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阿拉伯史著作述要 近30年来,中国世界史学家编著的世界通史著作或教材中,均含有关于阿拉伯历史的章节,这里略而不论。此处仅提及中国阿拉伯史研究专家编撰、出版的一系列阿拉伯史著作、教材,其中阿拉伯通史有:郭应德的《阿拉伯史纲610-1945》、彭树智的《阿拉伯国家简史》和《阿拉伯国家史》、纳忠的《阿拉伯通史》。断代史著作有:郭应德的《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杨灏城的《埃及近代史》和《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与江淳合著)、姜桂石的《战后中东史》、肖宪的《1945年以来的中东》等。地区国别史著作有:彭树智的《二十世纪中东史》、《中东国家通史》13卷本,以及姚大学、王泰的《中东通史简编》等。  相似文献   

2.
持续恶化的中东时局对美国现行中东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美国中东问题决策陷入战略困境。美国应反思其在中东问题上扶植和偏袒以色列不公正立场的错误 ,面向新世纪 ,为实现中东永久和平与繁荣美国应改变其中东政策。  相似文献   

3.
宋其干 《中华魂》2011,(6):67-67
狼的影子 丛林大漠帐篷边,酋长村民总统前。 狼扮绵羊呈笑脸,潜形藏影弄波澜。  相似文献   

4.
叙利亚政治危机源于其社会制度无法容纳社会的变化。巴沙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非但没能解决深刻的社会矛盾,反而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发展滞后和政治合法性缺失。叙利亚复兴党一直奉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也因此破产。而阿拉伯政治认同和严重的旱灾最终引爆了叙利亚政治危机。巴沙尔政权仍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军事实力,从短期来看叙利亚局势仍将处于相持阶段,其走向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因素。中国在坚持"不干涉原则"和"多边机制"的基础上"创造性介入"叙利亚问题,有助于维护中东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是中国扩大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增强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宋殿儒 《山西老年》2012,(12):36-36
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在世界上还未有统一的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中东包括地中海东岸和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以及下尼罗河流域。这一地区除了在地域上非常集中,在历史上也自成体系,我国编的《辞海》中关于中东的条目就是根据这种意见编写的。第二种意见认为,阿拉伯世界是一个整体,中东  相似文献   

6.
中东民族主义:基本类型及世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对“中东民族主义”的概念和影响进行探讨。从类型来看 ,可以分别依据意识形态、认同对象和主体民族三个标准对其进行脉络梳理。在此基础上 ,笔者分别从中东地区政治、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和世界性民族主义潮流三个层面阐释了中东民族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具有的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东战纪本末》是传教士林乐知等人先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系列报道,而后根据形势的需要,编辑而成的一部记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当代史著作。书中引用材料真实,对事件评论相对客观,详细地记述了战争的过程。文中批评了晚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国际局势的愚昧无知,对朝中大臣起到了警醒作用;书中倡导变法和体制改革以改变局势的思想对当时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他们汲取西学知识的思想资源。传教士来华是负有一定使命的,书中的观点也颇多错误。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毛泽东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局势的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华 《国际论坛》2016,(4):49-56,80-81
在1956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交后,毛泽东对于中东阿拉伯地区主要关注1955年缔结的巴格达条约、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58年7月伊拉克政变以及美英入侵黎巴嫩和约旦、60年代前期北也门的经济建设、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70年代前期南也门的社会制度等问题。毛泽东特别重视新月地带的伊拉克、地跨亚非的埃及、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将走向共和的上述三国视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支点,既因应中美中苏关系的演变,又服务国内局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扩张政策的产物,也是其称霸远东的工具,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应与帝俄时代政策彻底决裂,把中东铁路无偿归还中国,但就苏联处理中东铁路的做法来看,其力图继承沙俄在华特权的企图昭然若揭。循着中苏之间中东铁路交涉的历史轨迹,可以使我们对苏联的对华政策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并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波澜壮阔,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这些思潮可归纳为两类,即伊斯兰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传统主义思潮也被称为复古主义思潮,而赛莱菲耶思潮是最重要的复古思潮之一。中国的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派的出现都受到瓦哈比思潮的影响,伊赫瓦尼吸收了部分思想,通过改良后在中国传播,而赛莱菲耶派则几乎直接接纳了瓦哈比思想。塔布里厄思潮虽兴起于印度,但是其思潮在中东地区也颇有影响,且受到了复古主义的影响,同时吸收了赛莱菲耶和苏菲派的一些思想元素,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宣教运动。这些思潮对包括中国穆斯林在内的世界穆斯林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给予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东史在我国年轻的世界史学科中是更为年轻的学科,我国学者对中东史的真正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今已走过五十余年的历程。期间既有势头良好的开局起步阶段,也有"文革"十年浩劫的严重摧残时期,更有改革开放后阔步前进的喜人发展局面。从学术史的视角对五十年来中东史的研究历程进行一番梳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找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东史乃至中东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对其文本命运的考究和辨析是我们进一步准确理解与把握其思想的重要方面,由此可以翻开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新一页。回到文本,回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能够取得丰盛的研究成果,而且重温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对指导我们今天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勃发时期。虽然两地的民族运动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但它们却是彼此呼应、相互影响的。中国人民对中东的民族主义运动不仅是熟悉和了解的,而且还从中受到了鼓舞,获得了经验;同时,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也对中东的民族运动给予了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直到二战爆发才真正开始制定中东政策的。罗斯福在战时提出的包括其世界蓝图在内的一系列构想,对其后的历届政府中东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东政策的源头。这些构想也较早地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些地区性问题(如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走向作出了安排。  相似文献   

15.
中东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西方在当地的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殖民活动导致了民族主义在中东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主义活动则促成了殖民活动在中东的终结。民族主义在中东各伊斯兰国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其复杂性是由历史和现实交织而成的。作为文化思潮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东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民族主义的理念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有力地支持了中东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直接引导了中东地区的民族民主和自由独立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东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中国与中东、中亚之间存在着能源的供需关系,互为邻居的地缘联系,以及区域民族间的语言、宗教、文化和血缘等方面的某种历史认同。并认为我国应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审视并处理好与这两地区间国家的关系,确保我国的能源供给安全和西部边陲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东局势动荡近两年,引发诸多阿拉伯国家社会变动,其范围之广、变化之深刻,是本地区半个多世纪以来所仅见.多数发生动荡的国家已基本平息,转入重建,只有叙利亚战事犹酣,未有减弱之意.叙利亚是这次地区动荡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国内战乱不已,影响着地区的稳定;埃及是地区大国,其目前所处情况是中东转型国家的一个缩影.因此,埃及、叙利亚的形势有代表意义.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有传统的友好关系,自从2010年底中东发生动荡后,中国对其一直密切关注,沉着应对,劝和促谈,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坚持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基础上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反对外来干涉,希望有关国家早日恢复稳定,并尊重中东国家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和要求改革的愿望,支持他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东路事件一直是学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按时间划分经历了数个时期。经过前期“以论带史”式的讨论及学术反思,研究在上世纪80—90年代迈上正轨,并于近年达到高峰。虽然以往研究成果已堪称丰富,但其中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评析以往研究,在促进现存问题解决之余,也将推动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中东、中亚是中国“大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利益攸关的大后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坐大”,在中亚军事“驻足”,使我国在传统军事安全领域受到了新的地缘军事战略压力,并恶化了中国能源安全环境;但同时鉴于两地区特殊的政治、民族和宗教等地缘特征,美国的存在及其强权行径已引起当地许多国家的不满,开展多边外交成为后者的共识,这为我国外交的拓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分不开的.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正义事业,赢得了阿拉伯国家人民的好感,和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获得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至1965年,阿拉伯国家占与中国建交的联合国会员国的六分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小觑.阿拉伯国家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的立场和态度,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对华的“合法性”认知,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