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曹明臣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5):112-114
报刊史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种类也极其众多,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报刊史料能很好地弥补相关史料的不足,因而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项史料。利用近代报刊史料研究中国近代史,需要加强对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工作,要将报刊史料和其他史料结合起来利用,此外利用报刊史料也要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胡政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论述了我国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地方志的起源、历代方志的编修及发展概况,对各代主要地方志编纂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估,指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继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在全国掀起大规模的编修社会主义新地方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4):185-19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开出版的一部涉及面最广,所收录地方志数量也最多的大型方志目录.这部方志目录的出版,对各地古旧方志整理及新方志编纂均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部方志目录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与问题.根据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材料,在西藏地区清代方志中,这部方志目录从较早的《藏纪概》、《西藏志》到清末的《巴塘盐并乡土志》、《西藏新志》等9部方志的著录及注均存在可商榷之处,有的需要加注.同时,这部方志目录的著录也有遗漏,《西藏志考》、《三藏志略》、《西藏赋》应著录,雍正《四川通志·西域志》及《乍丫图说》、《门空图说》等也应著录. 相似文献
4.
李卫东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127-128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史学研究的进步,中国近代史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时期,近代史史料学也随之发展。一方面,学界对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更加重视。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在《国家清史文献丛刊》总序中明确指出:"编史要务,首在采集史料,广收确证,以为依据。"另一方面,大量新的近代报刊、档案资料被发现或整理出版,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757-760
在广东茶史与茶文化研究中,方志是主要的文献之一,其中主要的方志包括地方志、山川志、寺观志、名胜志、游记等。本文以研究茶史文化为视角,对广东历代方志的编修撰的特点做一个初步的归纳与探讨,亦对初期从事茶史和农业史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查找文献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2):97-100
在中国方志史上 ,元代方志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起着承前启后的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地方志在元代继续得到发展 ,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更突出地表现在创立了新的方志种类———“一统志”上。同时 ,元代在方志理论上也作了进一步探讨 ,并有新的发展。正是由于方志在元代得到了继续发展 ,为明清方志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注洪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63-68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 ,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拓宽研究范围 ,完善学科结构 ,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 ,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 ,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9-50
喀喇汗、西辽两个地方政权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因素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各方面相对隔绝,使得汉文、波斯和阿拉伯文的史料记载较少且各有长短。魏良瞍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在原版的基础上竭力搜集汉文、波斯和阿拉伯文史料,并博采众长借鉴近当代中外史家成果,遂使付梓新作《喀喇汗王朝史、西辽史》得以引起热烈反响。 相似文献
9.
袁洪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20-24
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文学研究现状里,我们却为之感到担忧:史料的忽视被置于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更为严重。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主要谈及文学史料的发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发掘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史料的发掘是对过去文学研究错误观点的纠正;史料的发掘可以为现当代文学目前研究的乏力带来新的学术生长点;史料的发掘可以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人格。 相似文献
10.
曾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71-277
左舜生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左的早期辛亥革命史著作,初具规模,渐成体系,将辛亥革命史研究逐渐提高到学术研究层面,晚期研究进一步发展,更显完备成熟.《黄兴评传》突破了国民党正统学派之藩篱,成为当时最有分量的黄兴传记之一.左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时段、范围、性质、成败均有自己的看法,对辛亥人物及重大事件亦有许多真知灼见.从其研究中,可以发现左氏特别重视史料搜集及整理,注重史学教育功能和历史知识的传播普及以及严谨持重、议论客观独立,擅长归类总结和史实考订等特征.左氏史学亦有研究范围狭小、未做专题研究等缺憾.总体而言,左氏不失为一位多有建树的近代史专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健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纲要”课程的教学,必须全面准确的领悟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要求,还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体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沛竹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2)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康鑫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1,(1)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怎样评价不同时期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方式、如何发现和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各异的文学经验,从而整合出-种更真实、更清晰的文学史视野等-系列问题作出有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4.
15.
韦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49-152
乡土资源融入专题式教学,是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乡土资源运用于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可简单分为嵌入式与主体式,相应的讲授方法有粗讲和精讲两种,运用时还要坚持适度性和统一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蔡天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4):72-76,97
地方史和地方志都是记述一个地区历史与现状的史书著述,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之处。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坚持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其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地方史与地方志反映的主题不同,记述的内容各有侧重,体例结构也不一样,史料取舍和编写组织方式不尽相同。但地方史与地方志的"共性"与"个性"又是相对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地方史志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体例结构和编写风格将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无论是编史,还是修志,都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亲属法的制定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并不是无意义的过去,近现代亲属法中所蕴涵的价值和留给后人的启示,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以及<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的制定,不仅注重民间习惯的调查,而且确立了男女平等、个人独立、婚姻自由的原则,更规定了亲权、收养以及监护制度,采用"义务→权利"的模式以维护家庭乃至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中的价值追求和某些制度,对我们今天的民事立法仍有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献史料的生成和存在总是与意识形态难以分割地缠结在一起;在当下它又深受科技、市场和全球化等现实语境和因素的影响;而研究者自身的认知和素养更是与文献史料研究的展开及其水平层次有直接关联。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献史料,为了学科建设及自身学术水平、层次和规格的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将长期以来被遮蔽的文献史料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尹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18-24
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联结方式从“人身依附关系”转向“物的依赖关系”,这彻底改变了个人的存在特性,使个人生活价值体系在基本价值关系、重要价值和生活意识等三个方面形成了全新内容。但是,根深蒂固的群体性生活文化、转型期的制度缺陷以及由自上而下的社会转型导致的理性启蒙的不足,使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换遭遇了巨大的困境。走出困境,一方面依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民主法治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的人本化程度;另一方面依赖个人生活的理性自觉以及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主要分为帝国主义的掠夺、矿难与工人运动以及近代煤矿的开发与城市的发展等几个重点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在对近代煤矿业发展的总体和分区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的来说,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在资料建设及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