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域碳排放交易制度构建条件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工具,是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近十年,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出现了区域化趋势;浙江省节能减排工作努力,为构建省域碳碳排放交易制度创造了日趋成熟的条件.建立省城碳排放交易制度应遵循渐进方式:先着手制度设计,后按规划顺序推进;先突破自愿减排,后践行强制减排;先发展基础交易,后创新衍生产品;先启动省域市场,后接轨省外市场.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被公认为在低碳经济下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立法问题已成为法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保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势在必行。我国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为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应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交易原则、交易制度、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内容、交易程序、法律责任、救济途径等方面展开立法研究,从而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碳排放权效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权问题的产生源于空间排放资源的稀缺性,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发现碳排放权制度存在效率问题.通过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可以提高碳排放权效率,通过分析碳排放权的功能与效率的关系,得出碳排放权明晰的基本路径--排放权的私有化.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碳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从"概念-理论-因素"出发构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理论框架,可以发现:狭义的碳金融主要涉及绿色贷款和服务温室气体减排的投融资活动,广义的碳金融一般泛指围绕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并降低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依据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高碳排生产企业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明晰碳排放权及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可以有效实现碳减排目标;碳排量分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结构、产业转移、碳排放权定价机制等对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欧盟建立了覆盖25个成员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EU-ETS由此确立。在EU-ETS"总量-交易"模式下,各成员由于不同的减排目标和边际减排成本,酝酿并产生市场交易,具体表现为边际减排成本较高的国家或行业通过市场购买履行减排义务,而边际减排成本较低的国家通过售出多减排的配额获得支付。总结EU-ETS的成功经验,分析和汲取其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教训,由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中国在未来世界碳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目前已经成为公认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欧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家参与的碳交易体系,其双层治理结构为我国建立一套系统的碳交易治理体制提供了借鉴.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碳排放量划分不同的区域,在中央和地方实行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碳排放权交易治理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市场化机制,中国通过CDM项目与之联系起来.本文从经济最优性与公平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在参与其中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从经济最优化角度来看,当前出口的碳排放权交易量存在最优规模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在控制交易量的基础上,中国应当积极参与交易规则的制定,以避免在国际利益分配机制上丧失"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46-157
《巴黎协定》的达成昭示着后巴黎时代的到来。从《巴黎协定》的内容可知,其是各方利益博弈后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浓重的发达国家利益诉求色彩,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系下的CBDR原则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弱化,导致中国在能力建设上面临形式、角色和立法的诸多挑战。尽管中国已加强能力建设政策和立法制定,并大力实施能源节约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但其在立法规划、立法科学基础和立法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有鉴于此,中国应在能力建设的立法理念、立法方向、立法基础、制度完善和《巴黎协定》的落实等方面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完善INDC内容、加强组织机构能力建设、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并强化国际气候立法的国内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排放交易系统(ETS)如何影响高碳排放行业,如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话题。双重差分法是近年来识别碳排放权交易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常用研究方法。以2014年开始试点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研究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筛选外商对内直接投资(IFDI)的质量,进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在考虑双重差分法设定条件、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更改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等后,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0.
张梓太  曹树青 《江淮论坛》2012,(4):11-16,193
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的结束年,面对即将来临的后京都时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何去何往,这是环境法学界必须艰辛探索的命题,本期就该命题作专题讨论以飨读者。2011年12月,中外学者五十余人会聚复旦大学就碳排放权交易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河海大学晋海副教授就低碳城市建设的立法问题,复旦大学法学院刘画洁博士就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律规则等问题分别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北京碳排放交易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洁民  张尧  赵丹 《理论界》2012,(11):52-55
2012年3月,北京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将600家北京企事业单位强制纳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本文从北京碳交易现状入手,分析了北京碳交易存在碳排放和碳减排计量标准不完善、碳交易法律法规体系、碳交易机制与规则有待完善、碳金融发展滞后、碳交易人才缺乏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北京碳交易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承担的减排压力相当大。国际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有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本文在介绍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外实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者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不同时期我国应采取不同的减排手段:在短期我国宜先开征碳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但长远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措施应成为调控主导。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5):111-117
碳排放权交易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出现的市场化减排手段,一国通过设定排放上限,以较低的减排成本实现其减排目标。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连接已经成为国际碳市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其重要性,纷纷与其他市场建立起交易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国际连接。成功的市场连接会带来高于成本的预期收益,可以更低的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已经开展了7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旨在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如何有效地推动试点间的相互连接,进而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形成,构建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连接的能力,是当前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生命线。然而,从目前生态环境部公开的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件中可知,相关的监督机制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约束和震慑作用。从法律角度来看,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案件的相关责任主体主要有重点排放单位、咨询服务机构、检验检测机构以及核查技术服务机构。这四个主体在弄虚作假案件中涉及相应的行政违法、民事违约、刑事犯罪,但由于相关法规在此方面的规定严重不足,导致这四个主体最终实际承担的法律责任则有较大差别。究其原因,在于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制度存在理论基础有缺陷、立法体系不完备、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司法救济不足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因此,应创新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体系的基础理论,构建完备的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立法体系,推进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体系的制度革新,实现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体系的司法保障,从而通过法治化路径推动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理论界对碳会计核算内容的界定尚未统一,但对碳会计核算内容的正确界定是碳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从企业层面考虑,在假定企业有强制减排任务的前提下,循着碳循环过程进行分析,企业的碳会计核算内容应该包括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碳排放会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核算;企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通过碳汇吸收消化掉,或者通过碳固技术将其封存起来,这就是碳固业务;有强制减排义务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业务,主要是碳排放权的取得及确认及碳排放权的交易及核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企业首先需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框架的构建可以从企业内部性--碳管理体系和节能减排与外部性--伙伴关系和碳信息透明着手.从内部来说,建立全面的碳管理体系是基础与核心,可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碳排放进行全面的、全员的和全过程的管理;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企业除了依靠自身外,也需要考虑外界力量的援助.在外部上,企业还可以与其他专业的非赢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此外,中国企业尤其需要注意碳排放的公开与透明,这有助于与政府、投资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沟通.  相似文献   

17.
环境政策工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行政命令控制型,另一类属于市场交易型。模拟研究表明,和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相比,碳排放权可交易环境政策能够促进经济系统潜在总产出的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因此能够产生相对更好的减排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全面实施碳排放权可交易环境政策虽然能够降低我国总体碳排放强度,但却无法保证每个省份的碳排放强度都同比下降。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传统高能耗地区,更利于其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而湖北、湖南、四川和青海等省份,其碳排放强度不降反升。  相似文献   

18.
国际碳信息披露主要分为强制性披露要求和自愿性披露框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里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也要求大型排放设施向监管部门报告温室气体排放。自愿性披露以碳披露项目(CDP)和气候变化报告框架(CCRF)为代表,建立了包括气候变化战略管理、风险与机遇在内的碳信息披露框架。2013年就有32家中国公司参与了CDP的调查,回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这些国际要求和框架也存在着缺乏可比性、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各有局限的问题。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开展,应从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绩效指标、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三个方面构建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框架。  相似文献   

19.
英国等国家以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法为核心构建低碳法律制度体系的做法,对我国低碳法制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我国现行能源、环境法律制度并不足以有效推动低碳发展。我国构建低碳法律制度体系的最优路径是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其中要设置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定价、碳排放标准、立法后评价等制度,在立法技术上要注意温室气体排放与其他环境问题的协同化解,并且要注意降低企业的守法难度和成本。我国构建低碳法律制度体系的次优路径是修改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其中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16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针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这一目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表征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该政策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生相关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而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大城市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为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全面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