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人文:在渗透中走向融合】赵行良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章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两个视角,各自有其特色。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旨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以便改造世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而在现实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两种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人之生存信仰,对其解读只能是一种生存论解读.信仰是人在精神世界中渴慕崇高而对现实自我的当下超越,从而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人之为人的意义领悟和价值关怀,使人挺立起主体的自足.信仰源于人自觉人生的缺憾,需要以某种意义弥补自我存在的残缺,信仰的本质就是信仰人生有意义,从而使人生值得一过.信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了生死之惑;超越庸常生活;指引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3.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5,18(1):46-48
理性和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要素,在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中,虽然理性的科学精神占了主导,但整个西方哲学始终运动在理性和信仰交织的精神网络上,尤其是中世纪哲学,理性与信仰的交融与调和孕育出的中世纪哲学,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道。对于欧洲中世纪哲学探析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理性”概念既有一般意义,又有多方面的具体意义,它在不同领域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就科学和宗教两个领域来看,理性不为科学所独有,也不是隔断科学与宗教两个世界的天然屏障。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或意义世界的一部分,崇高的信念和理性化的信仰也常常成为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信仰追求紧密相连,文学不仅是他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他想象建构人生和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沈从文的文学天地里,乡村和都市对应成了自我和世界、理想和现实的两极,正是对内外两个世界本质的和谐与一致性的强烈诉求和被分裂的焦虑之间的巨大裂隙,使沈从文的文学和人生发生了致命的断裂.自此,他更坚实地踩在了现实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和科学主义的两种诠释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原则和唯物史观处于互不相容的状态,我们则认为这两者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相互补充的辩证的两极。人本主义的成分和科学的成分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直并存,并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中相互凭借和相互渗透,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正义学说和科学理论的统一体。人本主义原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旨,唯物史观论证了人本主义理想实现的道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旨,有利于我们在不断发展的历史形势下"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信仰”之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是对“信仰”范畴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研究。首先说明了“相信”、“信念”、“信仰”的内在递进关系 ,其次指出了信仰是人对世界的认同和精神的掌握方式 ,论述了信仰与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的关系 ,最后揭示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相通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保持必要的张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和“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即英国学者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当二者相对而言时,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着价值中立的理性精神,从而属于知识论范畴;人艾则是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它以超越理性认知为其特征,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从陈述形式看,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是)与价值判断(应当)的分野。“能够的”与“应当的”、“我知道”与“我相信”乃是科学与人文在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上的表征方式。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科学同人文的分裂、冲突和对峙,…  相似文献   

9.
法轮功在当代中国的出现 ,并征服了一部分党员干部 ,其原因并不仅在于李洪志的歪理邪说的诱骗 ,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即部分共产党员信仰世界的紊乱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引发的政治冷漠感 ,文化开放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导致价值选择过乱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导致文化认同过失以及党建工作弱化使党组织凝聚力下降 ,构成了共产党员法轮功信仰形成的文化土壤。因此同法轮功的斗争 ,必须从共产党员的信仰重建入手 ,通过对党员进行唯物主义、党的知识和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理性精神 ,从而构建共产党员理性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伦理学主要是以不同于事实认识的价值认识为其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向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生和道德的价值观念系统。人对外部世界有着认识和价值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导作用,转化为人的意识结构,使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念区分出两个层次,即认识的和评价的。马克思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抽象概念的把握(认识)不同于实践精神的把握(评价),它们是人对事物的不同的反映形式。事实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对象“是如何”,认识的结果是制定有关对象的科学、真理系统;价值认识所要解决的任务则是客观对象“应如何”,以及活动主  相似文献   

11.
文明与宗教     
宗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对世界认识、对自我认识的哲学思考。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的增长。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各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科学信仰取代宗教信仰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复;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和平共处"的现象令人迷惑。宗教到底是鸦片吗?这个问题是否有新的阐述?中国的宗教观是什么?这些都是对宗教深入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视域中,自然不仅是一个现象的事实世界,而且是一个终极价值意义的精神世界.由创生、道义与和谐三种元价值和精神,构成了中国式"三位一体"自然信仰精神体系.它们为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缔结了安身立命的自然信仰家园,对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来说,具有根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提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如果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用语就会造成混乱.社会实践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已被人们所认识,马、恩、列都提出两大哲学派别应在实践和科学发展中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与其说仍有矛盾,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反对哲学中灵肉、心物对立是指传统哲学,现代哲学应该奠定在具体学科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沿着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的发展轨迹,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意志、生存、行为、信仰、悲观、孤独等问题,未来哲学"冲破了固定不变的""外表",必将"成为世界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严火其  王中越 《东岳论丛》2004,25(2):139-143
在荀子的认识思想中,人的认识分别是"天官"(感觉器官)和"天君"(心)的机能.天官的特殊作用是认识事物的"个别性",天君的特殊作用是把握"道",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天官对个别性的认识是经验论、反映论的:天君对"道"的把握则依赖于直觉和体悟.两种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必要的,它们可以而且应该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李德顺 《河北学刊》2002,22(5):15-17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次和形态之一。我国目前所谓的“信仰危机”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信仰进行深化和升华的内在要求。对有关社会现象给予深入、冷静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高度的科学精神引入信仰领域,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汇合,是实现信仰升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精神信仰研究的新视角: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 ,是形而上的但历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除了维持正常生存活动的物质世界外 ,还有特有的精神世界 ,它是人类精神为逃避无限和永恒的压迫、摆脱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和孤寂而构筑的“精神家园”,藉以获得生命的确定和归宿。只要人的生命存在 ,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都离不开精神信仰以及对终极世界的依托和关怀。信仰激励着人们历经千难生存下去 ,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了信仰 ,寻常的生活才富有意义。一、传统精神信仰研究的范型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现象的探究长期驻足于哲学、宗教和社会学领域。这表明…  相似文献   

17.
吴炜  柳媛 《人文杂志》2008,2(3):27-33
科学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意识形态化和信仰化的结果──科学主义也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后果,其一是堪称"启蒙悖论"的"科学压倒启蒙",即遮蔽了科学所蕴涵的自由批判精神,而使本来是思想解放活水源头的科学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思想独断的渊薮.其二是弱化了"求真"这一科学精神本应具有的重要内涵.其三,限制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使其中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充满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救赎精神的内容被遮蔽.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凝结和精华 ,这两种精神既相互差异和区别、又相互依存和补充 ,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基本精神文化系统。近代科技革命以来 ,由于人类醉心于“征服”和占有自然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 ,人文文化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结果造成了 2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仰及其文化内涵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信仰本身却并不是精神冥想的产物。信仰说到底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它具有着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第一,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信仰是隶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人类精神世界的产...  相似文献   

20.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精神现象,其本质是人对自我超越性的一种执著的探究。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信仰包括物质生活、社会交往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价值维度,与之相呼应,我国大众的信仰可划分为满足物质需求的实用信仰、追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社会信仰和关照人精神世界的宗教信仰。其中实用信仰主要体现为人们对工具(手段)价值的追求,后两类信仰体现为对目的价值的追求。通过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大多偏重工具(手段)价值的实用性,而忽视信仰的理想性,忽视对终极关怀的寻求,我国民众的信仰尚且处于信仰价值的基础层面,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信仰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