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69年开始,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为了增进互信、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都有意在两国之一建立一条直接联系渠道,以利于彼此的交流。但由于双方先后在建立新渠道的地点、人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建立新渠道的过程一波三折。后来在客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新渠道得以建立,这就是纽约渠道。纽约渠道的建立对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为中美两国进行及时有效的直接接触创造了条件,进而使两国在众多重要的国际和双边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促进了双方的谅解与合作。而双方的谅解与合作又反过来推动了两国互信的加深,为其后的中美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鹏: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把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带入二十一世纪不仅对于中美两国人民,而且对下个世纪世界格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两国保持并发展健康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中美关系正常化既是本世纪国际局势和中美两国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也与中美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政治睿智和勇气密不可分。毛泽东、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首先打破中美关系的坚冰,奠定了中美新型关系的坚实基础。邓小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参与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毛泽东晚年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战后,隔膜与对抗曾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的主调。历史和现实都清楚表明,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共同承担历史责任,努力实现东北亚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本文拟从历史入手,客观的分析中美关系发展的进程,进而阐明中美关系在东北亚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双边关系发展、变化的状况,对亚太地区乃至国际事务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在新的世纪中建设一种良好、健康的双边关系,有助于中美两国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美关系进行专题研究,自然而然成为诸多专家、学者触及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剖析中美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的基础上,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中美关系中存在着合作与斗争并存、利益与分歧同在的现象,以求把握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与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中美建交后,中美关系呈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哲学轨迹,从根本上说,这条发展轨迹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与对抗性矛盾的产物。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这是两国关系能够保持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处理中美关系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中美关系发展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分析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美外交思想,为我国新世纪的外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     
正2013年是中美两国开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元年。在中国快速崛起而美国的力量相对衰落的背景下,新兴大国与既成大国之间如何建立起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特征的21世纪的伙伴关系,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国际政治理论价值。对中美关系研究者来说,分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客观条件,跟踪研究两国探索双边关系新模式的历程,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中美关系发展与变化的轨迹,是研究者的使命所在。有鉴于此,我们本期推出了吴心伯、宋国友两位教  相似文献   

9.
人权问题是很长时间以来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中美人权之争之所以长时间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时期左右中美关系的发展,其根源主要在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权观;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两个国家所强调的不同侧重点;中美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对人权观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中美不同的历史经历的深刻烙印。这些因素使得中美人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中美人权之争还具有三方面的特性,即长期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从中美人权之争的历史来看,两国的政策和做法完全不同。从目前来看,解决中美人权之争的关键在于美国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世人瞩目的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苏联解体使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动摇,预示着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在"低温"中曲折发展;美国不能正确对待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中国实力的增长,打"台湾牌"、"人权牌",遏制中国的图谋和做法已在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趋冷,陷入互不信任的困境;中美之间经济上的互有需要和相互矛盾将导致双方在既合作又斗争的状态下发展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在影响中美关系的诸多因素中作用日益突出。中美两国不同的石油安全战略,必然产生在石油问题上的博弈。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已成为影响中国实施石油安全战略最重要的国际环境因素,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必然受中美关系大局及双方石油互动关系的影响。认识到中美两国利益的交错性与复杂性,认为中美两国在石油问题上需要更多地沟通和对话,就目前而言,中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是最佳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美国、东盟三边互动之中,东盟并不是被动应对的。为确保自己的利益,东盟在中美之间并没有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力求平衡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东盟的重要伙伴。因而,进一步推动同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最符合东盟战略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的实践证明,在台湾问题得到较好处理的时期,中美关系就能得到顺利发展;反之,两国关系就波折迭起,麻烦不断。中美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美国应严格遵守两国间三个公报的原则,不应再在台湾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关系 ,探讨朝鲜半岛局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投票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美双边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考察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对三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冷战结束后中美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主要遵循了两国在既定议题的政策原则,没有受到两国综合国力变化、世界银行的贷款援助和中美关系波动的影响,这是因为冷战结束以后中美两国没有把联合国大会作为大国博弈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奠基人,毛泽东对美战略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在纵横捭阖的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杰作。从相互对立到中美建交的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尽管中美两国实力不均衡,但在毛泽东对美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始终能够较好地维护中国利益,把握和主导中美关系的发展大局。在中国实力日渐增长的今天,研究毛泽东对美外交战略思想对处理中美关系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总体上在动荡中不断向前发展,其战略定位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冷战结束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变迁入手,剖析对华战略演变的轨迹及导致两国战略关系变迁的若干促动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分析了两国战略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决定着21世纪国际政治走向和全球体系的和平与稳定,妥善处置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而言均有重要意义。以2017—2018年中美两国民众世界观调查为主要依据,详细分析中美两国民众心目中的两国国家形象以及对彼此国家的认知状况,发现两国民众在对彼此国家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彼此国家的认知途径与报道满意度方面趋同。此外,在认同彼此国家大国形象的基础上在国家好感度、国家领导人好感度以及两国政治与公共外交形象等细分领域也存在明显分歧。而民众对一国是否感兴趣、是否了解以及民众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国际新闻接触率是影响民众国家形象认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是一对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双边关系。回首2015年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双方围绕构建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相互竞争,并在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上摩擦不断。在跌宕起伏的角力过程中,两国始终保持着对话与合作,国家关系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局面。一方面,两国元首外交和高层互访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两军连线交流的顺利开展则降低了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的错综复杂,朝鲜半岛危机频发以及中美两国围绕亚太地区经济秩序构建的激烈博弈,又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总之,竞争与合作仍将是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旋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中美关系是新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良好的中美关系构成了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基础。在冷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中美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结构性竞争与功能性合作相统一的矛盾关系。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同周边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建设是推动中国周边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中美关系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中美关系也对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中国必须充分考虑中美关系的发展现状,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中处理好三个关系,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激发中美关系正能量,促进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