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与受教育者息息相关的人与事,是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而非孤立于他们之外的客观物质条件.我们应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建构有利于受教育者成长的民主与开放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正在步入技术创新的发展轨道。本文联系中国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了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论渊源,概括了技术创新概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与技术创新相关的若干基本概念,指出了引进技术创新概念对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科学管理,是企业增效的源泉,这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共识。本文从理论、实践的角度,论述了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科学管理则是企业顺利进行技术创新和增加效益的保证。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特征入手,论述了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我国制造企业实现持续发展面临内部制约与外部挑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企业转型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作为转型过程的中间目标和过渡路径,我国制造企业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国内的广阔市场,发挥在国内市场的地利优势,通过服务创新构建形成基于利润链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完成由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转变,并为最终完成向创造型制造企业的转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和分析山东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状况,2007年4月至8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面谈和电话咨询的方式,对山东省部分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分析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现状,旨在揭示国有企业下一步创新改革的可能方向,为国有企业的下一步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信息化要求中国制造企业以新的发展范式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企业以往的发展范式,包括战略范式、竞争范式、运营范式和管理范式等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范式的变革,中国制造企业在观念、企业自身能力的培育以及支撑企业发展的社会系统等方面都应进行相应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是针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江泽民同志继去年"七一"发表重要讲话后的新概括、新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施工企业的油建公司要学习贯彻落实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用"三个代表"指导工作实践,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大潮对我国企业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将面临两个重大的变化,一个是经济全球化,另一个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中国企业在这个重大的变革过程中,如何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  相似文献   

10.
"东北制造"特指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集聚现象。装备制造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当前,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东北制造"正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判断之下,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约束,采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东北制造"技术创新战略制定当中的重点产业选择、重点技术选择以及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东北制造"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因素和制胜法宝。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的要求,本文就学习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论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创新: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红发 《社会科学》2001,2(10):6-10
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浪潮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江泽民反复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必须“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1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 ,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思想武器。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  相似文献   

14.
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文化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既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又是从制度、环境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文章最后提出了建设创新文化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现实的人”、“创新”、“改革”等。就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七个层面——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不同语境中,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彼此相通相融,不存在矛盾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客观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当前,又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并非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当代现象,而且在前现代时期就已经有了全球化的早期形态。早期全球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文明核心区出现时期、区域文明整合时期和区际交流时期等三个阶段。推动早期全球化的动力主要包括战争、宗教和贸易三种因素。全球化的早期历史形态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它对当时和后来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贯彻社会公平的价值原则.社会公平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要正确区分公平、平等、正义等相关概念的不同含义,准确理解社会公平对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特殊意义,真正把建设和实现社会公平变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释科学、民主和社会进步三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依靠科学、民主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目前中国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如中国经济发展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社会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由于原有体制、既得利益、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呼声响实际动作偏小,影响着社会进步。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国社会的继续进步,仍然需要科学和民主的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动力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的城市中心论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面积的农村社区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逆转极化效应,必然会酿成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然而,由于内源性与外源性发展的动力不足,使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传统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只有进一步整合农村发展的内外部发展动力,根据变动的环境不断进行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改革能否启动乃至成功,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完备的动力体系.本文试图从社会环境变化、机构改革主体、科技发展以及财政压力等几个方面,分析完备的机构改革的动力体系所应具有的几个主要部分.并理论联系实际,在论述中分析了某些机构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正是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