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均势观与洋务时期的对外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涛 《社会科学研究》2002,2(4):109-113
洋务运动时期 ,由西方输入的均势观念是国人认识近代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理论依据 ,也是他们评判世界格局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并对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趋向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对均势的认知 ,促进了中国传统华夷秩序观向近代世界观念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国人的对外理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赵泉民  井世洁 《文史哲》2005,15(6):70-76
20世纪初西方合作经济理念与当时以互助进化为核心的社会思想相交融,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早期本土化用现代性的汉语资源表述西方的合作理念,借助初步中国化的“主义”话语来论证合作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当性,视合作制度为中国经济改造的适当工具等。其旨趣在于促成一场社会化的合作运动,改善平民经济,建立合作自治社会。此种理念性因素奠定了政府在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但是,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土壤中的合作经济制度,不可能在笃信“集体主义”的中国社会得到很好的生长。合作社组织在20世纪中国的“异化”或多舛命运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合作学说被知识分子视力变革社会的一剂“良方”而引介到中国,至五四运动前后,汇聚成了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力的合作主义启蒙思潮,并由此把合作制度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呼吁组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以发展平民经济,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相当社会影响。但因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时代差”导致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潮除了具有西方类似特征外,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合作主义模式下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作主义模式下民间组织的发展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组织具有合作主义的体制基础,正处在国家合作主义向社会合作主义的过渡阶段。合作主义模式下国家和民间组织之间是一种互惠、协商、合作的关系,民间组织不但是国家整合社会利益的管道,而且国家也透过民间组织汲取社会资源,在双方的互动与合作下相互适应、相互增权、共同成长达到国富民强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超越:理论上,西方现代性以理性哲学为主导,但它最终走向工具理性并受制于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实践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所推崇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其经济实践所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文化实践倡导的普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价值上,西方现代性所追求的普世价值最终带来的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在价值维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外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王权、宗法伦常、经学教化、士大夫与官僚、民众与政治的关系等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中外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中,全球化与政治文化、相关国家和区域的政治文化为学界所关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则主要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路径、主要政治亚文化、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等问题。4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始终坚持其价值追求、现实关怀和国家视野,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呈现出从整体性研究到关注关键历史节点、从中西两分到全球认知、从现代化的道路探讨到议题分析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动因.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呈现出了与苏联及东欧巨变完全不同的自身鲜明特征,它不仅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对社会变迁、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在政治领域里,威权主义体制下的多元化是改革的主要成果和显著特征.对有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探讨应该建立在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这个认知基础就是必须区分东西方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整合全社会所有力量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基础上,我国文化现代化话语方式发生了由体用之辩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文化精髓论的转变。世界性与民族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文化精髓论,是反映我国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规律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根本规律。它在克服体用之辩旧话语方式的同时,克服了由旧话语方式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全盘西化论、文化教条主义等三种阻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文化独断主义倾向,为在古今中西文化精华结合中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正确通道  相似文献   

9.
熊希龄是中国财政现代化改革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在认知和接受了许多流行于西方的现代财政理论的基础上,他认真辨析了中西方社会的客观差异,对西方财政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通,在划分国地财政、改革现行税制和合理利用公债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其主张兼具学理性和务实性。然而,深为遗憾的是,由于现实国情的局限,熊希龄有时候难以将他的财政思想付诸实践;在具体的财政工作中,他甚至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理想,转而向现实妥协。这种思想和实践层面的分离,不仅反映了近代国人在求索新知过程中遭遇的痛苦与无奈,也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道路的曲折与艰辛。  相似文献   

10.
张荫桓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认真考察西方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详细撰写的出使日记,是国人了解西方的宝贵资料.在晚清时期出使西方的官员中,张荫恒通过自己对西方文明的观察得出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当时国人关于西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路"是对正在生成中的人类文明新秩序的承载,对新历史理性精神的承诺。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实践变革进程,始终受制于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思想逻辑。作为对此种文化宿命的超越性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改革实践,一代中国人秉承新"中华性"的文化期望和观念预设,基于权利政治、公益政治以及人本政治的治理与善治理念,循着合法性论证与主体认同之"道德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的自主轨迹,始终致力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之内在公共性特质,旨在实现普适意义上的国民普遍福祉,表现出力图超越狭隘的"发展主义"模式,重建新历史理性,自主探寻能够引领中华民族朝向公正、民主、和谐、共享之自由公义社会前行的文明进步新路的恢弘气度。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目标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中国发展模式,是落后民族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赶超先进民族,进而创造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模式。它在实践中的初步形成,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渐进过程;它在内容上的基本确定,需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统一;而它在理论上有待实现的突破,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变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在政治体制上通过转型来进一步适应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发生带有现代性特征的过程。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核心意识形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政治发展范式等三个方面的政治道路差异,分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独有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必须立足于实际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化道路模式,学会批判地吸收其中"合理内核",寻找真正属于中国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自从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在中国出现以后 ,近百年来中国迅速地将曾经在西方国家实行过的包括多党制、一党制在内的政党制度都试验了一遍 ,直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现代政党制度的确立为止。这个西方政党制度本土化试验过程 ,其本身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自开始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政治选择性 ;同时 ,也体现了探索适合中国现代化需要的政党制度的曲折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国初年的多党竞争以及后来的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对抗与妥协、冲突与合作 ,其实质是由谁来主导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谁的范式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导性范式…  相似文献   

15.
李惠康 《船山学刊》2003,(2):98-101
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的提出,开始了中国西方民主思想的理念;《资政新篇》把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戊戌维新使民主理论的轮廓清晰可辨;辛亥革命是民主理念的短暂胜利;新文化运动使民主成为国人心中的理想追求。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政治民主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戊戌维新派的婚姻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资产阶级的文化高度对中国封建婚姻陋俗进行自觉地文化批判是从维新派开始的。显然,中国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是促使维新派产生新式婚姻观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从婚姻文化的视界来探索问题,那么维新派的婚姻观与国人在若干时间内接触到西方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话语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传递主体观念的现实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的新道路,集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哪里来的?这条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展现了中国的话语思想与理念,这为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传播中国理念、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相似文献   

18.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新制度形态与理论升华,更加切实有效地确保了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制度特质与显著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避免了西方民主模式的民主异化问题,通过健全的民主制度设计,确保了最广大人民的真实意愿反映在国家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当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了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现代政治方案,提供了依据本国历史国情与发展道路自主探索民主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力推动了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健全与治理效能的提升,为国家治理的长足进步提供了政治动力与制度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态,为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然后逐步延伸到政治、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当代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法律文化面对法律全球化的挑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深入研究这些新特征,分析新问题,将有助于我国法律文化与国外先进法律文化的接轨,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进一步推进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但与此同时,在发展中,法律制度文化与法律意识文化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在实现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并发扬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法律工作者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更是摆在全体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几代人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势必要反映世界社会环境整体全球化的变迁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变化."无国界教育"即是在全球广泛合作背景下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规模、教育理念及文化价值观与西方也有巨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无国界高等教育在顺应国际潮流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