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在当前金融体制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特别是贷款困难的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银企之间缺乏正常的信用关系.文章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银企信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形成机理,进而从制度层面出发,提出两种解决办法,即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和法律体系、抵押担保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主办银行制实施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在银企间建立起更特定、更稳固的信用关系.它应以银行、企业双方产权关系明晰、信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和银行货币不受行政干预为基础.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实施主办银行制的前提条件.现实中我国主办银行制的实行只是一种以维持原有计划金融体制为前提的银企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由于未触及双方间扭曲关系的体制型根源,因而不可能真正消除银企矛盾.  相似文献   

3.
当前企业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 ,而银行却又出现大量资金“沉淀”,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银企信用关系恶化。银企信用关系恶化 ,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个人信用观念淡薄 ,企业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不当行政干预 ,以及银行自身的一些原因。目前 ,只有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加强银行自身建设 ,转变地方政府行为才能有效解决银企信用关系恶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银企关系恶化、进而信贷紧缩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金融现象.在当前通货紧缩的背景之下,持续的银企信用危机、信贷肾缩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必须高度重视、予以化解.本文应用博弈论的一个分析模型--旧车市场来探讨银企关系恶化、信贷紧缩的成因和特点,并进而提出了改善当前银企关系、减缓信贷紧缩的可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分析了银企关系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重要外源性融资渠道———商业信用的影响。建立了涵盖企业财务状况、银企关系、宏观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指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银企关系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商业信用可得性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制造业中小企业,只有表示企业与银行业务往来程度的银企关系会影响到商业信用的可得性,银行信贷市场与商业信用市场基本上是两个分割的市场。  相似文献   

6.
作为科技活动相关主体的职业信用,科技信用对于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完全契约理论看,科技活动中存在信用信息的不对称,这是导致科技信用缺失的客观原因。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看,科技合同旨在规范科技行为,但也无法完全避免信用缺失。治理科技信用缺失,需采取包括科技合同管理、科技信用教育、社会监督机制等在内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作为科技活动相关主体的职业信用,科技信用对于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完全契约理论看,科技活动中存在信用信息的不对称,这是导致科技信用缺失的客观原因。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看,科技合同旨在规范科技行为,但也无法完全避免信用缺失。治理科技信用缺失,需采取包括科技合同管理、科技信用教育、社会监督机制等在内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强制执行公证对金融交易领域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障金融信贷安全,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还可以减少金融交易纠纷,增强金融交易的可信度和履约率。同时,金融交易的规范运作也有利于促进公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公证强制执行和金融交易行为存在着互动关系。公证强制执行力在服务金融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诸如赋予强制执行的金融法律文书内容不规范,有关金融新业务的强制执行的公证文书的效力存在争议等,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最根本原因是金融交易中的金融机构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通常容易被忽视的是当金融消费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及过度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运用经济学当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对金融交易中产生的双重道德风险进行分析,更好地防范双重道德风险的产生,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农业融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信用评级、融资增信、融资担保、中介服务等的作用,降低银企双方信息成本,夯实农村金融信用基础,纾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过程中信用信息不完善或缺失的困境,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源和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1.
信贷担保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交易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担保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银行、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会因有限理性和资产专用性等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致使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不被信任以及由此而生的贷款申请的程序障碍和既得资金的运用缺乏有效监督,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被金融市场拒之门外。只有信贷担保的制度创新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才会得到有效满足。  相似文献   

12.
供应链集中对企业而言既有整合效应也有风险效应,供应链集中度究竟如何影响企业获取银行信贷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集中度与银行信贷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供应链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获取的银行信贷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经营风险和资产专用性在供应链集中度影响银行信贷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议价能力较弱、非国有和中小型的企业中,供应链集中度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倒“U”型关系更为显著。因此,企业应将供应链集中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维持适度的经营风险和资产专用性水平以获取更多银行信贷;同时银行应关注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水平,充分评估授信风险并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金融仓储服务模式一般包括动产第三方监管和仓单质押模式,在破解中小企业动产融资难方面具有创新性,开辟了银行动产授信的新模式,还可以提高银行信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这种仓储业的新业态和银行服务外包的新形式,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银行、金融仓储企业、中小企业合力共同推进、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4.
负债企业信贷风险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债企业的信贷申请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获利的机会 ,同时又存在潜在的信贷风险。为了形成银行对负债企业的信贷申请有一个正确的操作思路 ,对负债企业的信贷申请进行博弈分析。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内容,信贷风险的发生往往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无论目前还是将来,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都是金融业内的主要任务之一。信贷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体制、政策、企业改革和银行内部管理、金融市场发育情况等方面的原因,因此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相应的方面入手;尤其是改革金融制度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这是本文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金融IC卡市场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走在前面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随着银行卡欺诈现象的日益严重,亚太地区如日本、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也陆续启动金融IC卡市场。我国由于信用卡占银行卡的比重小、借记卡交易口令保护、货币流通尚未完全对外开放,欺诈风险相对较小,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银行磁条卡,而金融IC卡市场在我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文章以我国金融IC卡市场为背景,以衡阳市为例探讨金融IC卡的推广条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仅仅从贷款企业角度来评价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而且评价企业信用风险时,也集中在贷款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上,忽略了银行本身存、贷款结构和风险状况对信用风险的影响,造成了评估主体缺位。作为对众多文献的补充,从贷款企业非财务风险因素、银行风险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信用风险因素分析,完善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及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了分析 ,认为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间接融资空间狭窄、缺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等问题。因此 ,应为民营企业构建相应的信用担保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建议 :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观念 ,强化服务职能 ,支持民营企业创业发展 ;有关部门加快培育面向民营企业的非国有金融机构 ;政府对民营企业予以积极扶持 ,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9.
信贷担保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间接提高借款人的信用等级,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是,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所支付的交易成本在减少不良贷款的同时,也导致了银行总资产缩水,且后者的数量大于前者,则此时的信贷担保将让银行资产质量因此而持续恶化。由于不同信贷担保方式的交易成本不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担保可以显著优化银行资产质量,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则会明显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因此,银行在选择担保方式之际,必须考虑具体项目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20.
贷款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信贷风险是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此外,较高的贷款成本也影响了银企交易。文章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