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性文学研究学科,以及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渡到"性别诗学",可谓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索的重点与取得的业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其严重的不足.这首先表现在部分学者在对西方理论嫁接上的生吞活剥.其次,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再次,研究对象的偏嗜与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单一化.放眼未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许多条路可走,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将相对封闭、狭窄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拓宽为相对开放、广阔的性别诗学,或者称为"性别批评",将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论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经典形态.但是,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直接影响,有着许多未尽完善之处,还没有真正建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只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雏形.因此,辨别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形态,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化主要是指过程,中国形态则主要是指结果;中国化着重在运用,而中国形态则着重在建构;中国化曾经产生了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形态则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3.
“唱反调”的批评即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求疵的批评”,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流派、社团之间的相互批评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之间存在着争论和批评,小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内部又有分歧和争论。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众多,社团林立,文学理念、风格各异,因而批评和论战比比皆是。这些批评和论战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则完全相反。文学批评对很多文学批评者来说,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责任,不是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热爱,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是谋生的手段。既然文学批评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学批评这种职业来谋取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这种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作揖主义”、“好好主义”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既害了文学创作,也害了文学批评本身。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当下时代与世界语境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形态的坚持与发展。文学批评研究者需要有效而明确地确立其总体理论态度,形成一些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出发,积极开展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构。  相似文献   

5.
程蕾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4):95-102
无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还是分析茅盾自身文学批评思想复杂的发展过程,都有必要回到历史现场,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阶级理论对茅盾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从1921-1925年间的茅盾文学批评来看,"阶级意识"在其早期文学批评思想中的发展可分为播种萌发、被动灌输、自觉生长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茅盾文学批评思想逐步从"人道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立场,开始提倡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 ,元代文学批评沉寂 ,没有出现大的批评家 ,也没有出现伟大的文学批评著作 ,由此研究者对元代的文学批评较少涉猎。但元代毕竟是一个百年王朝 ,它的文学批评毕竟要有一定成就 ,在这百年中 ,文学思潮无疑在发展演进。所以 ,从 2 0世纪初 ,就有学者对元代的文学批评给予了一定关注 ,到世纪末 ,这一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本文对 2 0世纪百年中的元代诗文批评研究作一宏观的回顾和梳理 ,以期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而文学批评本身也需要进行研究。在当前,文学批评问题更需要结合到文学批评的发表途径即传媒来加以审视。本篇论文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传统的纸页传媒和新兴的电子传媒的传播渠道,对于文学批评传播效果的不同影响,分别各有庙堂氛围和剧场的氛围。其二,文学批评进入到文学教育和媒体传达两种不同途径的各自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问题。其三,进一步看则分别有通过学科化的建构来模铸人的文学心理结构和通过大众舆论的方式来参与到当下的生活。其四,文学批评不同的发表途径不只是对于批评意见有影响,而且它可能影响到文学批评自身的学科秩序;从传媒角度思考文学批评,可能看到文学批评的容易被忽略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立民 《天府新论》2009,(3):149-153
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倍受冷落的领域,研究呈"荒漠化"状态.但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有着自已独立的发展流程,在不同时代则分别涌现出自已的优秀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也不时羼入自已的独特体会.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批评领域内的一些新创,将颠覆时下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此所谓"定见"与"常识",而导致重新审视时下文学批评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对文学批评的想象性的认识是近二十年来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现象是受到王德威的一本论文集<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的影响而发生的,先是在文学史写作研究中运用得比较多,后来转到对文学批评的想象性的认识.从最近一两年的文论来看,人们已普遍接受了文学批评的想象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趋于自觉,文学批评的繁荣是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学术界对文学批评这门学科的认识却相对滞后,从历代公私目录对文学批评著作的归类、命名和提要可以看出这一情况。《隋书·经籍志》将六朝文学批评专著散入诗文总集之中;《崇文总目》意识到文学批评学科独立的学术品质,把此前相关著作收为一类,却命名为“文史类”。宋代诗话体兼说部,导致《郡斋读书志》的“误排”;《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回归到《崇文》的体例上。从郑樵《通志·艺文略》才开始较为合理的处理文学批评学科,直到明代《澹生堂藏书目》,学术史家方为文学批评这一学科给予合理的地位和科学的命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古代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历史做出了简明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1.
对于女性文学批评研究的未来而言,女性文学批评逐步走向理性与成熟,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历史前提;从近期策略与远期目标上,逐步实现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转换,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理论前提;强化个性的文学写作方式与批评理念,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思想前提;逐渐改善女性生存状况与文学现状,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现实前提;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圆形批评是贯穿王先霈新时期以来学术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酝酿到成熟,圆形批评为我国文学批评学建设确立了科学的学科观念,为西方普遍主义影响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当前多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学发展提出了一套整合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它至少可以包括几个重要部分:一是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模式主要问题的检讨与反思,二是对中国新文学批评基本概念的检讨与反思,三是探询现代体验与中国新文学"正名"的可能.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正名",应当从具体的"清理"入手,即对广泛运用的文学批评概念重新加以考察,梳理其来源,勘定其流变,分析其效能和限度,发现其中的合理性,也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与变形.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旅行到中国,掀起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也引起中国学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在自己的文化政治背景中接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展开具体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于李健吾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目前基本囿于"京派批评"或"印象式批评"的模式久难突破。造成如此困境之因,大致有三:一则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纯美追求不太符合当时特定语境中的文艺政治审美需求,如果将其还原到历史现场去审视,难免会受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影响;二为当下学术界据二手资料做研究的不良风气使然,从二手资料阐释出的结果严重背离了李健吾的本义;三是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想是以自然主义为主导的,而自然主义文艺思想曾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反动而广受批判,致使我们至今无法客观正视之。只有直视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是以自然主义为基石的事实,才能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他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诸种变异。  相似文献   

17.
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 50年来的文学批评 ,大部分时间进行着政治的批评。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被普遍地坚持。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政治规定被政治地解除 ,文学本身的解束带来文学批评的政治解束 ,文学批评整体性地失落了坚持几十年的第一标准 ,其他标准又远未明确并达成共识 ,中国文学批评进入标准多元、混杂乃至缺失阶段。这是文学价值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 ,也是这一变化过程的理论体现。文学价值观念是文学批评的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正陷入失根又寻根的境况之中 ,这种境况决定着文学批评走向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美学的中国特色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维度.美学的中国特色可以概括为: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把文学艺术视为审美意识形态;它规范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形态,其主要表现是:一、以人为本的文学批评,以解放全人类和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二、天人合一的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立统一的价值体系;三、和谐统一的文学批评,追求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多元共存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它外显为革命实践性、伦理意识形态性、整合和谐性的美学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坚持美学批评与史学批评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审美艺术标准与意识形态标准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操作中把审美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论失语症与文论学科秩序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在文论学科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主从关系倒置,且缺少实际的批评,造成了文论实践性的贫弱。重建文学批评学科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先决条件。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个误区,是试图把属于相似性知识型的诗意话语转化为再现性知识型的理论话语。重建文学批评学科,可以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既合理又现实的场域;同时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够把古代文论的实践品格输入当代文论,促进文学批评学科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