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每一个所属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每一个因素内部和因素之间,都必须相互协调。社会学家们在研究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时,总是把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不言而喻,当他们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时,总是把目光投向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套上。本文将在哲学和社会学界已经形成的关于社会协调发展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着重探讨一下社会机制的分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述"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的思想内涵,阐明二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需要,其本质是关于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未来社会革命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宋捷 《城市》2008,(4):57-59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英文为ecopolis或ecologicalcitv,认为现代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量、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相似文献   

4.
闫博慧 《职业时空》2013,(9):97-101
当前我国大调解机制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借助政府、发扬传统、依托社会的问题,还有如何立法以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演变、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不仅仅要就大调解机制的具体制度细节予以完善,还需在总括抽象的高度上明晰大调解机制的定位及法律载体设计,以构建统一高度、明确定位、“三位一体”完整的大调解模式。  相似文献   

5.
会计公共关系是指会计部门、会计人员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关系协调等方式,同相关的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既包括与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领导人、职工等之间发生的内部会订‘公共关系,也包括与组织外部财政机关、税务机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把握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想观,它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上,建立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科学把握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对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观的分析入手,通过对黑格尔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剥离、发掘,把所谓历史的“一般发展道路”、五种经济形态的运行与马克思关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联系起来考察,从而得出结论:马克思的思想始终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来把握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反对用任何公式化理论来作为不研究具体历史的借口。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唯物主义成为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础在于现实的个人,研究与现实的个人相统一的物质生活生产。在形成系统的理论之前,唯物史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萌芽于对唯心史观的驳斥,发展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理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同时,对于唯物史观思想形成过程的探究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保障性住房在我国推行十余年,惠及百姓的同时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基于社会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引入社会融合概念,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阐释保障住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居住空间分异、社会隔离现象及其深层动因。进而梳理国内外各维度策略研究及实践探索,评述其与保障住房现实困境的互动关系,提出以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我国保障住房建设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义利观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它不仅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目标以及社会价值导向,还能通过影响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统治集团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分析义利观,可以预测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势。文中通过研究义利观视角下中国的对外援助历程及其特点,结合目前中国在对外援助中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解决策略,从而使得中国在今后的对外援助过程中.加强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从而实现“义”与“利”的统一。更好地建立国家间关系.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或协调发展,一直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两个文明建设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在内部运作机制上,两个文明存在着高度相关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在协调状态上,则表现出,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一社会心理、卫生、体育)不能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没有达到应该达到和可以达到的水平,束缚了武汉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均投入不足,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匹配程度低,使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这就造成了一种两难处境——两个文明建设的现状都颇为艰难,却不得不以对方的发展为突破困难的前提,同时又互为结果。  相似文献   

12.
马向明  杨光辉 《城市观察》2023,(3):82-93+162
“多规合一”工作缘起于解决“规划打架”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基于现实需求而产生的、自下而上的认识发展过程和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社会实践。“多规合一”也是体制机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围绕“一张空间蓝图”展开的改革探索,其出现的内在必然性是基于国土空间在物质上的“唯一性”属性。因此,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并非“多规合一”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指向的是厘清各层级政府的空间管理事权、打破部门藩篱和整合各部门空间责权,在空间规划上实现从简单分权到协同治理;在时空双重维度下协调不同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实现空间规划“从静态蓝图到动态规划”,形成动态统一的高质量空间治理实施措施。这是一个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各界规划人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3.
周加来 《城市》2002,(1):51-53
一、城市化: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科学的定义是质和量的统一,对城市化的定义也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从质的规定性看,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与扩散,最终达到与城市共享的过程,这一“同化”过程的本质是城乡差别的消失,城乡文明的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它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通过对书中"现实的个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的思考引发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城乡差异、当前治国理政思想以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等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经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重返社会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随着城乡社会的融合,村庄在消逝,城市人与农村人的权利心理在走向趋同。乡土社会经济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社会的快速扩张,非农、非正规经济在农村土地上快速长成,而这一过程其实又是一次试错运动。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不是解除户籍和土地制度的束缚,而是依靠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民收入提高,以及农村的土地经营模式的改变。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关注重点应该是农村而不是城市,出路在于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以及其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仍然存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正确的方针,不是激化矛盾,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及时地恰当地处理矛盾或缓解矛盾。许多社会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得到解决;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利益调整和摩擦。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协商对话可为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服务,为协调社会矛盾服务,为巩固安定团结服务。”胡启立同志也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与社会意识形态联系的中介,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高校应采取积极对策,减少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社区服务的发展更加适应我国内地的经济体制,更能满足城市人们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呢?当前,最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强化社会整合效应,走整合化的道路。具体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社会整合(Socialintegration)为西方社会学概念,系指调整加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使之成为统一的过程式结果。在连个过程中,社会目相高而自关的奉应,通过相亘顺区,遵目相园的行为规定而这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而退个均衡的体系,无论从内空和方式留,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庆…  相似文献   

19.
梁钢 《职业》2012,(2):161-162
《辞海》对文化的描述是: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根据上述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汽车文化"则可以解释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汽车的发明、设计、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过程中以汽车为载体所表达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是人与车、人与人、  相似文献   

20.
《双鸩篇》出自近代诗人姚燮的手笔,诗篇以叙事诗与抒情诗相结合的手法歌颂一对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揭露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罪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展现出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