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地位在区域提升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历史就是一部基本产业部类快速发展的历史,正是因为城市参与了外部的分工协作、流通,使城市在区域中心的地位得以凸现并取代乡村一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上看,中国城市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权力政治结合在一起,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各级地方政权所在地和各级统治阶级管理一个地区的大本营。一般来说,城市行政地位越高,对周围地区管理控制范围也越宽。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城市作为区域管理中心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控制力度呈进一步加强态势。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变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呈现出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本文对近代以来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进行探讨,以此揭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艰难历程,以期对当前政府部门制定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积聚中心,它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本文对近代以来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造成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是内外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并由此初步奠定了建国以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上海埠际贸易与近代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渐推进,历史学界重新思考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导致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等人数年来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研究即是这方面的体现之一。这项研究认为,五口通商以来,先进生产力首先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形成,这些城市率先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样板和基地。此后,这种新兴生产力主要沿着重要的交通路线向广大的内陆地区扩展,由此构成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及其各自的腹地互为作用,而腹地的发展又受到历史基础、地理环境以及与口岸城市和主要交通路线远近的影响,由此导致各地现代化速度和水平的差距。当时与后世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就是上述因素控制和演变的结果,其影响直到今天。因此,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1849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范围、更深的角度弄清中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本刊发表的吴松弟、戴鞍钢等先生的文章,侧重分析各主要口岸城市开埠以后腹地范围的变化以及对近代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渐推进,历史学界重新思考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导致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等人数年来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研究即是这方面的体现之一。这项研究认为,五口通商以来,先进生产力首先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形成,这些城市率先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样板和基地。此后,这种新兴生产力主要沿着重要的交通路线向广大的内陆地区扩展,由此构成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及其各自的腹地互为作用,而腹地的发展又受到历史基础、地理环境以及与口岸城市和主要交通路线远近的影响,由此导致各地现代化速度和水平的差距。当时与后世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就是上述因素控制和演变的结果,其影响直到今天。因此,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1849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范围、更深的角度弄清中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本刊发表的吴松弟、戴鞍钢等先生的文章,侧重分析各主要口岸城市开埠以后腹地范围的变化以及对近代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国时期市的兴起,改变了秦统一以来中国只有面状的地域型政区的行政区划模式,此后这种点状的城市型日益重要。本文回顾了民国时期市的出现和扩展的过程,分析了其间产生的151个市的空间分布状况,指出市最早产生在沿海通商口岸,口岸城市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是市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受此驱动的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中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由于市能否设立主要依据城市的人口和税收数量,传统的各种等级的行政中心如果能够较早被设立为市,大多数情况是由于它们经济有所发展并承担起区域经济中心的结果,否则设市要慢一些甚至不能设市。  相似文献   

8.
9.
文章结合重庆城市个案展开分析,从空间层面、时间段、城市主体以及技术体系演变等方面探讨推进近代城市建设的力量,提出“区域”、“短时段”综合研究、“城市人群”以及“城市建设机构、法规与计划案”等研究近代城市发展的多维因子,认为这些居于宏观层面与微观事件之间的要素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近代城市建设历史丰富性的认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历史资料和实物调查,对宜昌城市历史变迁到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形态特点作了简要的概述、分析和介绍。研究宜昌近代城市发展历史及特色,无疑对保护和发展这座古城十分有益。在当前城市化进程日渐迅猛之时,在注意保护传统风貌和建筑的同时,对近代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价值的近代建筑如何认识和保护则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中国城市机器工业与城乡手工业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城市成为区域生产中心地位的确立,除主要得益于机器工业的创立与发展外,城乡手工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亦功不可没,正是城市机器工业与城乡手工业的协同发展,互相促进,互为援手,使城市区域生产中心的职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新式公共交通肇始于19世纪晚期,它是中国城市近代转型发展的产物.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以后,不断嬗递变更,成为推动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城市兴衰发展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3.
新式交通对近代宝鸡城市发展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式交通在晚清传入我国之后,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探索新式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运用档案及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宝鸡地区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认为新式交通改变了城市战略枢纽地位;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这种“因路而生”、“因战而兴”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迅速成形和高速增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虽始自 190 2年的《壬寅学制》 ,但至 1912年的《壬子学制》及 1913年的《癸丑学制》 ,始进入真正近代高等教育的实施范围。到 192 9年 ,国民政府颁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以及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与《专科学校规程》 ,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为高等教育的第一层次 ,以多学科或单学科的独立学院为第二层次 ,以多学科或单学科的专科学校为第三层次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 ,并由单科型高等教育向综合型与研究型方向发展。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截至 195 2年的院系调整为止 ,是符合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近代城市在其产生与发展中,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开埠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开埠前,即使是较发达的汉口、天津、上海等城市,也仅仅是国内货物的集散地,但开埠却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拉开了帷幕;“因商而兴”是中国城市向近代化发展的基础,由开埠通商而产生的巨大商业力量,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中的新动力,商业功能日益成为近代城市的主要功能;由于兴办近代企业,使城市发展有了独立的经济保障和经济依托,从而加快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对它的认识和深化不断地进行研究,需要有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着眼发展的分析概括与规划对策.我们今天充分认识这一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迫切性.本文力求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分析和谋划,再认识新的发展格局下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中心区域合作方向选择,进一步提档升级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中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与周边省区联手打造特色创新产业带.  相似文献   

17.
南通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自主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在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近代南通,城市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水平堪称一流.随着南通大生企业系统向周边地区的拓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群组体系,开创了近代区域发展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地方化是重塑世界格局的两大潮流。在全球化和地方化双重力量的作用下 ,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区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 ,如今国际竞争的单位更多地体现为城市区域。研究世界城市区域发展的新形势 ,对推动我国城市区域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川东北及四川主要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川东北地区的六城市中,南充市的综合得分最高,在整个四川省的城市中,该市的综合得分也排在第二位,因此可以把南充市建成为川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把南充市作为川东北的"增长极",通过它对整个川东北区域的"扩散效应",推动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株萍铁路和粤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株洲作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在抗战时又由此向西展筑湘黔铁路,遂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对株洲城市的兴起有着巨大推动作用:铁路枢纽地位带来了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使株洲迅速成为货物转运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促进了株洲近代工商业的起步、发展与繁荣;导致了株洲人口的聚集和街市的扩张。在50年间,株洲由一个小集市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