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出身贫苦,却向往上流社会的体面、豪华生活,他为之苦苦奋斗,最终名利双收.可是功成名就后,他却没有了兴致,并感到生活对于他是一种痛苦.马丁心灰意冷,毅然走向自己最后的归宿.这是他梦想幻灭后的选择,也是"美国梦想"幻灭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幻灭是哈代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成功的小说,其主人公苔丝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哈代幻灭主题的女性人物形象.哈代的幻灭主题主要体现在他对苔丝被人诱奸、遭人抛弃和最后又被人勒死等方面的详细刻画上.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毁灭既是她自己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主人公形象给予分析,指出画家皮斯卡廖夫的悲剧性行动———试图通过“审美化”的爱情追求以实现其审美诉求和伦理诉求———源白其独特的“艺术-文本化”生存观念。主人公形象“艺术-文本化”生存的幻灭使得他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获得了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中国式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下产生的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像和文学表达。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同时,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出现了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相似文献   

5.
以金钱为主题的"美国梦"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之死则代表着"美国梦"的幻灭。威利扭曲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而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则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决定了"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小说表达的内容经常与其流亡异域的生活经历和生存形态相关.在创作中,他总是为其主人公设计一条乐观向上的路.他们在寻找回归故国之途中即使遭受重重阻碍,精神几近幻灭,但最终,主人公仍然能够从当下的生存劣境中超脱出来,在精神的国度里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叙述《驴皮记》的主人公——一个破落贵族青年拉发埃尔的人生悲剧,使人们体会到一个无止境追求金钱与享乐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将自己送上不归之路。巴尔扎克给我们活生生的呈现出当时法国社会的各种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正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深恶痛绝,作者在表达愤慨之情的同时,也阐述了发人深思的哲学思想。在小说中主要是传达一种...  相似文献   

8.
先锋意味是刘照如小说的鲜明特点,他看重技术与形式,苦心经营叙述的各种可能性,不太在乎“写什么”,却殚精竭虑地思考“怎么写”。他不断地设置着文本的障眼法,将读者导入叙事的迷宫,在这里,人物、情节、时间地点都变得不重要,它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被分裂成一连串的符号碎片,或者是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游离转换。其笔下经常出现的“失踪”与“追踪”、“幻象”与“幻灭”、“存在”与“虚妄”等悖论性情境,是其形式开掘的独到之处,由此传达出他内心的焦灼与迷惘,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式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几幅画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0.
强连长是茅盾中篇小说《幻灭》中的次要人物,虽是如此,他对作品主题的形成及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样写道:强惟力是“一个打仗只求‘强烈的刺激以自快’,而从不过问战争目的和成败的所谓‘革命军人’”,是“新军阀的走卒”,“新式的‘恶魔’”。我们认为,这种评价不是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文学中对乌托邦的叙述始终无法摆脱陶渊明的桃花源传统,从废名的《桥》到阎连科的《受活》都表现出一种向后看的特征,建构的是以桃花源为摹本的乡土乌托邦。本文即以阎连科的《受活》为中心探讨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传统及其在2l世纪最终幻灭的过程。《受活》在文本叙述形式以及乌托邦理念两个层面都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尤其对由残疾人组成的人间天堂的描述更具特异性。“残疾”的题旨因此成为小说中乌托邦理念的重要维度。而《受活》最终则表现出反乌托邦的特征,小说揭示出中国本土的世外桃源、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实践以及商品经济的消费乌托邦诸种形态的纷纷幻灭,展示了中国乡土社会深刻的历史性危机以及当代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阙如状态。  相似文献   

12.
海子创作后期致力于长诗写作,他把融合“中国行动”的“大诗”作为自己的诗歌理想。这一方面源于他试图以博大的精神追求来超越世俗生活,另一方面则因为他渴望超越中庸儒雅的民族文学精神和文学气质。但由于生命体验的缺乏及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他的“大诗”理想最终幻灭。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试图建立新的理想国,并为之寻找理想的国民。贾宝玉是一位理想国与理想国民的寻求者,他经历了追求与幻灭的心灵历程,这是特定时代与文化背景下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创作生涯开始于《蚀》(包括《幻灭》、《动搖》、《追求》三个连续性中篇小说)的写作。从一九二七年九月动笔写《蚀》三部曲之第一部——《幻灭》,到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写《虹》(未完成旧长篇),这是他创作道路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除了若干篇抒发个人感情、“充溢着‘俗’的议论”的速写随笔和一个涉及农民对红军的态度的短篇小说《泥泞》而外,其余长、中、短篇小说差不多全部是以青年知识分子或青年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这时期茅盾创作的总倾向是对黑暗社会现实丑恶的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克莱恩在小说中采用的时空交叉和时空并置的叙述方法,通过分析空间在整个叙事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来表现主人公在现实空间、想象空间的穿梭中的心理探索,探寻其在现实梦想的幻灭中获得深刻的洞察力的途径,体现其心智成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王蒙自传》是王蒙反抗幻灭与虚无的一种自救方式。通过自传王蒙顽强地反抗来自社会变革、人生转变时期的幻灭与虚无的幽灵。王蒙的写作不是对新文学的“断裂”,而是续接。王蒙从小说转向个人的生活史和精神史的写作,目的在于追寻自己的来历,界定自己的身份,寻找通向明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学史家一致公认:巴尔扎克是法国社会历史的“书记”。20世纪美国的福克纳极为欣赏巴尔扎克作品中深沉的历史感,称赞他“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自己拥有的世界”,赞赏他的主要作品为此而“全部脉络相通”。他“象拜望老朋友一样”,经常光顾巴尔扎克。这位曾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有着丰富的阅历,经受过社会生活摔打的美国作家,那么深沉执着地爱上了巴尔扎克,对他倾注了那么深的情感和那么强烈的兴趣,显然是有原因的。生活在南方——这片曾遭受过“南北战争”血与火清洗过的土地上,福克纳自觉地感到自己有责任象当年的巴尔扎克再现法国的历史一样来再现“南方”——  相似文献   

18.
狄更斯是以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闻名的,但在他的作品中,却往往可以发现一些与一般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的风格。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试先作一个比较。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有一个著名的开头。为了交待环境背景,巴尔扎克不厌其烦地把书中主人公活动的主要场所“伏盖公寓”详细描写了一番,从座落的位置、周围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一朵浮云》与《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两篇作品,文章从故事的建构,显现与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以及两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描述了主人公的理想在现实中幻灭后的无奈、彷徨和麻痹,展示了乔伊斯对《都柏林人》的巧妙构思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