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颠覆历史权威,强调"对话"品格,将话语权力作为支点,寻求主体叙述,即通过文学虚构得以完成的历史文本的新的"历史诗学"。其历史观的颠覆性即体现在主体间入中的虚构性和诗意中追求真实性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叙述,历史真实观被新历史主义彻底地否决。取而代之的是"审美与真实之间功能性区别的消解"和"带有诗人看世界的想象虚构性"。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这一历史观对文化生态的多元共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但其个性的恣意展现也使它失却了历史的严肃性,在消解历史权威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市场化年代文学中,先锋历史小说是一种极具个人化气质的艺术经验.它以种种奇幻怪诞、偶然神秘的想象创造了另一种历史的真实,在虚构的历史真实中探寻历史的真相;它以历史碎片的形式取代了规范理性的历史整体,在具有诗性关感的破碎化历史情景中暗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它在消解了现在时间和具体历史事实之后,为我们留下了一种永恒的历史气质和文化精神,从而为市场化年代人们的生命与生存建构一种理想与神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雾都魅影     
《阅读与作文》2008,(8):4-6
这里诞生了《指环王》、《哈利波特》,这里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在作家笔下的世界,这里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而在现实世界中,这里也是一个不断有灵异事件发生的地方。在英国伦敦这座交织着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大都市里,为什么会频频报道目击灵异事件呢?这些目击是灵异事件是真实的见证,还是人为的骗局呢?  相似文献   

4.
李鸣生的七部长篇航天报告文学是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史诗性文本,填补了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空白,以更为全面丰富的事实和更为理性的认知,还原历史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努力消解历史的“冷酷无情”,将中国人发射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豪迈与悲怆、奋争与困惑刻写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潘敏女士在《沦陷时期江苏日伪基层政权研究———以苏中、苏南为中心,1938-1945》一书中的记载,讨论了那一时期中国广大民众在社会巨大变化中的生存选择,里面既有爱国抗日的热情,也交织着维护一方平安,与各种土匪、地痞的黑暗势力作用斗争的实际需要。本文是想复活历史的另一种“真实”,并以此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定在社会剧变中的重要;最后,本文还想说明,如何认识历史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转向:伦理、认识和后现代。这三次转向与主体有着深刻的关系。伦理的转向将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就了人的主体;认识论转向形成主客二元对立,将人异化;后现代的转向意在消解理性的主体,实现真实的存在。然而主体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还有待历史的界说。  相似文献   

7.
《五号屠场》是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受赞誉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冯内古特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历史和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模糊了二者的边界,运用了一系列叙事策略证明了历史文本的写作也可能具有虚构性。小说文本虽然本质上属于虚构,但对比历史文本,却更加具有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后新时期”小说有足够的魅力和理由显示它对人所面对的历史境况的不信任,如果文本构成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恰好是对历史现实的颠倒、重构、消解,或在消解有中心、有意义的世界的同时,正好完成消解自身,使文本最后成为无所意指的能指位移和扑朔迷离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世博会引领科技革命的新潮流。在世界博览会的演进历程中,交织着技术发展和人文发展,融汇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世博会是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每次科技革命的结晶都总会在当时的世博会上亮相,昭示新时代的来临。160年的世博历史表明,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还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在当今社会,世博会必将进一步展示新一轮的科学技术文明,继续推动蓬勃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兆言早期作品由于执着于对理想精神的解构和"零度情感"的介入通常被划入"先锋小说"一类。在文学观念上,叶兆言放弃了对宏大叙事和传统历史本真的追寻,颠覆了习惯上小说社会意义的表达和历史真实观的反映,其散乱、破碎、戏谑、反讽、平面化的叙述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虽然叶兆言先锋小说放逐了小说意义的表达,但他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向度。毫无疑问,叶兆言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把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们的精华融入了本民族特色的内容之中,将读者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虚构世界。  相似文献   

12.
陈昌平的小说在一种吊诡叙事中对生存的境况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掘,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的吊诡带出生命个体与历史语境的矛盾关系;崇高的消解与找寻崇高的吊诡让我们在反思与坚守中感受生活的无奈与坚守;承认荒谬却不认同荒谬的吊诡敞开了更多本真生存可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历史"等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所指"进行分析,阐明<白鹿原>所力图展现的"传统儒家文化"只是作者在当代具体语境中对"传统儒家文化"与"历史"的重新建构或叙述.而这一建构或叙述因符合当时人们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期待而获得认同.但在此类新历史小说中所体现的与以往用政治权力观念图解历史相对立的叙事模式,在反思"五四"以来对传统儒家文化简单否认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放弃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14.
《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寓真实于寓言与虚构中,体现政治小说的艺术性,使读者产生惊讶。小说从合情合理的视角,打破常规叙述,使熟悉的历史事件陌生与离奇化,使惯常的事件组合陌生化,使语言表达奇特化,故意不用读者熟知的通用名称,在语言与阅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消解过程。以苦涩、嘲讽与愤怒为一体的幽默,追求悲剧意味的喜剧风格,增强象征性与寓意性。运用扭曲的图景,将变形、变态的痛苦寓于深刻悖谬中,以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长篇小说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小说文本成为了一段压缩的历史 ,体现了法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种种特征 ;二是社会历史与小说文本构成了生活世界的隐喻 ,莫泊桑作出了生活即死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家庭身世和生活经历,极具戏剧化的生命体验,使得叶广苓创作的家族小说,将家族秘史与个人心曲委婉交融。本文试从其与生俱来的贵族视角、文本创作中的"非贵族化"倾向及个人抒怀式的"京味"话语写作等方面,来剖析叶广苓充满悖论的审美价值心理。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叙“史”小说依托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还原裹挟于历史洪流中的民间生存本相,让读者在荒诞中品味到庄严。在《丰乳肥臀》中,作者借助一个患有“恋乳癖”的主人公——上官金童的独特视角对民间历史进行回望,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历史叙事诗学。研究探讨小说文本的历史化叙事指向,分析其基于“人学”的平民史观以及历史叙事模式背后的文化隐喻,期冀让读者了解复杂、多维的历史语境与症结,更准确地把握莫言的历史价值观与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唐浩明、二月河是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位突出代表,理论界对两者历史小说的批评一般停留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和雅俗定位上,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唐浩明、二月河的创作都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河东风土的"重实轻名",是使唐浩明与二月河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动机、艺术品位等方面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小说极易被误读的地方很多,而性及颓废、感伤既是郁达夫作品的内容,也是其作品的形式,更是作者通过叙述技巧与文学阅读之间达成的一种反常化美学效果。郁达夫小说中的“人”是要通过人的自然性内容的露骨表现,完成他对人的社会性的怀疑和“轻视”及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和思索。  相似文献   

20.
重新认知“五四反对派”的正面价值是全面理解“五四”的题中应有之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首次与新青年交锋的林纾,是被文学史固化乃至丑化的“反对派”,其小说《荆生》和《妖梦》更是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反动文本”。实际上,这两部小说乃是林纾的游戏笔墨,体现了林纾“好谐谑”的性格面相,也呈现出中国传统笔记小说“资谈助”的特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严肃“小说”。这两部小说由小报上的“游戏文字”升级为新文化战场上的“反动文本”,成为五四新青年批判林纾的关键一击。重回历史现场,考察这一“反动文本”的历史生成过程,有益于深化对“五四”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