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梧 《天府新论》2018,(6):封二-封三
彝族地区有发生案子或者纠纷时请年高有威信的德古或头人们出面进行调解和裁决的成例,峨边彝族民间称“维克达解习俗”。2011年,维克达解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相似文献   

2.
一、"大调解"格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人民调解一直是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方式.在制度演化的过程中,一种被称为"大调解"的调解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学者通常所说的"大调解"是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政法综合治理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调解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整合各种调解资源,对社会矛盾和纠纷进行协调、处理."大调解"的目的是把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种调解资源整合在一起,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围绕"大调解"思想,各地纷纷创新了一些具体制度,如山东省邹城市的"十户三员"制度、民情恳谈制度、评理会制度等."大调解"是一种新型调解,它在赋予调解协议一定的强制执行效力、促进多层级联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制度效果,在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在2009年7月28日召开的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坚持以"三位一体"为重点推动调解机制建设,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罗马王政与共和早期,姘合是没有婚姻权的社会底层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同居方式.到共和末期,随着婚姻类型从"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的转变,姘居在上流社会开始盛行并成为他们逃避婚姻的主动选择.帝制以后,统治者给予姘居合法的地位.姘合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古罗马一种独特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4.
客家族群特殊的文化与地理分布,形成了客家民系独特的民事习惯法,但一直未得到客家学和民间法研究的重视.客家民事习惯法以历史传承坚韧、商事习惯稀少和物权、亲属规则发达为鲜明特征.客家民事习惯法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在土地坟山、契约和亲属继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规则与含义.以"滴血发誓"查证事实的方式,对查明案件事实更是颇具功效.在客家地区,合理引入客家民事习惯法作为正式国家法的补充,在民事调解和司法裁判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死给"是凉山彝族地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法律现象,"死给"的发生非但没有解决矛盾冲突,恰恰相反,"死给"使矛盾冲突升级从而使被动一方变为主动。从国家法的角度来看,"死给"作为一种自杀行为,与"被死给者"没有关系,但当地的习惯法却将这种自杀行为归因于"被死给者",而且"被死给者"也确实因此而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包括赔命价、道歉等。从"死给"案的发生以及解决路径上看,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冲突,而在冲突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矛盾冲突的解决正是当地居民在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之间妥协让步进而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袁翔珠 《学术论坛》2006,1(10):186-188
近年来,学者们对"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高校"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建构却被忽视和冷落.高校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建设还处于非常薄弱的境地,既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学科特色的、相对成熟的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面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发展的浪潮,保护少数民族法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沉重责任感催促我们应当以拥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西部民族地区为优势语境,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入手,建构"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条约是现代国际法中形成和发展一般习惯法的重要媒介.要成为一般习惯法,条约规则须具有创立一般规则的性质,须有国家实践即常例,须接受常例为法即法律确念.在判断条约规则是否成为一般习惯法时,"利益受到特别影响的国家"的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它是指其利益比其他国家更加直接而且通常是重大地受到一般习惯法规则影响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彝族火把节的"文本"重构与文化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表现出地域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征.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彝族火把节形成了两个内涵与意义各不相同的节日"文本":在乡间,有一个表征彝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原生性"文本";随着现代旅游文化向民族地区的挺进,这一"文本"由当地政府"搬演"到城市中,重构出一个新的火把节"文本".这一新"文本"的构建既深刻地表征着文化客体(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心化漂移",又表征着文化主体(彝族社会)的文化自觉,因而火把节成为了一个极富包容性的符号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9.
周礼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主体以传统周人共同体的古代习俗为基础,并部分吸收了夏商习惯法而形成的。这些不成文习惯法规范着周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种细节,一些青铜器铭文中所反映的土地交易、司法惩戒等活动都是周礼习惯法的具体判例。有的情况下,周王会任命掌管具体某项司法活动的人员,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在王官之外,由各种名誉良好的领主根据习惯法进行仲裁,或者由当事人之间依据惯例自行调解。此外,周人对其它族群的习惯法表示尊重,即所谓“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宋国、殷人、淮夷等不同族群也根据自己传统的习惯法进行自治。  相似文献   

10.
从"鸳派"小说看中国启蒙文学思潮的民族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光芒 《学术界》2001,(4):179-188
本文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决非完全是西方文化"横向移植"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基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来看,大多都受过传统思想的浓重影响,尤其是陆王心学给他们的启蒙精神带来了必要的思想灵感.民初时期知识分子阶层一度出现的"反西返古"现象,其更重要的动力在于一种对西方文化失望并进而转向于国学谋求新出路的考虑,而非以"文化保守主义"所能概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及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现代性的市民意识的发达正是晚明以来"以情抗理"人学思潮发展的一个结果或一种呼应,是一种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11.
汉代"小学"的繁荣,虽然与解经的需要等学术因素的推动有关,但却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为了打破今文学派的政治垄断,谋求自身及所从事学术的政治生命,实现政治理想,古文学家将"小学"视为政治追求的手段,并付之以不懈的学术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汉代"小学"的繁荣,是古文学家政治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巴楚文化圈内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累积了一系列的习惯法规范和程式,构成了颇具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并在国家法制与各民族传统习惯法的冲突、调适、整合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多种纠纷解决模式,即自我约束模式、习惯法调解模式、国家法介入模式、习惯法与国家法共同作用模式.这些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整合了习惯法、传统习俗、道德力量、宗教因素各方面的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越 《学术研究》2008,(2):111-115
顾颉刚将古史讨论的文章和信函汇集成册出版,并命名其书为<古吏辨>."辨"与"辩"在当时通用为"辨",<古史辨>之"辨"的意图在于辨别古史真伪,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辩论文集,其实际涵义即为"辨"."古史辨派"自身的"学派"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顾颉刚也从来没有将怀疑作为他疑古学说和疑古辨伪研究的终极目标.设若仅以"怀疑"为特征看待"古史辨派"学人.则这样的"古史辨派"者几乎找不出来."古史辨派"作为一个学术思潮确然存在.但是"古史辨派"在现代学术史上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现象.如果以通常意义上的"学派"概念冠之,可能并不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以德立国"的悠久传统,这是新中国能够保持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党也有"以德立党"的光荣传统.本文着重阐述了"以德立国"与"以德立党"、"以德立政"、"以德自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宗教仪式主义氛围浓厚的凉山彝族社会,全民信仰的毕摩教通过"困扰"仪式和"越轨"仪式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对男女两性,特别是女性的行为给予引导和约束,促使女性对宗教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不断内化,从被动接受到自觉按角色行事,并强化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16.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渊源就在于儒家以"无试"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现.主要论述儒家和谐观中的"无讼"思想,及在儒家和谐观指导之下的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和手段,旨在探讨"和谐"与"调解"这两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德"是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的一个文字,它的本意是"依目之正见,从而行之".从<周易>开始, "德"由其本意逐渐被提升和抽象为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概念. <尚书>将"德"和天联系起来,以天论德,使"德"成为一个最高哲学本体的概念.在西周之后, "德"的内涵逐渐被引申.其意义趋于多元化.春秋之后经过各家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的形而下改造,其道德伦理色彩增强,乃至最终基本等同于道德伦理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论"德能"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6,(5):137-143
从能力概念的解释、能力本位的提法、能力概念的使用来看,"德能"概念都是合乎逻辑的.正确理解"德能"概念、应认清能力与素质的对应关系;应把握"德"与"才"本质的一致性;应把握"德"不仅对"才"具有主导作用,而且也有造福人类的重大效能."德能"概念的提出是科学理解能力概念的必然要求;在观念上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为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加强品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张广智 《河北学刊》2003,23(1):170-174
塔西陀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本文以翔实的材料评述了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并进而分析了古罗马史学的特征.通过塔西陀与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的比较研究,进一步阐明塔西陀史学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以学立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规正德,强化制度硬性约束;以用促德,优化领导干部队伍;以督肃德,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