显示出持续下降趋势。因此,消除户籍制度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工资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和就业,而且有助于抑制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18.
农业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文章运用SBM-Tobit模型对1990-2010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自新世纪以来供给效率有所提升,发展空间较大,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中部〉西部。除城镇化率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对其影响显著,且系统外因素大于系统内因素,影响度依次为: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农村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建立〉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体经历了封建时期"无机构、无资金"、民国时期"有机构、无资金"和新中国时期"有机构、有资金"三个阶段,目前,"农民自我供给"的状态基本结束,政府开始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主要存在"政府出资、政府生产"、"政府出资、社会生产"、"政府社会合作投资"、"政府出制度、社会投资"等四种模式。从提高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效率的角度,需要采取措施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科学界定政府事权,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李贞芳 《江汉论坛》2002,23(12):19-20
中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飞速增长,其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带来的产权变化激励了企业家活动供给的增加,这一方面表现为在国有企业里,经理人员获得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占有了部分的剩余索取权,从而激励了企业家活动的供给;另一方面,政府对私人财产所有权的限制取消了,使居民能够将自己的财产投资于工商企业、创办新企业,使企业家的供给增加。但这种改革的边际激励作用是递减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的产权革命以加强企业家的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