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软件产业的国际价值与软件外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软件产业的国际价值主要通过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得以实现,其中能否掌握核心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占据国际软件价值链的高端。印度通过软件外包在国际软件价值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仍然无法摆脱其软件从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转换过程中所受到的价值歧视。我国在政策和扶持发展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的同时, 必须注意形成国内完整的软件产业价值链,加大软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逐步占据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相似文献   

2.
21 世纪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软件产业又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介绍了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印度软件出口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软件出口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界定了软件与软件产业的定义与特征,详细阐述了软件产业的具体内涵,并结合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美国、印度、日韩等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经验。本文同时也对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包括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区域分布、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最后在对国内外软件产业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思路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和印度都是承接软件外包的大国,虽然印度在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不如中国,但是在软件产业,印度拥有自己的优势: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印度拥有合理的人才数量、素质和人才结构。人力资源是发展软件产业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发展软件产业中,人力资源的限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外包企业的发展:人才的匮乏,员工的流失以及员工结构的不合理都是制约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发展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该为软件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现有的教育体制,培养多层次人才,以及改革高校的软件人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雨轩 《金陵瞭望》2011,(24):17-18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聚焦软件产业发展.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全力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明确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建设为核心.加速发展南京软件产业。2010年.南京软件产值超10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获国家工信部批准.成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相似文献   

6.
软件产业国际价值链与软件外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软件国际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软件产业国际价值链,通过控制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可以控制和掌握国际软件价值链。要摆脱从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转换过程中所受到的价值歧视,我国在政策上扶持发展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的同时,必须注意形成国内完整的软件产业价值链,加大软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逐步占据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相似文献   

7.
软件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一环,但当前我国软件的发展还存在严重不足。面对国际软件优势企业的强力冲击,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全面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数量相当、结构合理和高素质的软件人才队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撑,因而培养高水平的程序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各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软件产业的发展形势和软件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研究与建设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讨论了程序设计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  相似文献   

9.
中国、印度软件产业对比及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和灵魂 ,是国际高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制高点 ,成为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对中国与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认为 ,除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外 ,印度的经验对于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最后从决策科学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外包是全球IT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印度和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我国的软件产业迫切需要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人才。软件工程方向是培养软件人才的一个好的起点,需要解决好教师问题和实践教学基地两大问题,借鉴国际、国内优质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特色,构建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从事软件产业的各类专业人员已超过100万人,并且需求量还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递增。软件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不合理、人才培养脱离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概况,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具体研究了软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价值构成及其特点,从价值链的角度指出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提高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1月17日至19日,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马赛三大、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和WTO学院协办的“欧洲经济一体化中的新法律问题国际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我国  相似文献   

14.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在政府支持、走国际化道路、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尽管我国软件产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在拓展国际市场、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人才结构等方面仍需做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经济学认为知识的具体形态对于软件产业规模化生产具有极大的影响。陕西软件产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拥有量少的现状,严重制约陕西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反映出人力资源结构不支持陕西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制约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要素的低集约化制约陕西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陕西软件产业规模化发展亟需从产业发展环境、运营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保障、软件产品品牌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消除制约因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校生”本科类专业招收“三校生”本科生,是我校招生工作的新突破,它将为本市优秀“三校生”报考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提供良好的机会,今年我校招收“三校生”本科生160名。二年制专科(高职)专业我校新成立的软件学院今年开设“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该专业学制为二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将对该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需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造就大批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从印度软件产业看中国软件产业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 ,但是印度在软件产业上已经超过我国很大一段距离。印度主要利用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和本国大量的计算机人才 ,使自己的软件大规模外销 ,成为目前除美国以外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我国和印度在许多地方存在相同之处 ,为什么我国软件产业会落后那么远 ?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中国与印度的软件产业状况 ,并初步探讨了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它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就国际国内软件发展情况来看,从无锡的实际出发,本文提出了无锡软件产业发展的必然性、紧迫性及突出创新、强化集成,加快无锡软件园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火炬计划”作为支柱,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行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高新区已成为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区,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其发展对周边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一批高新技术人才茁壮成长,为现代制造业建设积累了重要的人力资本;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基地正式建成,软件产业外贸出口初具规模;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创业中心、创业园以及国际孵化器网络组织的形式多样的相关活动,培育了一大批科创型中小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未来,以“火炬计划”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要依托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培育支持冠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要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于制造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软件产业是我国近些年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深入分析细分软件市场的构成 ,不同细分软件市场的发展现状 ,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对于加快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