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人言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底下长不出新的大树。——专武冈市陈立海 为人须“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安乡县邓汉章 一个输不起的人,往往是一个赢不了的人;一个不能弯腰的人,往往是一个伸不起腰的人。——绥宁县袁冰清  相似文献   

2.
大树底下,历来是人们纳凉休息的好地方。在骄阳如火的盛夏,大树强烈的光合作用,制造并释放出许多新鲜氧气;而依靠蒸腾作用,从叶面散发出的水分使空气变得滋润;加上高大树冠的天然遮阴效果,使大树底下成了空气清新、阴凉湿润的“避暑胜地”,是人们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首都北京的经济活力,直接影响了周边省市的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的带动,还是就业机会的提供,河北等省市均是近水楼台,占尽先机.不过,大树底下的草木也难以成林.“不能挖矿,不能种水稻,不能引进污染企业,”河北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向记者说,“有的地方,邻里乡亲嫁娶的份子钱,到现在都只出5块钱;还有个村子,全村300人50多个光棍汉.份子钱和光棍率,这些也是衡量贫困的特殊标准.”  相似文献   

4.
咨询室的电话铃响起来了,当我拿起听筒时,就听到电话那边传来急切的声音:“陈老师,请你帮我解决解决孩子的问题吧。”没等我问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妈妈接着就说:“这孩子哪都好,就是慢慢吞吞地,不催不动,这才上四年级,作业总是做到十一二点,这可怎么办呀?到了初中那么多作业,孩子不疯,我都急疯了!”我心里一颤,又是一个急躁的父母和拖拉的孩子!在电话里安抚了妈妈后,我建议她带孩子来咨询室谈谈。妈妈同意了。  相似文献   

5.
玉瑞 《老人天地》2013,(9):25-25
我的每个周日一般都是这样度过的:女儿女婿带着孩子来看我,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多走,全家吃一顿大餐。上周日一早,女儿带着孩子拎着水果就来了。女儿一进门把菜和水果往茶几上一放,就说:“妈,我要去单位加班,孩子你看一天,下午5点多我过来吃晚饭。”  相似文献   

6.
朋友想跳槽,到处撒网,撒到我这儿,我问:“为什么?”“我简直就是经理的出气筒!”朋友说,经理每次心里不痛快,就会无中生有,找他一通茬儿。他本来好好的,经理揪住他的小辫子就骂开了,“噼里啪啦”一顿,经理没事了,他开始郁闷。下了班也不痛快,回家就给老婆孩子脸色看。  相似文献   

7.
我的牛津路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  相似文献   

8.
几次设计封面,我都发现原来画好的色稿到了成书就给改得大红大绿。固然大红大绿也不一定不雅,但是我讲的这种情况肯定是俗气。为此,我特地去工厂亲自调油墨,并告诉他们“以此为准”。但是出版以后比你想象的颜色还要糟糕,因为我一回头他们就把那盒调好的油墨给塞到桌子底下……之后听他们讲,我调的颜色“不鲜亮”。  相似文献   

9.
施立松 《老年人》2010,(6):36-36
自从儿子出生后,我就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饼干”,就像风箱里的老鼠,少不得两头受气。但是,自从我当上“夹心饼干”,便不吝啬“放糖”——甜言蜜语;“加胶”——把夹心做成粘和剂。等到孩子稍大点,母亲老了,我也人到不惑。这个时候怎样与老人孩子相处,我学到的防夹绝招是,  相似文献   

10.
山野零食     
儿子的小床底下,我们放了一个大桶子。买来的、爷爷奶奶捎来的、好友同事送的五花八门、天南海北的零嘴儿塞了个满满当当。快要“干涸见底”了,小家伙就会及时的提醒:“妈妈,我没东西吃了”。然后我们就带他到超市采购一番。  相似文献   

11.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12.
时光 《现代妇女》2005,(4):36-39
老人冷若冰霜地对我说:“其实,我对这门婚事一直就不赞成,孩子出生了,我更加心存疑虑。现在,惟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做亲子鉴定!如果孩子是我们陈家的,我也就此打住,但是希望你以后好自为之!”  相似文献   

13.
苦难的童年,读书是她的奢望1937年,7岁的孔英和大人们一起挣扎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她每天拾柴、捡粪、打猪草,起早贪黑地干着活。这时候,孔英最羡慕的人,莫过于村头小破庙里读书上学的那些孩子。别人能读书,孔英却不能,每当她躲在枣树底下远远地看着那群孩子读书认字时,她的心里就直想哭,她对着高天飘飞的白云说:“啥时我也能成为一名小学生?”奶奶疼爱孔英这个小孙女,可一提到读书时,奶奶就直摇头:“你大伯、二伯的几个男娃将就着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女娃家,读书识字有啥用?”能给孔英以希望的,只有那位身材瘦高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14.
我在市场部做了两年,没有想到公司中层管理者更新换代后,竟然换来了一位自己的多年好友王琳。身为当下最“吃香”的“海归派”,王琳被委任为市场部经理,直接领导我,原来可以说闺房悄悄话的密友,如今要当众给我下达指令,这让我多少有点尴尬。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得益不少的,王琳新的知识结构能给我很多工作建议;而涉及到公司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我也会一一分析给王琳听。对某个下属吃不准,王琳就来问我的意见厂——都在底下工作,瞒上司简单,瞒我可不简单。我俩的友谊在新的形式下,发展得顺利而妥帖。  相似文献   

15.
卢勤 《女性天地》2006,(4):45-45
有很多父母,总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像蠢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有这样的心理,他们永远不会主动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有位父亲一连几天给我打电话谈论他的孩子,每次说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我问:“你的孩子就没有一点儿优点吗?”他居然回答:“我告诉您吧,他一点儿优点都没有!”我生气了,对他说:“你不配当爸爸,你想好孩子的优点再找我吧!”请爸爸妈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金子。正像北京前门小学钱红石校长说的那样:“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发现孩子的优点要注意三条:一、发现不同点爱迪生上小…  相似文献   

16.
吴松林生于湖南桃源县一个穷苦的艺人之家。打从呱呱落地,他耳濡目染的全都是戏,因而3岁时就能模仿大人开腔唱戏。有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父亲便让他跟着戏班学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戏班流浪到了湖南辰溪县。194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吴松林到辰溪县城的东山寺办事,看见一对乞丐模样的夫妇抱着个黄皮刮瘦的孩子。孩子怪可怜的,不足周岁,已是奄奄一息。他走上前去,问道:“孩子病了?”那孩子的母亲双膝跪地,央求说:“先生,救救我女儿吧。”她说她和男人都有病,已经没有办法养活女儿,求吴松林救孩子一条命。孩子母亲凄苦哀诉…  相似文献   

17.
《上海科学生活》2001,(9):69-70
我的朋友田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36岁,每晚上只睡5到6小时。作为一个电视台编导,一星期要工作40到45小时,晚上还要打理一家与人合开的酒吧。空闲时间里,她还在儿子的学校做义务辅导员。“有时,我早晨4点钟就得爬起来,”她说。“碰到赶制节目,我会整个晚上不睡觉。”  相似文献   

18.
修女之吻     
张维 《伴侣(A版)》2014,(12):20-20
一位修女上了出租车直接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出租车司机在开车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扭头看修女。修女觉得很好奇,问司机为什么老是这样盯着自己看。司机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很想问你一个问题,可又怕冒犯你……”这位修女笑着说:“我的孩子,你肯定不会冒犯我的!如果你到了我这个年龄,而且一直做修女的话,你就会阅人无数,处事不惊。因为到这个时候你能够看穿一切,洞察一切,不管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你都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只要学校在,哪怕就一个孩子,我都会一直把英语课上下去。”--扬州吴桥镇谢桥小学万寿教学点的“80后”女教师顾晨葵说。  相似文献   

20.
我渐渐地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早先我管教孩子,如今,孩子却“管”起我来了,动不动就向我发“指令”,什么这个“应该”、“必须”,那个“不准”、“不许”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