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今天,中国人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之中,从整体形式和具体形式两个方面对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大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纪难题.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单纯的农村经济每年发展多少、农民生活提高多少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制度的建设,农民具备现代的政治文化观念至关重要.它是农村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村未来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培育和引导合理的新农村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简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相似文献   

4.
在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 ,存在着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还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关键因素 ,即人的主体性对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因为 ,人是文化的活的承载者 ,如果没有人的思维、观念的现代化 ,就不会有文化的现代化 ,历史上吐蕃文化的兴衰和新中国建立以来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与藏人主体性的解放程度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 ,同时也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昭示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常被理解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机制的发展过程,是指工业阶段本身而言。现代化就是掌握一定历史时期最先进的工业技术、经济形式、伴随这一历史过程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文化水平等。俄罗斯现代化的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依据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几个社会前提条件。对俄罗斯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治理难度大;多民族且各民族多各自聚居,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化;中国是一个长历史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前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理论为主体,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秩序观,由小康而大同的理想追求和修齐治平、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以及儒家举贤任能的政治治理实践、道义经济理论、天下主义的社会建设抱负,可视为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相契合,也与当代中国现代化社会治理实践相适应。因此,思想理论界、学术界应共同努力,建构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期中国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和价值诉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政治解放、经济解放、文化解放的解放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解放程度会越来越高,即人的自由实现会越多,中国社会的发展会越进步。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新命题。这一命题,既是中国现代化自晚明开启其进程以来的、一个中国现代化当下模式的概括,也是世界现代化史持续五百年发展的一个中国果实。只有在现代化史的脉络中,才能找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锁钥。现代化史展现出高度关联的社会环节,构成了现代化史的复杂性与中心性线索:只有在现代化的世界史这个大历史线索中,才能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历史;只有在现代化的世界史这个国别结构图中,才能辨认“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一个合成结构。但世界现代化史并不将“中国式现代化”标示为绝对例外的历史产物,它约束并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性:现代化是上位特征,中国式是下位特征,现代中国历史被现代化规定了国家方向与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有重叠.也有迥异。因此。如何实现文化词翻译中的对等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从文化、文化词汇的定义和中外学者对文化词汇的分类及所持的观点入手。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饮食、谚语和典故等方面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作一探讨,并尝试着提出几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与世界互动和交往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可以把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第三期现代化发展阶段也可称为辐射世界现代化阶段,其基本实质就是中国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重新成为世界先进文明大国;其基本内容就是中国具有辐射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竞争力.中国要实现第三期现代化发展目标,尤其是要完成第二期现代化发展阶段向第三期现代化发展阶段转变,就必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与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近代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的需要,反之也必然对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诸方面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既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政治的民主化,城市文化的大众化和现代化,城市教育的普及化、社会化和多元化,也有助于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城市社会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农民利益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当代中国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民主权利、社会保障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与尊重 ,这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产生这一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 ,把农民利益的保护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农民利益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的纪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村聪  马燕 《东方论坛》2010,(3):86-90,105
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历史纪年问题,是一个关系近代中国的政治、民族和文化的重要学术命题。清末民初出现的孔子纪年、黄帝纪年、民国纪年,记录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族感情、政治走向和文化情怀。所以,近代中国的纪年不仅仅是时间的标志,也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文化象征,还包括国家民族的一体性和历史纪年的一体性。从汉武帝的"建元"开始,中国人对时间的意识和认识以及对近代化的探索,无不蕴藏于历史纪年的时间标记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制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法制近代化是法律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张晋藩先生在厘清近代化与西方化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制近代的可能性及其必然性作出了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以中国国情为坐标原点,以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之路,在经济、政治、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构筑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王权至上,以血缘关系为中心。其基本特征是,专制下的民本主义,重视政治的实践操作和治国之道,家族伦理的价值趋向,礼法统一的人治模式。对传统政治文化要批判地继承,不断创新,大胆交流,实现政治文化向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现代化正处于重新启动全面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现代化的国际国内条件也表现得最为成熟。从国内条件看 ,政治上表现为现代化理论和领导集体的成熟 ;经济上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条件上形成了全面开放的社会架构和国民的成熟。从国际条件看 ,时代特征显现出的现代化新特点 ,使中国现代化条件处于最好的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最好的时期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中国利用世界市场的条件成熟 ;世界现代化正处于平稳的间歇期 ,中国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时机成熟 ;早发现代化国家提供给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和教训也相对丰富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已经驰入快车道,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完成转型的过程。经济、政治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既给中国社会带来生机,也使人们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面临较以往更大的机遇、挑战和风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在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感受到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现代化不仅带来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变化,追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精神生活,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关注终极实在和超越自我,这是人类普遍的精神指向。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有天壤之别,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精神需要和信仰追求的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反思现代社会与宗教之关系成为理论界与思想界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是对社会急剧变革的反应,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弹,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世界各宗教进行自身改革和调适的结果。当然,随着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宗教学的学科地位摇摆不定;宗教教育相对落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以及学术界对宗教的新认识没有及时地传播到广大民众那里,社会上有许多人对宗教的认识仍旧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核心的宗教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实施存在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现代化基础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历了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之旅中由隐形线索到显性逻辑的发展。中国先进分子的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首先开启了关于中国梦的探索之旅。其立足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层面进而扩展到经济维度的西方现代化,最终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而遭受失败。“一体两翼”的中国梦切入民众实际社会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应有之义,蕴涵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现实图景,浓缩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人的美好愿景和前瞻性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