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向来被理解为孔子不信鬼神,或怀疑鬼神的证据,但事实并非如此.孔子时代,鬼神问题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它与祭礼联系在一起,也是宗教政治实践问题.孔子儒家特重祭礼,以为祭祀可以报答天地鬼神给人的恩惠:赋予生命、尊卑秩序等等,同时又可用它强化对国与家的治理.正因如此,孔子与祭总是保持敬慎肃穆的态度.对于他和儒家来说,根本否定鬼神的存在是不可接受的.受春秋时代鬼神观念变化的影响,孔子一般不正面谈论鬼神之事,但这不代表他怀疑鬼神的存在.因此孔子的话只能理解为如何正确事鬼神,即事鬼神从事人做起,而不是否定鬼神.历代儒者对此语的解释分析,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否具有鬼神崇拜观念 ,是颇有争议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 ,孔子在这方面已完全“净化” ,是春秋时期理性唯物主义者的代表。笔者以为此说不妥。本文试图将孔子思想置入周代文化背景中对其鬼神观进行重新考察 ,并肯定了孔子是具有鬼神崇拜观念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鬼神的内涵及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将鬼神赋予"人文主义"的内涵,也使人们将投向鬼神的目光转向了人自身,实现了"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实为一种创举,对中国的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宗教信仰刻下怀疑的烙印,对中国人精神品质中对鬼神信而不虔态度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5.
"敬鬼神而远之"代表传统儒家处理鬼神问题的基本倾向。文章对"敬鬼神而远之"何以可能的追问建立在儒家自身思想视域之上,并非与西方宗教概念中人神关系比照后产生质疑之回答。文章立足于《论语》文本呈现的鬼神意义,以此为根据讨论何以敬、何以远,以及既敬又远的鬼神关系何以成立。通过剖析,我们认为,《论语》中的孔子对鬼神"敬"与"远"之间张力的处理,构成了儒家对鬼神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6.
孔子开创"人文之学",以"仁"释"天",以"义"克"命",悬置"鬼神"以立人生价值于求仁立德上,表现出反传统的天命鬼神思想,其实质是对人的"自我主宰性"的肯定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宗教伦理思想主要分为三种纬度,首先是肯定鬼神(包括逝去的先祖)的存在,孔子明确肯定鬼神的存在而不是加以否定;其次是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强调了一种不迷信鬼神而相信自身努力的积极入世态度;最后认为天命高于一切,不知天命不足以为君子。其宗教伦理思想的旨归是化宗教为道德,不论对于鬼神还是天命,孔子都认为道德是其根本属性,去除宗教的迷信成分,主张以道德宗教的思想教化百姓。  相似文献   

8.
"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是我国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形成.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但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产生于对鬼神信仰的基础上,故孔子只能以"不语"怀疑之.  相似文献   

9.
孔子对“天”和“鬼神”的态度是泾渭分明的,然而许多关于孔子思想的著作和论文都未明确指出这一点。有的论文以孔子关于“鬼神”的言论来论证其所谓怀疑“天命”的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我觉得,要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孔子的世界观,弄清孔子对于“天”和“鬼神”的不同态度,指出两者的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的无神论思想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孔子的思想中具有无神论的成分。王友三先生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他认为:孔子与墨子、老子是无神论向理论形态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他们提出了本质上同神学对立的人本与自然为本的命题,“而人本与自然为本的思想,乃是通向无神论的两条根本途径,当人本与自然为本的思想一旦挣脱神学的羁绊之后,就完成了向理论形态的过渡。”我们说孔子是个无神论者,那么,孔子对鬼神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季路曾向孔子请教事鬼神的问题,孔子答道: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孔子思想中存在着理性与宗教性矛盾,这值得商榷.孔子思想的伦理理性和宗教性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孔子把天看成是道德客观性、普遍性的基础,力图通过对天的敬畏情感来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意识;他认为仁德践行是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孔子对周时期的鬼神信仰文化作进一步的理性改良,注重发挥鬼神祭祀活动中的道德教化和陶冶人的道德情感的作用.作为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孔子在使原始宗教理性化、伦理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以往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怪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传说里他不但大量"语"了"怪",而且他本人身上就包含了不少怪诞的因素。孔子也经常思考和谈到天、命、天命、鬼神、祭祀等神秘怪诞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常常感到很迷惘。孔子对待怪诞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明确提出"不语怪",对怪诞采取了尽力回避的态度,并将一些怪诞现象尽量进行历史化的解释;另一方面,他又在有些场合对一些怪诞现象津津乐道。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实际行动上,孔子不仅有时肯定了怪诞,而且常常把怪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以预测现实、指导生活。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精华与糟粕同在,唯物与唯心共存。孔子宣"从周"而明"损益",称"不作"而实创新;信天命而疑鬼神,轻神权而崇人为;抨残虐而扬人文,尊君主而倡民主;赞先天而重后天,行教民而为治民。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孔子思想既产生过消极影响,更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学术界围绕孔子的"天命鬼神观"、"中庸学说"、"认识论"等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见解.本文拟分三个时期,对1949到世纪末半个世纪以来的有关孔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情况作一扼要的介绍,以期推动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犹豫的境界     
郑连根 《可乐》2011,(3):79-79
几乎每个人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我们便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16.
孔子"志于道"的生命观把生命与理想合一、重视人的现实生活而不甘心受天命鬼神的摆布、将美融入生命中.但是这种生命同也有其弊端,它使人束缚于礼法之中,最终无法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而此种生命观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人的处世态度、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到文学的人格风格、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孔子"<诗>可以群"的<诗>论观点,学术界多从思想文化背景方面去分析其成因.而本文将从春秋时期天命鬼神观念的转变、孔子思想、<诗经>的文献来源、<诗经>篇章的创作群体和服务对象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并将"<诗>可以群"置于具体的文献当中去探索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很少谈及鬼神,敬鬼神而远之,主张重人事,轻神事。墨家则力证鬼神的存在与鬼神的赏善罚暴。上博简《鬼神之明》篇解释了鬼神的"明"与"不明",与《墨子》的鬼神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当是墨子后学对墨家思想的修正,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鬼神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