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徐建芬 《广西社会科学》2007,(1):191-192,F0003
麦金太尔在其伦理学名著《德性之后》中提出:寻求规范合理性的规则伦理已经失败,回归德性伦理是惟一出路。他认为目的论的伦理思考方式是可能的,同时又提出作为人类赖以存在基础的传统和德性是相互支持的,因而德性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德性伦理传统的代表,而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德性系统经典的阐释者,为当代的德性伦理学方案提供了可直接借用的资源。总结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特征,在于他力图在理性与经验、理性与欲望、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寻求和保持平衡。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相比,这种"中道"平衡的原理使其更能如实地理解人的德性实践,因而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理论视角主要有:功利论(目的论)、义务论(道义论)和德性论(美德论).功利论注重行为善恶的后果,义务论着眼于行为善恶的动机,而德性论注重道德行为主体本身的品德.对于网络伦理学而言,虽然功利论与义务论都是道德问题论证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们都存在瑕疵或矛盾.网络伦理学的构建应该选择德性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显中 《北方论丛》2006,(3):121-126
亚里士多德对公正德性的探讨却以理想的城邦共同体为背景,他设计的城邦是自然的伦理实体,而德性的生活是其形式或自然目的。城邦像一个有机体,但不是一个有机体。城邦优先于公民,公民对城邦负有义务。但公民作为伦理成员,有着广泛的伦理权利。因而,城邦的伦理秩序不是完全国家主义的齐一划秩序,而是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合作秩序。城邦公民是自由的个体,公民之间相互平等。  相似文献   

5.
乔法容  马越 《中州学刊》2012,(3):118-122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关注社会道德到关注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建设从关注道德规范到关注行为者本身的品质、德性、品德,研究的重点和德性伦理学不谋而合.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康德义务论伦理学两大规范伦理学理论不同,德性伦理学聚焦行为者本身,重视行为者的品质、品德和实践智慧的养成.全面深入地探讨个人品德建设,需要规范论与德性论以及不同伦理理论范式的对话、互补与会通.  相似文献   

6.
与苏格拉底强调"德性即知识"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德性的实践性,不仅德性尤其是伦理德性的获得和实现,是在实践中完成的,而且伦理判断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就连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最核心的概念中道,也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而是一个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依据实践不断变化的动态的量;而这种实践性品质,又根源于它的思维方式——考虑或推理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德性即知识”的命题时,认为苏格拉底抹煞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忽视了意志和情感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灵魂二分的思想,认为德性是理性对灵魂欲望部分(非理性部分)的控制和正确引导,而恶就是由于理性失去了对非理性的欲望的控制。由此,他不赞成“恶是出于无知”“、无人自愿作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论证了德性和恶都是出于意愿的行为,在这种行为实践中,人始终是自己行为的始因,所以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包含着意志论和责任论思想的萌芽,这是他不同于苏格拉底单纯知识论伦理学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行政伦理学研究的旨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行政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应是行政人的德性及其实践和价值选择 ;行政伦理学的哲学伦理学基础应当是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论传统 ,而不是功利主义或其任何变种 ;行政伦理学应当抛弃“经济人”缪误 ,而以“德性行政人”为理论出发点 ;行政伦理学研究应当力避“概论化” ,加强其“哲学化”取向和理论深度 ;行政伦理学主要通过辨明行政人的各种价值与义务 ,探讨行政道德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从外部条件、内在标准、幸福的双重含义、幸福与外在的善四个维度探讨其幸福观。其中,幸福的双重含义: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是他重点阐明的对象。他把灵魂分解为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德性分化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基于此,推导出幸福可分为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假如从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两个视角来考察,我们可以整体、逻辑、连贯地解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也可以消解"综合论"和"理智论"之间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内涵的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10.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已经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的危机。因此,他在《德性之后》中提出了他的德性论。他认为当代的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三百多年间,人们抛弃了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而走出西方伦理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就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思潮,如后现代主义、价值中立、普世伦理、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等而言,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研究无疑为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理论来看,拍卖大学录取资格破坏了大学的目的,使不具备相应德行的人占据了上大学的机会,因而是错误的;社群主义可能从破坏了共同善的角度也反对拍卖;自由主义从大学的权利角度赞同拍卖。罗尔斯则认为,只要满足差异原则,拍卖就是公正的。多元集体主义从社会功利优化原则出发给出了拍卖大学录取资格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古希腊城邦生活的背景下,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美德论伦理思想体系。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作为西方的古老伦理传统,其极力倡导和诠释的各种伦理规范,虽然历经了几千年历史的荡涤与洗礼,但蕴含其中的丰富美德精神,对现阶段社会背景下见义勇为付出了沉重代价并逐渐失去它本身该有的公道困境,无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道德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觏和陈亮、叶适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4.
"理性"作为道德的基础,源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选择,要靠理性把握和决定。然而,经历了十几个世纪的变易,"理性"的光芒逐渐虚渺。而到康德,"理性"作为现代性的一种特征,成为康德整个德性论的根基。而对康德的德性观的某种回归为探寻理性何以重新规范道德提供了启示,也进一步重现了康德道德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公平的内涵,依据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诠释,认为公平问题可转化为权利问题,公平即人类拥有基本权利的平等与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进而分析教育公平的涵义,指出义务教育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如果实施不当,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公平产生阻碍作用。论文介绍了西方学者针对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各种质疑,以及这些质疑观点对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构建一个正义的城邦的规划,目的是使得城邦和公民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方式是通过由低到高的心灵教育,达到正义。柏拉图的被定义为心灵和谐的正义是否具有通常的道德内涵,以及它能否保证人获得幸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个初步的定义下的正义,确实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但是能够使人达到真正的幸福的正义,却是从最高的善中获得的。哲学家以善自身的知识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对城邦进行统治,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正义,从而使得国家整体获得幸福。而哲学家放弃最高的幸福"回到洞穴"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个人的幸福与善自身所要求的普遍幸福之间的冲突。一般公民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是否真正的幸福,也获得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做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全面深刻的研究.尽管其正义观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些启示意义.特别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时候,在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在扩大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等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品格包含城市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德性状态,其中决定主体品格的质的规定性的要素是主体的道德,是其比较稳定的德性状况,也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城市伦理在城市品格形成中的作用,探讨城市品格的伦理基础以及处理城市关系的伦理原则,这不仅对于上海城市品格的坚持,而且对于多地城市精神的倡导和城市品格的塑造都具有意义。城市规划需要有品格的城市来承担,而城市品格的发展需要深厚的精神力量和伦理沉淀来支持,建构具有正义和伦理底蕴的城市生活才是城市开放品格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来源。  相似文献   

19.
在古希腊的传统思想观念中,中庸之道无论对科学、技术还是艺术或者对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最理想的方式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直接继承古希腊这一传统思想,他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同时,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对中庸思想在理论上作出论证,并作为一项准则在伦理学、美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里加以使用。应当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伦理观作为一种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的道德指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