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4年9月美国总统特使纳尔逊访华之际,正值中美关系陷入危机的关键时刻,纳尔逊使团通过开展对华调查,试图从经济层面入手化解两国之间日趋激化的矛盾。在白宫方面的支持下,纳尔逊使团得以直接向国民政府索取诸多机密信息,并与美国驻华机构互通情报。纳尔逊使团在短期内即完成对华经济情报的搜集任务,并据此向两国政府拟具针对性的建议,为维持中美战时同盟关系提供方案。纳尔逊使团在中国的经济调查活动,反映了罗斯福总统“特使外交”的特色,同时折射出美国当局海外情报领域特使和常使之间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微妙关系。初次访华期间,纳尔逊与蒋介石确认了中美战后经济合作意向,这是缓解二战后期两国紧张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但围绕如何开展战后重建等核心议题,纳尔逊使团未能促成任何具体协议,此阶段中美之间的谈判与互动反而暴露出双方存在重大的战略分歧。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且涵盖不同经济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断降低,经济扩张周期明显延长,使美国经济步入了西方学者所谓的“新经济”时期。对于这种战后美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现象,笔者认为不应排除经济周期的诱发因素,但更为根本的因素应归于克林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80年代美国进行的以高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发展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但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新经济”的增长将逐步趋向缓慢  相似文献   

3.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严峻,该地区所谓自由政府的反共行为迎合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斗争需要.战后东南亚对实现美国在亚洲的冷战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多米诺骨牌效应,完成美国在全球的民主化目标具有重要的地区性价值.东南亚对于日本经济的复苏、西欧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西方在与克里姆林宫争夺亚洲意识形态高地的过程中具有不估量的作用.基于此,美国由战后的不干涉转向公开介入东南亚事务,不仅介入印支战争,而且在战后二十年中始终以亚洲的全局冷战作为其对东南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东南亚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助推了东南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在中美结盟之后,美国政府通过史迪威企图控制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军队指挥权,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美国当时的军事战略目标,迅速战胜日本,而美国尽可能地少付代价;另一方面是着眼于符合美国利益的战后世界格局,控制中国军队,将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反苏前沿阵地;再一方面是企图通过控制中国军队指挥权,进而在战后将中国军队变成美国得心应手的雇佣军,将中国变成美国的政治附庸和经济殖民地。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实现其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设想,维持战时盟国之间的合作,确立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于1944年6月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华莱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调解国共矛盾与中苏关系。这次访问,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巩固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对二战后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战后出现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苏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新中国的成立,击碎了美国战后亚洲新秩序规划,使美国的“中国蓝图”成为泡影。对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新中国,美国采取了强硬态度,即“不承认、不接触、不通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经济封锁,对包括新中国在内的国家实行“禁运”。中国政府随即展开了机智、灵活的反“禁运”斗争。  相似文献   

7.
亚洲“四小龙”汇率制度改革及其体制基础探析黄建忠亚洲“四小龙”战后短短三四十年间创造的经济奇迹,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样板。“四小龙”的经济实践表明,汇率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一国或地区外贸保持强劲活力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汇率制度之奏效又必...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随着东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逐渐凸显,美国越来越深地介入这一地区,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与目标也由此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不过,它还是有脉络可循的,可将其分层为“生死攸关的利益”、“重大利益”和“次要利益”.这三重战略利益与目标框定了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作为的轻重缓急与优先次序,提供了指导美国东亚战略运行的北极星与基本坐标轴,它们的战略运作皆指向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的护持.这不仅有助于澄清这些可识别的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利益清单之间的利害关系和平衡关系,还有利于我们把握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实质与精髓.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多年来,美国经济由世界霸权的顶峰地位,经过高速增长、“滞胀”、“回升”和政策大调整阶段,逐步衰落下来,其原因何在?去年10月震动世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对美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战后初期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战后初期,美国较抉的把庞大的战争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并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增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企业文化陈银庆一、企业文化及其理论的形成7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美国和西欧各国。使许多西方学者感到困惑的是“日本人到底有什么秘密?”,对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原因,尽管有各种说法,如巨额美元援助、亚洲的二场战争获得实惠、在旧本实现了土地...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人眼中,“大中华”的出现──不论其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联合体,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已形成了挑战。美国人甚至认为,当太平洋世纪到来之际,美国的经济利益有被排斥在外的危险。为防止在亚洲出现这种情景,美国在全球战略中作了一番调整,加深和扩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期美国制定了“半球”石油政策,试图扩大中东石油生产、保护西半球石油资源.战后初期美国为复兴西欧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既推动了“半球”石油政策的落实,又在该政策的框架下对西欧提供了石油援助.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战后美国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13.
战后天皇裕仁的合法存在,是日本保守势力得以长期把持政局、据以重建日本的政治基础和军国主义浊潮泛滥的思想渊源。 美国改变《开罗宣言》的立场,先点化后接受日本有条件投降,缘于《雅尔塔协定》后美苏战后利益的尖锐对立。因此,美国确立独家占领并扶植日本成为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反苏遏共桥头堡的既定政策,构成了日本“战后军国主义现象”嬗变成因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与亚洲“四小”(南朝鲜、台湾、新加坡、香港)是战后在亚太地区经济上先后迅速崛起的国家和地区。比较日本与“四小”,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地理条件、战后所面临的某些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等。但比较两者战后的各自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两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各自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其经济发展战略是不尽相同的。一、经济基础及发展条件日本与亚洲“四小”比较,日本的工业发展是很早的,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仍是以轻工业为主,…  相似文献   

15.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通过经济援助,复兴西欧经济,加强对西欧控制的计划。该计划是在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来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美国巨大的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该计划是实施“杜鲁门主义”称霸全以战略的重要步骤.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决作:另一方面它也使美国获得了巨大实利,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逆流”是战后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既是美国占领政策变化的结果,也是日本保守政治家对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积极把握与参与的结果,体现了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传统。“逆流”客观上符合了战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占领政策的转变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刘晓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其推行侵略战争,靠掠夺邻国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二战中遭到惨败。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经济濒临崩溃。然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却出现了“奇迹”,仅仅用了大约...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19.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亚洲大陆的垮台,自然使得美国不得不抛弃中国而在对亚洲战略的重心方面另选盟友。而日本在世界贸易的恢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冷战中尤其在亚太地区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美国不得不在亚洲扶植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友,将对亚太经济政策的重心由中国转向日本。  相似文献   

20.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