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民商法是建构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演化和发展,民商法日益受到来自市场内部"异化力量"的挑战和冲击,经济法正是克服市场"异化力量"的利器和法则.准此,民商法和经济法是维护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社会利益本位是决定经济法的社会法性质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项坤 《理论界》2007,(4):72-73
经济法与民商法是并行的规范经济运行的两大部门法,它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市场经济的运转加以规范和调节。对于这两大部门法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经济法学界的理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剖析两法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而引申出收入分配领域经济法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平与效率是两个重要的法律价值.在微观领域、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初次分配中要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而在宏观领域、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再分配中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与此相对应,民商法在微观领域、市场配置资源、初次分配中发挥第一位或至上的作用;经济法在宏观领域、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再分配领域发挥第一位或至上的作用.正确认识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不同价值取向对制定、执行法律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分工(分界)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法学界的重大难题,围绕这一课题的争论旷日持久、延绵不休。笔者主张在探索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经济法学的研究范围时,积极突破既有的框架,寻求新的思路。首先,应当注意从社会经济关系的整体出发来考虑和研究,切忌单纯从局部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因为这样只能限制自己的视野;其次,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民商法、经济法调整范围之外的“真空地带”,并注意从中探索可供经济法稳固生存和正常发展、有效发挥作用的空间;再次,要立足于适应以法调整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对经济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着重指出: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追求人、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应追求全面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自从经济法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学关系的争议,尤其是经济法与行政法、民商法以及后来的社会法之间关系的争议。讨论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学的关系,必须重新认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部门法学划分理论的反思;二是如何正确看待公私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应当以新的路径视野分析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以及社会法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分析方法是法学研究的理论领域和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对法律进行经济学分析,坚持把效益作为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这与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具有一致性.民商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对民商法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对于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那么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经济法规范和经济法学界应做出怎样的回应。通过比较分析经济法规范中对公共利益的规定及经济法学界对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发现:经济法对于公共利益的回应反映出静态法律条文与动态社会现实、平面研究与立体研究和总论与分论、问题与主义的脱节。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是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我国法学界关于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诸观点,从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看,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都应该是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保障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实现,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责,共同调节或调控好经济;以人为本,力促民生,保证实质公平;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作为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产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法的价值在于实现附着在其身上的公平和正义.经济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当追求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社会效益,将自身的价值不仅仅囿于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同时,也应当包括政治、人文、生态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为经济法价值的社会效益从最广泛的方面以及最深入的程度,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在提供动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曩广大的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1.
法的价值是法基于本位的追求。法的价值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平、秩序等理念形态。法价值的体制是法价值理念的载体。法的价值主体主要是个人与社会。市民法之价值核心是私主体个人本位性的自由和公平。在近代法典化时期,自由理念表现为完全之契约自由,并得以进一步蓬勃发展,成为整个法律正义哲学的核心。在当代,自由理念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削弱,但在市民法中仍保持着最初的重要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由意志的更新规范只能在对法律行为本身适法规格上,并非对自由理念的否定,且可通过公平之价值理念和原则来调适。法的本位价值取向决定法律制度作用的方向。民法以私主体个人权利为本位,所有规制旨在保证个人权利和利益充分实现。尽管从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看,民法也朝着社会化做出努力,但是,民法关怀的仍多是私主体个人,民法所做的努力多是尽力避免个人本位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2.
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使国人大国之梦破灭后,忧国忧民之志士开始思索中国失败之源,初归为中国技术之落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甲午海战之惨痛失败,使仁人志士开始重新思考落后之因,观近邻日本之昌盛,方悟出中国落伍之根在于政治、法律等制度性文明缺失。为挽救当时风雨飘摇的  相似文献   

13.
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林彬  黄健梅 《学术研究》2004,90(12):63-72
法律经济学大量的借助于理性选择理论来考察法律规则和制度, 然而随着这项理论在法律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越来越重要时, 许多学者却对这项法律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基础理论表现出许多不满。行为法经济学的出现更是把矛头指向了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法律经济学背后的理性选择理论。本文在分析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之间的冲突的基础上, 探讨了行为法经济学对我国法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并初步分析了行为法经济学在我国法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分析表明, 我国法律经济学界亟待认识理性选择理论的前提与局限, 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的调和、充分利用行为法经济学的优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略论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功能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功能的组合就是将法律观念的应然性要求转化为现实性的实然存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交错性及连带性,需要发挥多种法律部门功能的协同效应.转型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断裂"现象,这为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的组合提供了直接的动因与契机,两法功能组合的实现路径具体表现在法律功能组合的理念、手段及机制等层面.  相似文献   

15.
多阶与多元法律规范的立法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公法与私法的立法技术趋同性。公司法中的契约要素集中体现于公司法的私法性质,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贯穿于公司法的始终。但现代国家私法层面的立法并不排斥任何公权力的介入,包括宪法规范力的适度渗透。借助公权力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公司法律规范兼有公法性质的理论基石。因此,公司法结构中的法律责任规范系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的有机统一,而权利受损主体寻求公法上的救济亦是公司法的应有品性之一。  相似文献   

16.
法的自律与自律的法——法律的自我内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自律是指法律所固有的主体能以法律为标准要求自己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一种特性,以法律的正义性与合理性为观念基础,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自律的一面;自律的法是法的自律的扩展与升华,以法律至上、司法公正和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达为基础,因而自律的法只能存活于法治社会;从法的自律到自律的法是法律的内化过程,以积极守法为实现方式,以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实现条件,以社会教化和主体内化为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有关生态法学研究的著述和论文不断增多。有学者认为相对于“环境法学”而言,“生态法学”才是一个更为科学和确切的名称,两者不仅在称谓上存在差异,在内容上也有本质的不同。然而,仔细分析上述观点的理由,可以发现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也有学者从生态法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生命体均是法律主体出发,论证生态法学的独立地位。这种论证由于涉及到整个法律主体理论的重大争议,因此难于被人接受和认同,而且作为一个学科名称,“环境法学”为国际国内沿用已久。因此,没有必要用生态法学来取代环境法学。  相似文献   

19.
自然法思想与罗马法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马法之所以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与其中所蕴涵的自然法思想密不可分的。正是在自然法思想的指引下,罗马法才得以克服其自身的种种限制,步入良好而快速的发展轨道,并逐渐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20.
高达  王鹏 《学术探索》2014,(1):54-58
信托法是一个古老法律制度,因其在克服委托人和受益人能力之不足、确保财产权益之有效增值与承继、活跃社会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英美法系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在大陆法系也得到肯定。信托法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国总体上师承大陆法系,法律制度及传统与信托法亦存冲突,目前的信托立法也颇多缺陷。本文在回顾历史、总结成果、梳理现状基础上,对我国信托法的完善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